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了大学后,我喜欢上了跑步,几乎天天都会去跑个三公里,十来分钟就可以结束。实际上十几分钟的有氧是达不到多少锻炼效果的——但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村上春树说身体是每个人的神殿,就我而言,我从中捕捉到很久未曾有过的“放浪形骸”的感觉,那种在幼时才无忧无虑的久违感。

时至今日,我也成了以前自己恶言嘲讽的“***********,其实最该被嘲讽的是自命不凡的那个自己,总是傲慢地觉得自己看清了世界、善恶和真相,那时却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热衷于背向世俗的大势所趋。

不知从何开始的,从第一次把脑袋埋进某处沙堆里时,就被某种莫名的温暖裹挟着环抱着,再不想脱离,再不想回到那个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的世界去。那个伪装自己强大,伪装自己愤世嫉俗,伪装自己不需要朋友,也不渴望别人温暖的世界,还是且离我远去吧!

我热爱现在的日子,那个不时无病呻吟的过去自我的残影,我只会在偶尔的微醺的恍惚间才能瞥见。若我在独饮那就举杯告别。以前我逢人就说我喜欢的、我热衷的,现在想起那反而是怯懦的表现;现在我很喜欢自嘲为废物,这其实和以前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不曾改变什么事实,只不过通过变换态度把自己封在一个安全地带或是舒适区,我从没学会成长却装腔作势地去批判过去批判自己,所以我现在还是愚蠢的,区别只在于我现在不把自己的愚蠢表现得太过明显。

所以我处于自行其事和与世同流的矛盾,大事轮不上我来纠结,小事我更愿意遵从本心,所以我跑步时,在塑胶跑道上一圈圈一轮轮时,我只想把灵魂放得越来越远,它是一只风筝,别担心呀,只是在跑步时才如此放飞,线的这端还在我手中稳稳当当。思绪不必和现实挂钩,我只求不要像个可怜虫一样连想象都困在现实的种种里。

当然,跑步只是一种短暂的自我解放形式,其中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成分,但那又有什么可纠结的,难有单一纯粹的感情和情绪。形式如何不重要,解放只存在于个人的心,虽然没法解决实际问题,但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是非解决不可。我一个朋友就问过我为什么我的世界观总是透露着悲观的气质,我生活得却这么快乐。我说废话,我贪生怕死!我怕痛、怕死、怕不存在啊!我想虽然不知道我心里是不是真这么想,这种话说出来才更合适。这些不过是短暂的快乐啊,还是被人所见那种,那些不为人所见的不快乐的时刻也没法被轻易供出,总有一天你会适应的,也会倦乏的,因为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快乐。

所以我还是说我怕痛、怕死、怕不存在。与其做个完美的人,不如做个真实的人。漂亮的、知性的、智慧……这些完美的形象,倘若真存在在同一人身上,那该有多无趣——不过也许是我“子非鱼”了。

我的朋友们说刚认识我之前觉得我是多冷淡的人啊,现在熟悉之后才发现我是个傻逼来着。我却颇为自得,相比那个听闻中初见了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亲近的触及之内的真实感更让我舒适。

不过喜欢“拗造型”估计是青春期人的通病,尤其在初高中,比如喜欢给自己立人设什么的,但这也没什么,想想在那么压抑又刻意的环境里,像严冬里寒风呼啸的冰面下,总要给人一个缺口去透气,于是少男少女们的想象中的美好和现实中的缭乱不可思议地共存了。

也有些人喜欢声称自己喜欢孤独,孤单的背影萧索,或负剑或持枪,或独凭栏或独望月光,一言不发,又招人议论,自命断爱又惹人倾慕……不过这些画面大概只存在他们的脑海里,聊以自慰。没见过多少世面,遇到多少事情的人却偏偏装作自己斩断红尘,六根清净。

现在我明白爱和关怀是一种弥足可贵的东西,那些你与世界的联系,通过亲人朋友爱人的纽带,给你充能。换做过去,我可能觉得这是陈词滥调吧。但是原来世界真的建立在这些朴实无华的道理上的,那些深刻的、权谋的、高谈阔论的理论——跟我们普通人有何关系?

我现在每周和我妈打两次电话,有事无事也会微信胡扯几句。什么学校的社团的活动啊,制作的什么小东西,还有其他不足为奇的,都会惹得她一阵惊呼,我慢慢理解了我妈平时也是不会接触这些东西的,我是她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我也通过她知道世界不只是在学校那副模样。我们每次都用“你吃了没”开头,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是幸福的一种体现,世界纵然是浩大的,也在吃喝拉撒之中。然后她总会抱怨几句弟弟不专心念书什么的,但也会夸他心态好,她说弟弟不会像有些孩子那样寻短见也挺好的。我想在教育水平上我妈算是碌碌无为那种类型的,但这份爱确实真实的,她还是欣慰于我们一家的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