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样子”,明确文体感

调子定好了,基本的“乐谱”走向也就出来了,而公文的“乐谱”便是“样子”。宋代倪思认为,“文章以体制为先”。这就是说,在正式下笔写作以前,必须要先敲定体例、断限、规模等文章样式,这样,才能使写作行为有所遵循、有所依托。

公文写作中,领导有时候会评价,某篇文稿写得“像样”或“不像样”,这个“样”就是文稿图样,也就是心理上关于文稿的体例格式、断限范围、篇幅规模等特征表象的总和,是一种对文稿形式的预期,是一种文体感:写作主体受敲定的图样的控制、引导和制约,通过写作行为,使文稿图样的预期得以“复盘”和“成样”。因此,在明确了公文调子以后,我们应该按下述三步骤,展开公文图样。

◆确定体例格式

体例是指文稿的组织形式、格局、格式等样式。例如,在讲话稿的标题上,可分为无题和有题,有题文稿又分为单级标题和多级标题。总标题可分为会名命题和内容命题,还可分为无副题和有副题。

又如,在文件的体例上,可以分块,也可以分条;可以以块为单位,也可以块、条同时贯穿全稿。

◆确定断限范围

所谓断限,是指划定时间界限,有的是年度的,有的是一届的,有的是某项活动、某项工作开展以来,某单位成立以来的等。

写作对象的范围也应加以明确和界定:是全局性工作,还是一个方面的工作?是指县以上的工作范围、乡镇的工作范围,还是企业的工作、党政机关的工作、学校的工作等?

讲企业工作,是讲整个企业,还是讲国企或者民企?

学校工作是讲所有学校的工作,还是讲大学工作,抑或讲中小学工作?诸如此类,皆需加以确认,不可笼而统之,含混不清。

◆确定篇幅规模

写多大的篇幅,也必须先行确定一个大体的规模。一般来说,文稿宜短不宜长,能短则短,但必须根据全局工作需要,根据活动和会议的总体设计和文稿内容表达的需求来决定。有些是在大型会议上的工作报告,需要较大的容量,就可以相应地设计较大的篇幅;有些只是在碰头会上的短小讲话稿,需要的篇幅就会较小。

总之,要坚持篇幅服从内容,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做到言之有物,形式与内容相宜。

立足需求,把调子定好,把格式敲定,便可进入下一阶段:确定公文主旨与相应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