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内政才是朝堂重点

赵佣近期发现,朝堂上好像又有点不安稳了。

这几个月,赵佣是耍赖皮,装疯卖傻,好不容易才维持了朝堂的稳定。

但是随着现在身体越来越好,下面的官员好像有点恢复原状了。

最明显的一点,新旧两党好像又有点对立了,这可不行。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变法,双方的观点始终无法统一。

要说王安石这人,确实是个千年的妖怪。

历史上有名的变法中,坚持变法的都是异类,管仲是,商鞅是,王安石也是,甚至未来的张居正也是。

但是,赵佣最佩服的还是王安石,牛人。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历史上同时拥有这几个称号的人屈指可数。

作为临川人,能从那样一个小县城出来,非常不容易。

赵佣也听说过,临川一中,是未来江西最好的学校之一。

说起来,王安石到现在死了也就10年,影响很大。

赵佣不是赵熙,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

对于变法的内容,赵佣有自己的判断。

有些变法无疑是走了偏路,比如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偏离,成了高利贷。

再比如免疫法,初衷虽然是好的,但是毕竟钱不是万能的。

用钱来免除劳役还算勉强,免除兵役久不对了。

民壮如果都不愿意当兵,不愿意为国家出力,久而久之,没有兵员,怎么应对辽、西夏的进攻。

特别是江南,大部分是富裕人家,肯定不愿意当兵。

就算是现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强制服兵役是赵佣认为最正确的一条路,不是说有钱久能免除。

百姓连保家卫国这样的道理都不懂,哪里还会在国破的时候拼命。

为了这事,赵佣跟章惇、苏辙几位重臣商讨了很久。

目前有两件事,是赵佣坚持的,兵役之外还有赋税。

简单说就是田税,赵佣坚持按照田亩收税。

后世一直到了社会主义,都是按照这个办法来的,证明完全合适。

每亩田都是十税一,这可是重税了。

赵佣的意思,就要用这个重税来逼迫老百姓开荒。

百姓新开荒田,三年不交税,后五年三十税一,再十年二十税一。

由官府与百姓签订正式契约,承认田地归属的同时规定好税率。

同时,如果百姓家人口有增加新丁,不管男女,每人可以有一亩的养身田,十八岁前不收税。

对赵佣提出的建议,几位重臣都是一脸的苦相。

怎么可能实现?

大宋也是一样,田地兼并非常严重,大部分田地都在地主手里。

不管朝堂收多少税,他们马上就会转嫁到百姓身上。

赵佣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之所以提出来,就是因为这一点。

“所以,朕要做一件事,增加人口,增加田地。”

中原已经满了,这么多人口都聚集在繁华之地,外围土地没了。

云贵、两广、川蜀、西北、东北这些广袤的领土都被占了。

说是大宋,其实连唐一半都没有,怎么玩。

“苏相,朕已经派人前往荆湖南路,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地方整理出来。”

“官家,仅仅一个大泽,我们就绕不过去。”

苏辙明白赵佣的意思,但是很为难,自汉开始,长沙、零陵就是大郡,但是上千年了,发展太慢了。

这个时候的洞庭湖,哪里是湖,就是一个海。

太大了不说,里面的怪物也很多。

赵佣听说过,不过他还好,没什么惊奇之处,其实就是鳄鱼,怕啥。

要说瘴气、血丝虫这些,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只要不喝生水,会好很多。

赵佣的意思,要能在荆湖南路开始种水稻,仅仅是稻米都够现在的兵力需求。

北方还有小麦,相互配合起来,这件事能行。

赵佣已经看了资料,目前整个荆湖南路,人口不到500万,太少了。

再下一步,赵佣的目标方向是贵州,这里可以跟川蜀联系在一起。

川蜀从三国时候开始,就是好地方,唐时更是进一步提升,蜀王都是肥缺。

赵佣还真有一个想法,派个王爷出去,把蜀地好好治理一下。

不过,就现在这些王爷,确实没有几个能干的,愁人啊。

“官家,楚王一直申请外迁,说起人选,合适。”

章惇突然插了一句,这段时间,要说明白赵佣心思的还就是他了。

赵佣心里一动,是啊,怎么忘了这个皇叔。

人才,确实是个大人才,自小就非常爱学习,爱读书,四处搜寻古籍。

先皇时,赵颢就做过荆南节度使,对荆湖非常熟悉。

“章相,楚王合适?”

“官家,合适,要是能有几个大臣协助,荆湖无忧。”

赵佣很喜欢这个时候的章惇,精明、能干,识大局。

“章相以为何人可去荆湖?”

“官家,老臣认为陈师锡可。”

赵佣听完,差点笑出声来。

陈师锡,监察御史,看着好像不重要,但是这个人很关键。

不管是陈瓘还是邢恕,很多奏章的书写都是此人。

说穿了,现在的叫法,他就是个秘书,擅写文章的文人。

章惇这个做法,无疑是把陈瓘和邢恕两人的臂膀断了。

但是从用人的角度,这个人很合适,特别是跟着楚王。

一旦到了荆湖,有个很好的笔杆子,不管是宣传还是管理地方,这人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官家,臣也推荐一人,家侄苏迈,可到荆湖任长沙令。”

赵佣是哭笑不得,只有苏辙这样的憨憨才会不管不顾的推荐自家人。

有时赵佣觉得,苏辙确实可爱,这样一个纯粹的文人不多了。

有没有私心,肯定有,但是要说完全是私利,也不是。

“苏相,你就不怕御史上书弹劾?”

“官家,老臣不怕,老臣忠心可鉴。”

“官家,苏迈前段时间上书,申请韶州仁化令,去荆湖合适。”

非常难得,章惇竟然在边上附和了一句。

赵佣想了一下,说起来,确实合适。

苏轼回来以后,苏迈再去韶州,意义不大了。

这是个孝子,也是个老实人,做事没说的。

“好,朕答应了,不过长沙令朕另有安排,去零陵,任府尹。”

赵佣还真是心情好,这个面子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