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考古观:一种以旧焕新的消费动力
- 场景实验室编著
- 1526字
- 2024-04-24 17:48:24
观念文章
生活考古观
ARCHAEOLOGICAL VIEW OF LIFE
文/王若师
技术周期与商业世界的碰撞,临近重塑生活的新窗口,谈论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太久,此次我们回到原点。“具体生活,大于想象”。
考古≠复古
“考古”这个词,很容易在字面上被理解为对一种复古风格化思潮的讨论。复古一直是生活方式的热门主题之一,如在数字音乐盛行的当下,黑胶唱片作为复古品类的代表从小众成为潮流。但我们今天想探讨的“生活考古观”,并非只指代风格上的怀旧和复刻,而是以考古的姿态,探究在时代倾向和技术的加持下,那些个性化需求与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这是一种对趋势现象的观察,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具体方法。
生活考古的显化
当下时代的倾向是祛魅和内观。有人说,第三消费时代的结束,代表消费本身带来幸福感时代的结束。口红效应的代表不再是口红,而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消费。这种消费不一定廉价,但一定要带来足够的自我满足感。生活考古观是一种追求统一完整的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时代试图回到原初纯粹体验的集体诉求。
从像素风设计到CCD[1]热潮,在表现形式上,呈现了对于流行设计思路的反抗,将曾经占据主流的标志、色彩、品牌等热门标签统统归零,取代以粗颗粒感、无后期感的直观表达。这也恰是整个回潮趋势的原始动机:对速度脱敏、狂热褪去、审美疲劳,回到起点是选择,更是必然。大家越来越追求一种契合自我的体验。逆时间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依据体验去生活”。
以考古为方法
回到考古学的本义,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阐明社会演变的规律。“研究历史、重建生活方式与阐明规律”,考古方法本身,是一种摒弃捷径,建立事物间脉络联系的方法。
回到商业世界,当消费的目的是体验快乐而非瞬时快感时,将必然需要高浓度的参与和投入,重视和还原日常事物的具体意义构成了生活的仪式感与小确幸时刻。如同文化历史考古学所建立的是一种器物发展的历史,人们以一种专业和审慎的态度来整理愈加复杂的日常生活,通过赋予生活琐事更多的表里价值,消除和抵御消费主义被诟病的无意义与自我怀疑。更有甚者,可以在长期坚持中收获一种可持续的情绪价值。
以考古的方法来生活,意味着对每一件你所拥有物品的了解、对每一次消费决策的负责,更意味着对自己深入、真实的认识。内观成为一切的前提,悦己成为最本质的需求。日常的专业化趋势,目的在于重建生活的内心秩序,以找回被高速碎片化时代消解的人们与生俱来所追求的掌控感。
传统的工作—居住方式正在被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重新构建。从数字游民到数字乡民,去中心化趋势有助于还原人类本身的聚落形态,以寻回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借助一日千里的数字技术,个体的内容生产力得以爆发。因此,以考古的姿态重新发现和创作内容,也正是数字时代与潮流文化的交相呼应。
然而,生活的样貌,远不止于此。
我们将从以下五个切入点展开话题。
数字回流:对快速变化的数字生活展开慢思考,赋予古旧以新意义。
暗示感消费:内观成为消费决策的首要任务,可自我解释的情绪符号与情感代偿,成为新的消费动因。
极繁生活:重视物品的价值和意义,再小众的兴趣爱好也以专业精神整理收纳,构建复杂日常的解决方案。
超在地性:对人地关系进行新语境下的研究,当代年轻人如何重建在地归属与精神基础设施,探讨正在诞生的年轻人特区。
文本复兴:话语体系新建,新意义需要新文本,数字时代需要有独立精神的内容,当文字回归于表达,态度符号大于审美符号。
新技术周期带来了不曾预见的可能性,伴随着理性带来的科技飞速发展,感性生活也开始回归。激流之下,个体与时代的再连接与被赋予的新意义,以“生活考古观”完成回答。
图片来源:UNSPLASH
“具体生活,大于想象”
Concrete life is greater than imagination.
注释
[1]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这里主要指CCD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