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全球治理》:“天人合一”是全球治理的永恒法则[3]

“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视天地万物人为一体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老子把自然法则看成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天道内涵的展示。一般来说,道作为一个整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系辞》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讲的就是这三道。“天人合一”,说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效法自然,就是天道;效法天道,就是人道;天之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则,人之道,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道对应了天道,人道与天道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符合了发展大道。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讲,古人认为,天道与人事相对应,且相互感应。当政者唯有顺应天道的变化,与天道合一,方可得天时、地利、人和,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应遵循“天人合一”的永恒法则,秉持和谐共生、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治理观,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才能让自然万物源远流长,才能让人类不断繁衍进步。乃大道、容万物、求共赢、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包含如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关于天地、宇宙、人生独特而系统的观念是天、地、人三者相应,相互组成一个活的机体。这就是“三才”思想。《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即所谓“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天人之间,在生理、心理的诸多方面存在内在联系,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性,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

第二,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赢。中国古代哲学多提倡“中和”,少提倡“斗争”与“征服”。《周易》“尚中正”,以“中”或“中正”为事物的最佳状态。《中庸》则系统地阐述了“中和”的理论体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反对与自然为敌。周文王指出如不爱惜自然资源将“力尽而敝之”,告诫周武王“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要求“山林非时不以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自然是有机体;人应当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中国古人直接把自然界看作与人相似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机体。人与自然是小生命与大生命的关系。“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自然有生命的特征。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变化之中,“天行健”,“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应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当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其胞,物吾与也。”这种以人民为我的同胞兄弟,以万物为我的朋友伴侣的“民胞物与”的境界,表现出张载这位思想家广大而深厚的宇宙情怀。这种境界意味着人已经贯通、超越了“天—人”“物—我”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理念,开创了生态文明之先河、可持续发展之先驱。在当今,这些绵延数千年的生态理念依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状态,是探索宇宙最直接的钥匙。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还是道家“道生万物”的自然论,抑或是墨家“仁民爱物”的惜生理念,都体现出从古代哲人开始就已经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是全球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全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明朝王守仁在《〈大学〉问》中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就是说,人与万物,天地和谐,天人合一就是整个大道与自然。因此,必须始终坚守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之道,要自始至终都认为“自然就是自己”,持续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各方要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

“天人合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警示我们,地球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尽管中国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是仍主动承担责任,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绿色科技,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等国际合作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中国致力于建设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