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绝对不能毫无准备就开始写

“不知道该写什么。”

“虽然开始写了,但是很快就写不下去了。”

“必须写了,但是怎么也动不了笔。”

有时,我会从商务人士那里听到这样的烦恼,然后我会问如下问题:

“你有好好准备文章的素材吗?”

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动不了笔,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如果确定了要写的内容,就能轻松流畅地写下去。

文章写不下去的最大原因就是毫无准备地开始写文章。

请你试着把写文章想象为盖房子,建筑物是由许多建筑材料构成的,那么你需要准备钢筋、水泥、砖、木材、窗户、门、水管等。

现在盖房子的人只有你自己,马上就要施工了,可你才刚刚开始准备建筑材料,施工一定不会顺利。

只有事先知道需要什么材料,并且备齐这些材料,才能如期完工。

写文章也一样。没有准备地从零开始写,结果便会令人失望,而且会耗费大量时间。

如果我们知道应该写什么内容,并提前准备好素材,那么写起来就会很快了。

为什么新闻记者能瞬间写出报道

作为撰稿人,我有时会跟年轻作者进行交流。

我告诉他们:“与其说我在从事的是‘写的工作’,不如说是‘倾听的工作’。”

的确,我输出的产品是通过“写”来完成的。但是,“写”只是我的工作过程之一,而且只是最后的过程。

我最重视的是写之前的准备,也就是采访。

采访是为了收集素材,是“倾听的工作”。在采访中收集的素材,将决定成稿的质量。

得不到好的素材,就肯定写不出好的文章。

新闻记者如果不采访,那就没有新闻素材。从在现场发布的新闻快讯到正式的新闻报道,他们长时间奔走在收集素材的路上。

新闻记者们会在收集到素材后马上开始写报道。

特别是分秒必争的独家新闻报道,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写完并抢先发布出去,直接决定与其他新闻媒体竞争的胜负。

当然,记者们的写作速度本来就快,这就是所谓的速写能力。

但是就连具有速写能力的经常写文章的新闻记者,没有充分的素材也写不出文章来。

不准备素材就开始写文章,是连新闻记者都做不到的事。

小说作家没有素材也写不出来

这里有一个关于获奖作家的小插曲,可以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厉害之处。

某次我采访一位获得过芥川奖的文学作家。

我问他是如何写小说的。

他的回答极其简单:

“从头开始。”

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问了一遍。

“您是怎么写小说的?”

“我说了,从头开始。”

总之,从头开始写,一气呵成写到最后。

不用事先考虑素材和文章架构,直接面对电脑或稿纸,就能顺利地完成小说。

我非常惊讶,这样的事情对外行人来说是不可模仿的,只有“拥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做到。

话虽如此,但即便同样都是小说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天赋异禀。

更多的小说家需要对文章中准备塑造的典型人物及其职业、所属行业等进行周密的调查和采访。

他们能从采访中获得灵感和想象力,然后写进小说中。

所以,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特殊人才之外,就连小说家都要收集素材进行写作。

“不知道该写什么”的烦恼瞬间消失

我如果没有素材也写不了文章。而且,我也不敢写。

很多人认为职业作者什么都能写,其实没有这样的事。

决定写文章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找素材。

在日常的商务写作中,可能有人会认为特地去取材有些夸张。

因为有时候确实没有去取材的闲工夫。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不是说只有去记者招待会、听政府要员讲话、到事件现场调查等这样的事才是采访。素材比大家想象中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收集身边的素材,这将提高我们写文章的速度。

譬如,去小学参加家长会或进行教学参观之后,父母被老师要求写感想文。

为这篇感想文伤脑筋的父母不在少数。

家长聚会的时候,大家互相问:“你写了什么?”

这是提交给自己孩子的班主任的感想文,总得写出点拿得出手的东西吧。

话虽如此,提起笔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在烦恼的过程中,宝贵的休息时间就过去了。

当时我在干什么来着?因为知道要写感想文,所以参观日当天,我打算观察学校,然后从中收集素材。

● 现在的学校环境,与自己是小学生时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 有什么让我吃惊的事情呢?我喜欢的展示物品是什么?

● 孩子做了怎样的发言?黑板上写了什么?

● 墙上贴出的习作上写着什么?教室里的气氛怎么样?

● 自己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呢?是怎么想的呢?

我将这些全部在手机上做好笔记。

这些都是素材。

剩下的事就是以这些笔记为基础把感想文写出来。

如果不收集素材,而是回到家后再开始拼命回想“到底对什么东西印象深刻”,那就太伤脑筋了,也浪费时间。

有素材,就能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烦恼。

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做。能快速写文章的人都会这样做。

我知道素材的重要性,从决定写文章时起就会竖起天线,像雷达一样留意相关信息。

然后不断地收集素材。

这样的话,在写之前就已经准备好要写的内容,动笔的时候就不用为写什么而烦恼,很快就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