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抓住机遇,投入庆军
- 状元实业家:张謇传(“一带一路”列国人物传系)
- 程稀编著
- 1487字
- 2024-04-19 17:29:15
吴长庆是安徽庐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捻军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四处攻打清朝的地方政权。吴长庆和他的父亲举办了团练,进行地方自保。吴长庆因为军功后来升到了总兵、水师提督,当时人们把他的部队称为“庆军”。
吴长庆与孙云锦有通家之好,年龄也比孙云锦大些。他器重孙云锦的学识和品行,在驻军江苏浦口期间,经常自浦口轻车简从到孙云锦处来谈些时事经纬。
吴长庆也常听孙云锦说起张謇这个人,有时看到张謇的文章,觉得张謇也确非凡才。
张謇离开发审局的事吴长庆很快就知道了,他亲自到惜阴书院拜访张謇,同时盛情邀请张謇到他的军营中小住。这让张謇感动不已。
吴长庆为人仗义疏财,礼贤下士。张謇后来曾写文章称赞他道:“爱士而门左千客,门右千客;罗贤而朝拔一人,暮拔一人。”他的幕府中学者、名人可以说不可胜数,颇得当时清议的好评。
张謇受到他的礼遇,心中又涌起了投身于他,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他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愿望:“骏骨从来能得马,好收骐骥共殊勋。”
他希望吴长庆能够成为朝廷振兴的有为之臣,期望他像三国时期的卢植那样“高勋照图丹”,也盼望自己能在追随吴长庆的过程中,青云直上,“朝鱼而暮龙,功名蜕侯伯”。
在吴长庆的一再邀请下,张謇大约于光绪三年(1877)六七月份投入了庆军,做起了吴长庆的幕僚。吴长庆对张謇入幕非常高兴,他每月给张謇俸银20两,让他参与军中要务,起草重要函牍,又在府宅后为他构筑茅庐5间,让他能静心读书和办理公务。
入幕的生活闲适而安定,他除了负责军旅日常文书之外,仍然师从张廉卿先生学习古文。在庆军中,他还结识了同在庆军幕府的泰兴朱铭盘、武进何眉孙、海门周嘉禾等人,彼此之间常诗酒唱和。在这期间,由于他才华出众,还得到了两江总督沈葆桢、学使夏同善等人的赏识。
光绪五年(1879),张謇的生母金太夫人去世,临终时告诫张謇:“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归宿,为了光耀门楣,一定要科考求成。但你性刚语直,最好不要当官。”慈母的遗言,张謇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光绪六年(1880),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奉命进京陛见,张謇作为随行人员同赴北京,张廉卿因为有事去济南,与他们一道同行。一路上,张謇看到张廉卿先生在颠簸的骡车中手握牙管悬肘苦练书法的刻苦精神,深受感动和教育。
到了山东,吴长庆一行登泰山,观岱庙。张謇还为吴长庆在山上题石留念:“光绪六年四月,浙江提督庐江吴长庆入觐道此,偕乐平彭汝云、崇明杨安震、通州张謇登岱陟顶,庆于兹山凡六游,而陟顶且三度矣。”
张謇到北京后,趁着空闲的时候,游览了紫光阁、陶然亭、龙泉寺等名胜,他在这里还结识了桐庐袁昶等名士,看着他们气象俨然的样子,他自己也有了鸿鹄高翔的感觉。
吴长庆在北京觐见光绪皇帝后,一行人旋即南下。他们在到达天津后即乘船浮海返苏。
这时,张謇的学问也是日精月深,他已经由经入史,深读《史记》《汉书》,逐渐领会司马迁、班固通经治史的要义,但是这期间他两度乡试,却名落孙山。
光绪六年(1880)冬,吴长庆调补广东水师提督,并奉命督办山东海防,兼帮办山东全省军务,吴长庆率军到了登州,张謇随军前往。在登州他登临蓬莱阁,耳闻近处惊涛拍岸,远眺水天一色,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微闻玉帛方修好,却倚危栏日听涛。”
吴长庆到山东后,经常与张謇等人筹划海防,但是和战大计都操于清朝廷,山东海防计划常沦为空谈,吴长庆名为守边,实是赋闲。
张謇眼看国势渐颓,每日虽与同事漫步海滩,表面上显得清闲,心中却充满着苦闷,有他当时写下的诗文为证:
锦衣仗节空都护,墨绖临边有上卿。
坐使积薪仍厝火,牺牲玉帛任寻盟。
他对权臣误国痛恨之情字字可见。这时候他开始更认真地学习《老子》《庄子》等黄老无为之学,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