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改变就从身边开始

这些钱,户部一分钱都没有挪用,采购时甚至特意留意了。

蔡京特意叮嘱下边干活的人,要彰显出官家对将士们那一片拳拳爱心。

这样的宣传,榜样作用很明显,很多官员、富商,甚至还有一些百姓都捐赠了钱财和物资。

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东西一旦捐赠出来,报纸上都有具体数字。

就算有人想要在这中间动手脚,都不敢。

赵佣很放心,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尝试非常好,也非常成功。

苏轼是个大忽悠,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这些事轻车熟路。

做官,苏轼不行,做人呢,马马虎虎,至少不害人。

但要说诗词歌赋,大宋超过他的,确实没有几个。

一张报纸被他玩出了花活,赵佣算是找对了人。

据听说,朝堂的报纸一出世,就被大加赞赏。

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甚至是富商,都认为报纸有三个最大的用处。

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朝堂所有的政策都宣传下去了。

就算是地方官员不愿意,一个县城也有几十个人知道,想要完全隐瞒做不到。

比如,新法中,对于服劳役有明确的规定,每家每户怎么算,都是摆在面子上的,就算是地方官员做手脚,也只能是私私密密做一点。

商户也是一样,不管是税收还是劳役的抵缴都有明确的规定。

还有就是,报纸成了大宋学子的最爱。

苏轼整整用了三个版面放在了文字这一块,诗词经常有。

最好的就是文章,对书经的理解,拆题思路等等。

明年就是会试之年,今年则是乡试,学子都在准备考试呢。

报纸上写出这么多好文章,学子们终于有了学习的地方。

不像以前,还要偷偷摸摸的准备一下主考官的文章来揣摩。

苏轼一开始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让他做什么皇城司副使。

后来还是弟弟苏辙提醒了一句,皇城司打探消息很在行。

苏轼一下子明白了,确实是好事,报纸总不能一直写诗吧。

按照官家的说法,最好有点新闻。

所谓新闻,就是各地发生的一些新奇事物。

这下,苏轼有干劲了,皇城司的探员这下有事做了,几乎天天在外面跑。

确实辛苦,但相比于以前,可好过多了,不难做。

“怎么,苏卿,你想说什么事情?”

报纸办得确实不错,已经超出了赵佣的预期。

朝堂上,赵佣还是愿意给苏轼站站台,多表现一下。

“回禀官家,臣确实有个小事需要官家定夺。”

“说吧。”

“臣这个主编,办的是官家的差事,身上也有官位,只是臣下面的那些官员,还没有章程,不知怎么办才好?”

苏轼做主编,是赵佣亲自指派的,甚至都没说什么官位。

没人知道主编是个什么东西,到底按照什么级别来定。

不过,苏轼身上有大学士的名头,又是翰林学士,做过礼部尚书,这些加起来,不用说,别人也明白。

但是下面做事的人不行呢,都是临时找的人。

因为事情比较急,从年前到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出了三期,说起来,确实做了不少事。

不过,这里大部分是苏轼带着一些翰林学士、太学学子做的。

这中间,甚至童贯都指挥手下帮了忙。

他可不是帮苏轼,官家明显对这事非常上心,做好了官家肯定高兴。

童贯这人,说到底私心还是重了,也难怪,一个宦官能怎么办。

也确实是个事,报纸还不是一个正式的部门。

“章相,你认为呢?”

“回禀官家,臣认为,这个报纸就放在翰林院中亦可。”

不是没有考虑过独立,但是方方面面的关系,赵佣也有点没底气。

皇城司,肯定是不合适,放在内侍省,婆婆姥姥太多。

最主要的是,没有权限,到时很多事情做不好。

礼部就更不合适了,口舌,哪里会有什么道理讲。

再加上目前的体制有点混乱,这也是赵佣想要废相的一个原因。

所谓三省六部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没有意义了。

赵佣的认知,最好就是六部管政务,枢密院管军事。

就不要再设一个管六部和枢密院的人了,没必要。

几百年来,每个皇上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削弱相权。

但是每个皇上又都希望身边有个非常厉害的宰相。

完全是自相矛盾,能干的宰相一定强权,不然说话谁服。

“要不还是放在皇城司下吧。”

“官员、相关费用还是由宫里出,各位卿家觉得如何?”

这些大臣还没有领教报纸的厉害,要是以后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一旦使用什么见不得人手段,可就不好了。

“至于官员等级、俸禄,就按照皇城司的官员等级下发。”

赵佣最后做了决定,既然皇城司要改,那就完全改。

大部分的大臣不满意皇城司,正好趁这个机会拿掉。

不过皇城司虽然改了,但是事情还需要有人做。

“启禀官家,黑汗王、龟兹使者已经到京畿地界,如何应对,请官家示下。”

看到苏轼归班,礼部尚书范纯礼马上出班。

时间宝贵,说不准什么时候,官家又走了。

虽然时间还早,但是先问清楚总没有错误。

范纯礼去年刚刚从吏部侍郎的位子上晋为礼部尚书。

范纯礼是范仲淹次子,尚书右仆射范纯仁的弟弟。

三年前,范纯仁在赵煦亲政的时候,对当时的朝政很担心,上书谏言。

结果,当时的赵煦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去,直接打发到随州去了。

去年年底,赵佣觉得有点对不起老爷子,已经下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身份。

确实年纪太大了,70了,赵佣也没想着让他回京,特意下旨让他回乡荣养。

范纯礼比哥哥小几岁,65了,还能干几年,赵佣就把礼部尚书的位置给了他。

原先苏轼在礼部尚书位子上的时候,礼部做的还不错。

赵佣希望用范纯礼,多发现、选拔一些人才出来。

今年乡试,明年会试,没有一个厉害的礼部尚书,还真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