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社会惰化效应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在拔河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定律,即在团体协作中,参与的人越多,成员的平均贡献率越低。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效应。人都有惰性,聚集在一起后,就会形成社会惰化效应,体现为集体停滞不前、保守闭塞、推脱消极等。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创业之前,我曾参加过一场糟糕的活动。这场活动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弊端,老板没有明确负责人和执行人,只让两名员工一起准备内部事宜和外部事宜。甚至在一开始,这两名员工都以为自己是这场活动的唯一负责人,到达现场后才发现对方的存在,因为前期没有协调好,导致现场调度十分混乱。于是,又出现了两个人都否认自己是这场活动的负责人的现象。无奈之下,其中一名员工主动挑起大梁,以负责人的身份出面管理混乱的现场,直到活动结束。最终,这名负责人承担了活动开展不力的所有后果,以愤而离职收场。

其实,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在于管理层。管理层不仅管理失误,还在有人愿意负责的时候采取了错误的惩戒方式,最终失去了一名有担当的好员工。

一般企业成熟后,都会设置专业的管理层次及梯队,划分相应的岗位职责范围、规范标准和责任制度,以此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的准则。如果没有,企业会陷入混乱,员工无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导致的结果就是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在工作中,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年会活动,也应在项目策划案中写上责任小组的明确分工,包括总负责人、执行人、监督人和各小组成员,以及各自的职责范围和时间期限,并公示有针对性的奖惩措施。

小贴士


将责任明确地落实到个人,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社会惰化效应。一切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才会公平公正,不受社会惰化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