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审视自己,需要两面镜子

弗洛伊德曾说:“不经历曲折,怎么能进入无意识状态呢?”本书就是围绕无意识用镜面布置的三角阵。通过第一面镜子,即神话之镜,我们能看到毫无圣人模样的众神;通过第二面镜子,也就是精神分析学之镜,善恶之行的缘由在我们眼前变得清晰。有两只眼睛我们才能看清世界,而有两面镜子我们才能看清自己。

弗洛伊德(1856—193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重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他是父亲第三场婚姻的结晶。他父亲17岁时娶萨莉为妻,育有两子。萨莉去世之后,又同瑞贝卡结婚,后因瑞贝卡无法生育而休妻。他父亲40岁时,又娶了19岁的阿玛丽亚,后者于1856年生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接着又生下另外六个孩子。她几乎每两年就会生育一次。

做羊毛生意的父亲破产之后,受反犹主义和经济困难所迫,弗洛伊德全家搬到了维也纳(的犹太人区)。弗洛伊德成绩优异,父母也对他宠爱有加,单独给了他一间卧室,而其他家庭成员都挤在小公寓的另外两间卧室里。弗洛伊德16岁就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他当时已经能将索福克勒斯的一部戏剧译成德语。服兵役期间,他翻译了英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一部作品。24岁时,弗洛伊德成为医学博士,并于次年结婚。

天赋过人、渴望成名的弗洛伊德选择了自己的领域,他从研究鳝鱼的性行为入手,但生物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为他开辟出更广阔的世界。35岁时,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拓展了当时有关人类呼吸、消化功能相关肌肉的无意识运动假说,以研究神经元的“无意识运动”。

通过发展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成功让自己比肩两位科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人物:在银河系中找出(渺小)地球的哥白尼,还有在动物史中找到(渺小)人类的达尔文,而弗洛伊德发现了意识在人类行为中占据的小小位置。

他关注性,坚持婴儿时期(其性行为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受到驱动)是人类性发展的关键初始期,这使他在对现代个体的认识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反犹主义影响,童年时代的弗洛伊德不得不随家人迁往维也纳;到1938年,受纳粹主义影响,82岁高龄的弗洛伊德又不得不与家人一起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5年后,他四个妹妹中的三个死在毒气室里,另一个死于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