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在助字使用方面,与《书经》表现相反趋向的,就是《诗经》。在《诗经》里,可以发现大量而且经常使用的助字。这些助字往往也是后人所不熟悉的。然而不难看出:凭借这些助字,语气就非常活泼生动,情调也非常婉转缠绵。因而大不同于《书经》和上古器物上的铭文了。举下列的句子为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召南》)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经·鄘风》)
第一例的语气多么从容美妙,第二例又多么沉痛,第三例又多么愤激!为什么能有这样细腻的表情,使我们读起来恰和听见作者亲口念出来一样呢?完全是由于助字的大量使用。这些助字多半属于“声态词”的性质,在当时本来就是按口语写出的,口中发出怎样的声音,笔底下就写出怎样的字,这样自然活泼而婉转了。到了后来,口语的语法上起了些变化,习惯就愈离愈远,有些助字的用法就完全不同了。譬如在第一例中,句子开始用“于”字,这在现代国语中简直没有相当的字可以代替,因而很难体会其语气。至于第二、第三例中的“焉”“哉”“也”等字,用法还和现代国语中的某些字相当,所以我们读起来还亲切有味。
唐宋以后古文的特点就是适当运用这些助字,把它们容纳在语法规范之中。其结果就能使文言与口语保持着不太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