- 语言·意义·世界:语言哲学简史
- 王维
- 2936字
- 2024-05-28 14:33:10
第二节 20世纪之后
为什么哲学在20世纪会经历所谓的语言转向呢?为什么要将语言看作哲学研究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呢?这个事情还得从弗雷格说起,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促使语言转向的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
弗雷格构造了一套符号系统,也就是他所谓的“概念文字”。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它就像数学语言那样是高度抽象的。有了这套形式语言,我们在进行推理论证的时候就不会再像日常语言那样,可能出现含混或不确定的情况。这就为人们审查与澄清传统哲学中所犯的种种语言错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哲学研究也仿佛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因此,语言转向首先是一种方法论的转向。
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方法。按照弗雷格的说法,这种形式语言所反映的正是思想的形式或结构,对思想的研究就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实现的,而思想又与实在是同一的,哲学研究就是通过对思想的研究来领会实在。结果:语言的结构就是思想的结构,也就是实在的结构;对语言的分析就是对思想的分析,也就是对实在世界的分析。因此,当我们在语言-思想-实在之间建立起这种同一关系,语言就不仅仅是哲学研究的工具,更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了。
科学时代
当然,除了在哲学内部发生的这些变化外,哲学的外部环境也在一直发生着改变。比如,由于现代科学的兴起,原本属于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逐渐让位给了科学。我们关于宇宙、自然甚至人本身的认识,都可以通过科学得到很好的描述和检验。于是有人就说,这是属于科学的时代。哲学家现在为什么要专注于对语词概念的分析和澄清呢?因为语言分析恐怕是哲学家唯一能做的事情。这一点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处境何其相似!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悲观的论调。尤其在最近几十年,人们愈加认识到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科学能够解释或者解释清楚的。哲学家仅仅是为科学理论的阐明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吗?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因为哲学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本就与科学不在同一层面。我们当然重视科学的世界观,但我们同样需要形而上学,后者是无法回避的本体论承诺。只不过,在今天,形而上学的运思要以对语言的分析为前提和路径。语言是存在的家,因而哲学的语言转向绝不是一种退步;相反,它是哲学的本真诉求。这就像,问题看似在遥远的星空,而答案却在我们心底;我们用语言诉说我们的心思,我们用语言勾勒世界的图景。
发展历程
在了解了哲学为什么会发生语言转向之后,我们再对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做一个总体概览。大致来说,这个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形成;二、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三、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四、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本书各章节基本就是按照这个发展脉络来设置的。
1.形成时期
人们经常把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看作语言哲学内部的两个最主要的流派。所谓人工语言是相对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来说的。我们生下来就会说的那种话就是日常语言,而人工语言则是人为构造的一套符号系统。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语言哲学中,它主要是由弗雷格开创的。
总的来说,弗雷格倡导一种逻辑主义的观点。这就是要通过构造一种人工语言来对日常语言进行提纯和改造,以更好地为数学、科学及哲学的阐明而服务。这种语言没有日常语言中那种含混或歧义,每个符号的意义都是唯一确定的,每个推理过程都是必然的。它就像逻辑演算那样,绝不会受到偶然经验或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谓一种理想的语言。
罗素也曾是这种理想语言的积极推动者,他和怀特海一同构造的那套逻辑符号演算系统就被看作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罗素还把这种人工语言的分析方法引入到哲学论证中,他创立的描述语理论因此大获成功,被认为是语言分析的典范。
如果说弗雷格和罗素推崇逻辑主义的初衷是将数学逻辑化,那么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则是将这种逻辑主义彻底贯彻为一种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也深受弗雷格和罗素的影响,但他比这两人走得更远。他的语言图像论意在揭示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事实由命题所图示,而命题的逻辑形式就是世界的逻辑形式。由此可见,在维特根斯坦那里,逻辑主义不仅是语言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有关语言的形而上学。
2.逻辑实证主义
此后,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发扬了人工语言及逻辑主义的方法和理念。他们以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基本主张为口号,如“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但却并不欣赏维特根斯坦哲学中那种形而上学倾向。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出什么哲学论断,而仅仅是通过一类技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概念分析,从而澄清问题。语言和世界是逻辑同构的,当然,这指的还是那种被高度逻辑化的理想语言。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逻辑实证主义在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但也很快就遭到了广泛质疑。同时,他们关于建立一种严丝合缝的人工语言的目标也未能圆满实现。
3.日常语言哲学
随后,在语言哲学内部又经历了所谓日常语言转向。维特根斯坦再一次成为推动这一转向的重要人物。他一改早期逻辑主义的基本理念,认为对所谓理想语言的推崇是自己犯的“严重错误”。理想语言就像冰面,那里很光滑却使我们无法前行;为了前行,我们只能回到粗糙的地面。在某种意义上,日常语言的确是粗糙的。它充满了歧义和不确定性,却承载了丰富的意义,而这正是现实中的语言本就具有的面向。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哲学所考察的理应是现实中的语言。
受维特根斯坦以及其他一些人(如摩尔)的影响,日常语言哲学逐渐在剑桥和牛津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通过构造一套理想语言并不能解决语言使用中的实际问题。日常语言的确是丰富且复杂的,但只要我们能深入到语言的细微之处,掌握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我们就能正确地领会其意义,也自然能够清楚无误地表达。因此,语言哲学的任务就应当是通过对语词用法的精细分析来替代那种纯形式的逻辑分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才能真正澄清传统哲学在对语言的使用中所犯的种种错误。
4.逻辑实用主义
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常语言哲学进入鼎盛时期。但这并不是说逻辑主义传统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在美国,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相融合,又形成了所谓逻辑实用主义的思潮,其代表人物就是蒯因。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的哲学传统,它的基本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对于一个概念或一种思想,要根据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认识,而不必教条地固守某些原则。蒯因对早期分析哲学家所坚持的一些教条的批判,如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精神的体现。
5.新发展
在最近的四五十年里,伴随着心灵哲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复兴等新趋势的出现,无论人工语言还是日常语言都不再以某种学派的身份示人,不再以语言哲学的名目引领新的思潮。但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考察哲学命题,依然是当代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克里普克对本质主义的论证中,在普特南对实在论问题的思考中,在塞尔对心灵活动的探索中,无不体现着这种方法论的风采。此外,诸如语言的意义是什么,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语言是否具有某种普遍的语法规则这样的问题,无论如何仍是一类基础且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此而言,语言哲学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