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中国企业赴海外收购爱买哪些资产

你知道吗?仅占全球游客总数1%的中国旅行者,2015年创造了整个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25%的免税品销售额。[1]中国人已不满足于坐在电脑前通过“海淘”度过自己的“剁手季”,更多人通过出境自助游进行购物。据统计,中国游客境外购物人均花费5830元,相当于每个出行者在境外买了一个LV手包。

其实,喜欢海外扫货的不只有中国人,还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从纽约华尔街买到伦敦金融城,迅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2016年,中企海外投资并购的交易金额高达2158亿美元,折合1.4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大幅增长了148%。[2]

中国企业对海外哪些资产青睐有加呢?

中资企业更愿意收购优质资产而非廉价资产。他们不太情愿并购需要修复的“困难企业”,理由很简单,很少有企业拥有能把在国外市场面临困境的公司扭亏为盈的管理资源。

中资企业喜欢买仅需轻度整合的公司。通常,最经典的合并后的整合方法就是快速推进执行,将各个职能整合到一个运营平台上并砍掉重叠职位,但这并非中国企业的通常做法。中国企业一般会规避大范围整合,保留被收购方的管理层,并寻求特定领域的协同效应。

从行业上来看,中国企业最爱买矿产资源公司、电力企业、金融企业、酒店、写字楼、家电公司、保健品公司等行业标的,这与中国产业结构息息相关。赴海外收购的企业要么有闲散资金,要么想弥补国内稀缺资源,要么想寻求技术升级、品牌升级。

领域一:矿产资源公司

全球矿产资源紧缺现象日益加重,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2000年至2011年十年间矿产资源领域的跨国并购风起云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跨国并购事件有5%出现在采矿、采石和石油业等矿产资源领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3]

2011年,中石化以24.5亿美元并购某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中国中化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某油田40%的股权,使世界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关注日益升温。根据清科数据统计显示,从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矿产并购案例达60起,其中56起披露价格的案例并购总额高达466.22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为8.33亿美元。[4]

2018年至2019年,中国矿产资源领域的并购交易更加密集。中国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矿业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很多当年超大型海外并购项目都发生在矿产资源领域。例如,T公司以40.66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生产商SQM公司23.77%的股权;紫金矿业以白衣骑士身份用13.9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矿业公司Nevsun。[5]

领域二:酒店或写字楼

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收购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较上年激增46%,总额超过165亿美元。各大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偏好购买热门国际城市的核心区地标建筑,导致当年中国商业地产投资总额中,有52%为海外商业地产投资,首次超过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比例。

2014年,国内某知名房地产企业收购了位于马德里、芝加哥、洛杉矶、黄金海岸的四个海外项目,再加上2013年的伦敦以及悉尼资产,该企业海外房地产投资总额当年超360亿元人民币,而这仅是出征海外房地产市场的多家中国企业之一。随着中国监管部门对非理性海外投资的监管的加强,近年来房地产领域的海外并购大幅减少。

领域三:银行或保险公司

中资银行在过去十多年频频在海外收购中崭露头角,纷纷通过跨境并购实现全球海外布局。2006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以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100%的股权[6];2007年5月,中投公司投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集团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持股比例低于10%[7];同年10月,工商银行支付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8];2008年10月27日,招商银行斥资36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2.27亿股股份,约占永隆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的97.82%[9]

海外保险公司也是中资金融企业竞相并购的目标。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再保险公司Asia Capital Reinsurance Group(亚洲资本再保险集团)出售的消息一公布,便引发了一场10亿美元的海外并购战,而这场“战争”中三个领先竞标者中国再保险、中国太平保险、复星国际都是中国企业。2015年,复星集团花费4.64亿美元完成收购美国特种商业财产与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提供商Ironshore 20%股权,实现了向美国保险市场进军的目的。

领域四:保健品公司

国内医药企业收购海外知名保健品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虽然国产品牌已经枝繁叶茂,但中国消费者似乎更偏爱Swisse、Blackmores、GNC这样的外国品牌,以至于中国大部分保健品市场被国外保健品品牌占领。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不少国内企业纷纷花重金并购国外保健品企业。

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Swisse 83%股权,引起行业轰动,被国内网友狂热追逐的Swisse,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企业。[10]这一收购案似乎打开了保健品公司“买买买”的闸门。新希望、上海医药、澳优、金达威、艾兰得等企业开始以各种方式前赴后继地“收割”海外保健品品牌,其中有小到几千万美元的收购,也有几十亿美元的“大手笔”。特别是国内很多奶粉企业向保健品公司方向转型,其并购后整合效果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并购案例 1

澳优乳业收购纽新宝押注保健品[11]

澳优乳业于2003年9月成立,是一家经营乳品及营养食品的企业,于2009年10月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内地首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市的婴幼儿食品及乳品品牌。2016年8月24日,澳优乳业发布公告,拟以1.33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澳大利亚营养及保健品公司纽新宝(Nutrition Care)[12],成为继合生元收购斯维诗(Swisse)、新希望收购ANC(Australian Natural Care)后,第三家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的中国奶粉企业。

纽新宝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澳大利亚当地前十大保健品品牌之一,自1998年开始拥有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所授予的生产加工资质,拥有170个以上的单品。该公司的营养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以及草本配方产品的配方主要来自诸如蘑菇、穿心莲、黄芪、蔓越莓等原料,同时也有辅酶Q10类产品。纽新宝是行业领先的高端营养品和草本配方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业务范围覆盖欧美、亚洲等地区。

收购完成后,澳优乳业将持有纽新宝全部业务和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扩展至专业级营养保健品、膳食补充剂、草本配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相关代工业务。纽新宝的创始人将继续持有公司25%的权益,并担任顾问一职,同时澳优乳业承诺超过95%的雇员将继续获得聘用。

为什么澳优乳业要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纽新宝?

第一,奶粉产品经营业绩下滑。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澳优乳业在海外大力推广羊奶粉,但受荷兰工厂产能下降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24.3%。业绩波动给澳优乳业敲响了警钟,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改革的决心,并购纽新宝是公司多次派代表访问、实地考察后审慎决策的结果。

第二,保健品市场前景广阔。除弥补奶粉经营业绩下滑外,布局市场前景广阔的保健品也是澳优乳业实施此项收购的主要目的。2018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预计未来几年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还将保持在10%左右。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功能性保健品总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加之海外保健品跟国内保健品的价格差距很大,导致这类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

第三,奶粉与保健品市场具有协同性。与如火如荼的进口保健品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乳制品市场,尽管有“二孩”放开政策的拉动,但由于受到奶粉新政以及消费日趋理性的影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不减反增。如何把保健品品牌与自身奶粉品牌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并在消费者当中形成口碑,这对于国内奶粉企业是个挑战。

澳优乳业完成对纽新宝的收购后,经营业绩大幅增长。根据上市公司业绩公告,2019年澳优乳业实现收入约人民币67.36亿元,同比增长25.0%;毛利润约人民币35.33亿元,同比增长32.8%。[13]通过多次海外收购,澳优乳业在全球拥有11家工厂,在奶粉、保健品等行业实现多元化布局,巩固了公司在婴幼儿奶粉、保健品行业的地位,目前来看其海外收购效果良好。

领域五:家电公司

中国家电行业出现了很多全球知名品牌,如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为了提升企业海外销售渠道,更加主动地实施跨境收购。可能是出于产品特性与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较高的原因,家电企业在收购境外标的公司上十分积极。

以海尔为例,2011年7月收购日本三洋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电业务;2009年以8000万新元持股新西兰家电巨头斐雪派克,2012年再耗资7.66亿美元收购剩余股份[14];2016年1月,以现金方式向通用电气(GE)购买其家电业务相关资产,交易金额高达55.8亿美元[15]。通过数次并购,海尔实现了全球经营布局,并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后续,国内其他家电企业也纷纷收购国际品牌,海信收购了夏普北美业务、东芝全球电视业务,创维收购了美兹电视,康佳收购了东芝照明,美的收购了东芝白电业务,九阳收购了小家电公司Sharkninja,漫步者收购了STAX,歌尔声学收购了丹拿等。家电企业海外并购的节奏从未停止过,一直在“看标的和买标的”的路上。

领域六:高新技术公司

中国制造企业更加青睐具有高科技、优质品牌的海外资产。中企海外并购中,高科技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并购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会考虑并购海外的优质资产。

2017年,建广资产成功收购安世半导体的消息一传出,便震惊国内整个半导体行业,被收购方安世半导体是从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恩智浦分拆出来的优质资产。2018年,经过近4个月的审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收购德国航空航天供应商科特萨被德国经济部同意。科特萨是高品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生产商,虽说是中型企业,但它的产品在空客、波音最新型号飞机上被大量应用,汽车、航天等部门都有它的身影。

中国经济进行新常态,经济增长向结构调整方向转变,其出路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跨境并购作为企业调整全球价值链的创新方式,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逐步重视。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通过海外并购成功跃升至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梯队。随着国内金融的蓬勃和活跃,相信有更多企业谋划“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