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带一路”》:畅通“一带一路”国际大循环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2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叠加时期,不稳定不确定经济下滑风险正在加大。“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给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虽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已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不仅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动力,还为世界各国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实现各自经济发展贡献着积极力量。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覆盖了亚太15国;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畅通横跨欧亚投资循环圈,这就构建了“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投资大循环圈,践行了多边主义与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与欧洲班列交通运输大动脉形成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加速推进,形成了“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六大经济走廊将相关6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列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优先和重点对象,有利于打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新格局。可见,“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是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一带一路”践行多边主义与合作共赢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在此基础上,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链接六大经济走廊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遭遇了波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受到冲击。开放还是封闭,合作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疫情暴发后,中国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尊重科学、担当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控制了国内疫情。我们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我们同国际社会建立起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物资流通“绿色通道”、粮食运输“生命通道”,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助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中国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向世界交上了一份中国答卷,希望能给世界带来信心和力量。[23]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纵览国际风云,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将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则立场,提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主张和举措。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是基本原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发展权利、追求美好生活权利、参与国际事务权利。全球治理体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设,不能沉迷本国优先,也不能唯我独尊,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不同国家、阶层、人群共享全球治理红利。

维护国际法则秩序是重要基石。国际关系绝不能退回到“丛林法则”时代,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构建有序的全球治理格局,要恪守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抵制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坚持开放融通是正确方向。人类历史和实践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破解全球经济治理困局,要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以世贸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系,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开放融通中谋求互利共赢。

树立共同体意识是必由之路。人类只有一个星球,各国不可分割、命运与共,需要同舟共济,精诚合作。我们要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跨越民族文化的分歧,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呵护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

中国将继续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中国践行多边主义不搞选择性,而是坚持原则性,这个原则就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积极参与建设更包容的全球治理、更有效的多边机制,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中国将继续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发展伙伴关系。中方将继续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在热点问题上尽力劝和促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致力于使国际关系民主化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已决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以内需为主动力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必将不断扩大,从而为世界各国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机遇创造更广阔空间。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又深化国内循环,双方相互开放、相互促进,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逆全球化”本身就是原有全球治理体系失效的后果,因此,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转型才是纠正“逆全球化”的良方。

第一,推进全球治理转型,首先需要解决治理主体多元化诉求。当前全球治理呈现出“两难”状况,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一方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减弱,不愿意继续提供公共产品,甚至退出多边主义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却又不愿看到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这直接导致多边主义受阻和全球治理失效。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必须体现世界权力结构的变革,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都可以平等地在多边主义框架下协商合作。

第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转型,需要坚守多边主义精神,解决制度改革、创新和法治化诉求。多边主义制度体系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没有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便无从谈起。

全球治理制度的改革不仅需要体现权力结构的变革,同样需要寻求最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原有全球治理制度设计的盲区,积极推进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创设。

第三,推进全球治理转型,需要以多维化全球治理价值体系为支撑。首先,要强化改革和丰富全球治理体系的治理理念。任何形式的全球治理理念,实质上都是主导国国家治理经验在全球层面的投射。比较更多国家成功的治理经验,兴利除弊,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治理模式的选择,强调不同价值诉求之间的包容性和互联性,才是正道。其次,强调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价值,推进实现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正义,彼此间平等地参与到全球治理进程中来,尊重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合理诉求。

总而言之,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多边主义的践行者。

RCEP覆盖亚太15国,构建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会上,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原商务部部长钟山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不仅仅是东亚区域合作极具标志性意义的成果,更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必将为促进地区的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为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贡献新力量。当前国际形势下,RCEP经过8年谈判得以签署,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是大道、正道,仍然代表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

RCEP由东盟于2012年发起,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特别是2020年以来,RCEP各成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全面完成市场准入谈判,并完成1.4万多页文本法律审核工作,最终在本次领导人会议期间如期签署协定。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RCEP是区域内经贸规则的“整合器”。RCEP整合了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多个“10+1”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澳、新西兰5国之间已有的多对自贸伙伴关系,还在中日和日韩间建立了新的自贸伙伴关系。RCEP采用区域累积的原产地规则,深化了域内产业链价值链;利用新技术推动海关便利化,促进了新型跨境物流发展;采用负面清单推进投资自由化,提升了投资政策透明度。这些都将促进区域内经贸规则的优化和整合。

RCEP对中国意义非凡。RCEP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RCEP的达成必将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走上快车道。届时,如果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加上韩国这一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能够达成一个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必将极大地提振世界经济。

此外,RCEP的签署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也有重新构建全球贸易体系的必要。RCEP将成为重要的基础,为中国制定贸易规则争取主动权。RCEP的达成将为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一个巨大的机遇,并将成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RCEP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容量,而这些市场与中国经济高度互补;另一方面,这一自贸区就在家门口,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向高度重叠。随着RCEP的签署,东盟方面普遍期待进一步分享中国发展和开放的红利,地区国家也期盼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促进区域互联互通,释放经RCEP整合后的东亚市场的潜力。

RCEP对标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RCEP拓展了原有“10+1”自贸协定的规则涵盖领域,既对标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纳入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府采购等议题,又在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作出加强合作等规定。在知识产权领域,RCEP涵盖著作权、商标、地理标志、专利、外观设计、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广泛内容,在兼顾各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RCEP贸易便利化水平超过世贸,发展新型跨境物流。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主要包括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以及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措施。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方面,RCEP简化了海关通关手续,采取预裁定、抵达前处理、信息技术运用等促进海关程序的高效管理手段,在可能情况下,对快运货物、易腐货物等争取实现货物抵达后6小时内放行,促进了快递等新型跨境物流的发展,推动了果蔬和肉、蛋、奶制品等生鲜产品的快速通关和贸易增长。整体水平超过了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在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方面,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尽可能不对贸易造成限制,不对其他RCEP成员构成不合理歧视。在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基础上,RCEP还加强了风险分析、审核、认证、进口检查,以及紧急措施等规则的执行。

RCEP服务贸易章节:中国金融领域最高承诺水平。服务贸易章节除市场开放及相关规则外,还包含了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专业服务三个附件,在金融、电信等领域作出了更全面和高水平的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作出了合作安排。金融服务附件代表了我国金融领域的最高承诺水平。首次引入了新金融服务、自律组织、金融信息转移和处理等规则,就金融监管透明度作出了高水平承诺,在预留监管空间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为各方金融服务提供者创造了更加公平、开放、稳定和透明的竞争环境。这些规则将不仅有助于我国金融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还将吸引更多境外金融机构来华经营,为国内金融市场注入活力。

RCEP将助力我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将促进我国各产业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这将有利于我国以扩大开放带动国内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不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我国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CEP将显著提升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含金量”。

RCEP签署后,我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将达到19个,自贸伙伴将达到26个。通过RCEP,我国与日本建立了自贸关系,这是我国首次与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是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与自贸伙伴贸易覆盖率增加至35%左右,大大提升了我国自贸区网络的“含金量”。

中欧投资协定畅通横跨欧亚投资循环圈

2020年12月3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投资协定展现了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中欧投资协定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应该展现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处分歧,携手育新机、开新局。协调抗疫行动,共促经济复苏,对接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多边合作。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欧洲和世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创造更大合作空间。希望欧方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欧方领导人表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欧中保持密切高层沟通,在地理标志协定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我们举行会晤,共同宣布结束欧中投资协定谈判,这对欧中关系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也将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这再次向世界表明,尽管欧中在有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都有政治意愿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欧中投资协定是高水平的,欧方赞赏中方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欧中都支持多边主义,一个强有力的欧中关系有益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欧方赞赏中方就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帮助非洲抗击疫情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希望就全球抗疫、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世贸组织改革等问题继续同中方密切协调合作。

中欧投资协定是中国与欧盟签订的首份全面投资协定。与传统的投资协定相比,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主要差异是引入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关注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推动高端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开放。

从战略上来说,中欧合作意味着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形成了全球化的重心,也是对自由贸易、开放合作的坚持,中欧关系的稳定无疑也会给整个欧亚大陆带来信心,有利于构建开放的经济秩序。中欧磋商高水平投资协定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的刺激,也是对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升级。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并不仅是双边的合作,而是欧盟各成员国与中国的合作,也是传统经济强国与新兴经济国家携手推动全球化的切实举措。

中欧投资协定致力于制度型开放,协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市场准入的承诺,通过市场准入的承诺,将为中欧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协定还包括公平竞争规则,可以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其中,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欧投资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而且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了开放的承诺。欧方也在协定中对中方承诺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双方的市场准入承诺也不仅限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了促进和便利投资,协定中还有专门的条款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并且对与投资有关人员的入境也作了规定和承诺。

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协定立足于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双方在协定中就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了共识。总之,协定将会为中欧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全面”主要体现在,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平衡”主要体现在,首先,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其次,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最后,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中欧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将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中国新基建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中国新基建。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三大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所谓“新”是区别于传统基建,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卫星网络、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云计算平台、边缘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等等。第二个层面,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道路、桥梁这种交通传统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和重构。第三个层面,是指更底层的研发创新型的基础设施。

目前我们正面临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所以研究院类型的更基础的创新也属于新基建的范畴。建设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是中国在解决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全球的一个发展主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自然也具有重大和核心的意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肯定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和推广。实际上,现在我们与有关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已经在探索之中。比如我们帮助当地建设新型的通信网络、通信设施、大数据平台等,这些合作已经初步落地。

“新基建”是中国国内的一个提法,它包括了从政策到投入,再到产业推动,甚至资本化运作,是一盘棋的模式。但是否能用一盘棋的形式直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主权国家进行推广,以及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的落地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来带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升和升级,这是大势所趋,只是需要因地制宜。[24]

现在网络空间已经是与国家主权、企业产权和个人隐私紧密结合的“第二空间”,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进入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阶段。现在大家在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治理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国家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资金和资源调度的能力不足,需要在发展网络空间方面进行合作。虽然很多国家的需求很强烈,但同时也有顾虑。其顾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一些国家担心主权受到损害。新基建是咱们自己国内的建设,我们可以做一盘棋的统筹设计,它不涉及主权的问题。但如果你去别的国家推进,帮助别的国家或者联合别的国家去推进,其中就会涉及网络空间的主权问题。

第二,可能会有来自美国等国家施加的压力。我们需要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探讨。网络空间具体应该怎么合作,这个问题本身有很多可以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也有很多要避免的潜在陷阱。对此,中国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要建立网络空间的共享共治共赢的机制,反对网络霸权。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一个集体实践场所,是最好的实践基地。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但首先在理念上和认识上,中国提出了高瞻远瞩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为“一带一路”插上数字翅膀。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提出了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强调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一带一路”之前更多强调的是传统合作,比如贸易、金融投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其实是看到了信息基础设施,看到了信息流对传统的贸易流、金融流、物质流的相辅相成甚至是反控这种重大的作用而提出的,就是用数字流来引领这些传统合作的发展。数字化建设本身对提升效率、打通壁垒、跨界融合,都起到了传统模式无法实现的重大推动作用,甚至是质的提升作用。将数字基础设施这个概念和这方面的实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等于是为“一带一路”建设加上了数字的翅膀,如虎添翼。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主要可以从基础设施、贸易、金融、民心、政策这五个切入点进行。其中,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后续一切发展的基础。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其他国家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同时我们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准备好接受新技术、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并且提前部署。此外我们还要有深入发展的决心,依托“一带一路”探索新的经济形态。目前,国内的新基建浪潮滚滚而来,“一带一路”建设应积极吸取国内新基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形成联动之势。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应该助力沿线国家共享互联网发展红利,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升级。

“一带一路”合作发力,稳定全球供应链

“一带一路”具有强大生命力,疫情并没有撼动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后疫情时期更需要“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发展动力。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中国愿同各方一道,结合各国战胜疫情和经济复苏的现实需要,推动“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助力互联互通和复工复产,挖掘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经济新动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迈进。

目前,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25]中国已经是“一带一路”倡议25个参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合计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提升至29.2%;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占比分别提升到了55.5%和58.5%。[26]

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加速

中欧班列2020年全年开行1.24万列。2020年,国铁集团党组带领全路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坚持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着力节支降耗、改革创新,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铁路工作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全面实现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0年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56%,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3600列、发送1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3%、80%。[27]

2020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第一条高速铁路——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雅万高铁1号隧道顺利贯通。作为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沿线综合开发等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有众多的“第一”。这条高铁应该是我们国家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中国标准、中国施工、中国装备,在东南亚这是第一次。

在非洲大草原上,第一条由中国全产业链建设的铁路——亚吉铁路,已经成为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重大的大宗货物运输大动脉。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运输主管比尔哈内称:“今年在疫情的困难时期,亚吉铁路帮了我们大忙,特别是在服务民生方面的运量不降反升。2020年前10个月,亚吉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2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运量。”[28]

加强合作,打造健康丝路

风雨无阻,优势独特。在全球抗疫的危急时刻,一列列驰骋的中欧班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带去宝贵的防疫及生产生活物资,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命运纽带”。截至11月初,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万列,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通达欧洲21国。其中,运送医疗物资近800万件、6万多吨。[29]

守望相助,命运与共。面对疫情挑战,“一带一路”朋友圈聚焦全球公共卫生合作,分享抗疫信息和技术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内涵。“中方愿同意方一道,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作出贡献”[30];“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31];“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32]……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发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传递与合作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决心,为增强各国抗疫信心、加强协调合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推进项目,助力复工复产

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大幅萎缩,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以互联互通为主线、构建紧密伙伴关系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破解难题。在严格防控前提下,众多重大项目坚持运行,一批新项目启动实施,有效促进了当地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民众就业,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不裁员、不撤人、不停工”,取得许多新进展:默蒂亚里—拉合尔输电线路全线贯通,进一步提升巴方电力供应水平;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开通运营,巴基斯坦驶入“地铁时代”;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正式交付,两地通车时间从11个小时压缩至4个小时左右;瓜达尔港创造多个第一,首次系统性开展阿富汗货物中转业务、首次开展液化石油气业务、首次实现商业化运营……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事务局主席阿西姆·巴杰瓦表示,走廊建设及时推进,不仅能帮助南亚国家从疫情中快速恢复,更能帮助本地区摆脱贫困,促进区域内互联互通,实现地区持久和平。

中老铁路全线隧道贯通、中泰铁路一期线上工程合同达成一致、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稳步推进……困难时刻,海外中国建设者坚守岗位,与当地各方共同抗疫、复工复产,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发展的“希望之花”,用过硬技术和责任担当擦亮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

在乌干达境内横跨尼罗河两岸的帕拉大桥施工现场,因尼罗河乌干达流域遭受60年一遇的洪水,施工段水位一度创下历史新高。水流湍急,设备装机难度倍增。一群80后、90后的中国年轻人凭借丰富经验,重新调整方案,将洪水对施工的影响降至最小。团队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桥梁进行一次“体检”,检查各环节的安全和可靠性。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计。面对疫情冲击,共建“一带一路”书写了一份份亮丽答卷,进一步凸显各方对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现实需求,彰显中国携手各国打造全球公共产品的大国担当。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9634.2亿美元,增速比全国整体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7%,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2.3个百分点。[33]共建“一带一路”为盘活地区经济循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平台,注入强劲动力。

“欧洲企业看好中欧班列发展前景,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机遇展现浓厚兴趣。”[34]国际铁路货运新闻网总编辑玛约维·范莱恩对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充满信心。2020年,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EPC主承包合同正式生效;中国公司和波兰合作方组成联营体,签署波兰铁路修复合同;中国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诺维萨德—鲁马”快速路项目设计和建设商务合同……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造福各国人民,持续展现蓬勃生命力。

互利共赢,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35]中国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沉甸甸的民生实惠。巴西美丽山二期供电工程,将亚马孙河流域的清洁水电输送到里约热内卢,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尼日利亚卡诺灌溉项目让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入田间,使农田获得丰收,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在阿根廷胡胡伊省安第斯山区,伏电站项目让附近的村庄重现热闹场景,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当地员工冈萨雷斯自豪地说:“我和同事们打了15万根钢桩。这些光伏板看起来就像大地上的一片蓝天。建设电站让阳光变成财富,中企帮我们点亮幸福生活。”[36]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在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建设中,为了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方在打桩阶段使用先进的气泡幕降噪技术,施工船舶配备污水箱,陆上办公和住宿区实行严格垃圾分类。施工水域内,海豚旁若无人、跳跃嬉戏的视频,收获多方点赞。从绿色发展中寻找机遇和动力,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必将进一步聚合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多合作亮点正在拓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加强疫情联防联控、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将进一步释放全球发展潜力,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后疫情时代不断挖掘经济新增长点,提升民生福祉。疫情防控期间,中方与比利时泽布吕赫港的航运贸易一直没有中断。在泽布吕赫港务局荣誉副总裁文森特看来,持续发展的航运贸易反映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紧密联系,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也起到很大作用。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绿色丝绸之路”到“空中丝绸之路”,从“数字丝绸之路”到“冰上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更加扩展,更加契合各国对全方位、宽领域、创新性、持续性拓展合作的需求。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构建连通全球的陆、海、空联动基建网络,将“地球村”的概念具象化。[37]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路线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对维护多边主义的承诺,让各国实现有效沟通、开放合作。[38]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中国将继续同合作伙伴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更广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