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决定,那唯有一谋,以看诸效。
黄楚:“明年有什么打算?”
黄楚知道他会跟郝建一起做,但郝建不一定一种在这边,他是一位少爷,现在已经在锻炼的路上了。
阿弟:“啊?跟建哥一起吧!”
黄楚:“看的出来,你们在一起还是挺好的,不过他可能在这边,呆不了多久的,从他那公司有总经理来看就知道了。”
阿弟:“明年还在吧?他还跟我说他要大干一番事业啊。”
黄楚:“这话没错,但不一定是在我们这边,他有可以去的地方太多了。”
阿弟这时,没有立马回应,他想着,郝建是他今生见过家世最厉害的富二代了,或者是富三代。
他一时之间,竟然没有想着,看来他年前只是想着,大刀阔斧。
阿弟:“兄,我看建哥挺在乎你的,你有没有打算自己开公司?要是叫他投资,他铁定百分之百愿意。”
黄楚:“想什么呢?路要一步一步走,我还要继续读书呢。”
黄楚很是无语,如果这一代,他不能有所作为,很有可能真的要向命运低头,培养下一代接班了。
结婚生子,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那样,希望才不会是渺茫的。
阿弟:“哎,你这个名牌大学毕业也够用了,读书花钱太多了。”
黄楚:“你个傻帽,这些年我也是自己挣了很多外快,那我也是可以继续挣外快啊~其实我问你有没有打算,是想让郝建带你见一见一些人,一年时间也够了。”
阿弟:“建哥带我见了好多人。”
黄楚:“吃喝玩乐一条龙?我说的不是这些人,多认识一些供应链的,你帮村里把山货销出去,是不是可以自己也接手一部分?”
阿弟:“那可不行~兄你糊涂了,那都是小钱。”
黄楚:“郝建他们公司装修完了?”
阿弟:“过完年还有点尾巴吧?好像听说二期已经有人做了,已经完成了大半……”
黄楚:“你知道就好,这是你在市里唯一快速发展的渠道,做完了你要去另外地方找?你又没有那样的资质,只能靠提供人赚差价了。”
阿弟:“吸……还真是。”
黄楚:“我都替你打听了,镇上这里你可以找阿公问问县城有没有门路,别离家太近,你不是有女同学嫁县城吗?可以去问问有没有店铺之类的,郝建这边说,你要是想跟他,估计不能只待一个地方,所以说你要是想要开店,就在县城里最合适了,他借私人的钱给你,再签订一个山货供应合同,还是跟你现在给他山货一样的差价赚取,无非多了一个店铺的用钱。”
阿弟:“真的假的?那不用商铺不一样可以签合同吗?”
黄楚:“哈,你啊,人家郝建可不傻,怎么跟私人签这种合同,商铺已经是最低限度了,借钱给你可不是叫你租的,而是买,知道吧?其实我同意这么做的,这个钱主要是没有利息,并且时间限制不设,这是卖我面子啊~而且你只收我们一个村的?傻不傻……等郝建他们家公司全开业了,你这点东西都不够塞牙缝呢,开货结款都是优先级的。”
阿弟:“我想想啊……”
黄楚:“嗯,想吧~他其实希望你年后就可以做决定了,先把店开了,可以找人管理,还可以在乡下设置收购点,再跟他跑一年,基本上整个市里的关系也熟了。”
阿弟:“理是这个理,那我年后就跟建哥谈谈。”
黄楚:“嗯,我们家就你是这块料了,先把根基打下来,找一些熟人帮忙打理,村里可以叫阿爸帮忙,反正他也是做这个的,只是从亲自去找,变成收货,你要是担心那些做了很多年的那帮人,没必要,大家都是做竞争的,又不是恶意蓄谋。”
阿弟:“我倒不是怕这个,只是没想到建哥会想到这么远。”
黄楚:“嗨,没事,珍惜吧~反正也是先找我这里,你安心做就是了。”
其实,郝建不见得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他始终标榜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顽劣人。
可他就是靠正常分数上了京师大,虽然不是清大,京大,又或者远近闻名的商世界都市里的复旦,可确实实实在在的名牌大学。
那就说他不笨,哪怕是压着最低录取分数线进来的,可也不耽搁他进来了。
跟黄楚这种比最高录取分数线还高七八十分以上的人而言,确实是低了,可世界哪有这么多厉害的学子。
阿弟:“嗯,我知道了。”
两兄弟就这样,弄得想要说话的阿妹,郁闷着一起,回到家时,该分别的都已经分别了。
时间在五点半左右,晚饭也会很快的,但这一来一回,四五公里,还是有些脚累了。
黄楚觉得没什么,但阿妹一回来,直接投身进入了硬邦邦的沙发上。
这种农村常见的实木沙发,冬天里那是又冰又硬,可她却舒坦了起来。
厨房忙碌的人,是阿爸,还有二叔,难得的是二婶也在,第一次见到她的笑容,不知道谈了什么话题。
刚才她家的那个儿子,投红菱时,竟然还听见了清晰的默念,似乎已经证实了恋爱的苗头。
虽然阿公晚婚,阿爸晚婚,哪怕二叔早了几年,可也在二十几进三十关头了。
到不介意,家里有个人可以早点结婚,但都猜测是黄楚。
读书好,人长的帅,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可黄楚说过,他在高中之前,真的没有女孩子喜欢过他。
不过,二婶见到他们兄弟时,也是笑着问候一下,还询问了她家里的儿女。
得知情况时,也没有下文,阿爸在认真的做着主厨。
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熟知,也就不奇怪了,或许是以小小年纪,就跟着到处奔波吧?
他们有过几段不同的经历,二婶嫁给二叔时,还在家种田。
那时的二叔先结婚,很是风光操办,以前学过很多技术,出去有了门路,就在弟弟三四岁时。
二婶跟着出去了,出去了三四年,有了妹妹,一直到弟弟十来岁时,市场变化太快,直接倒闭。
一家人回来农村,弟弟妹妹哪里接受这种变化,一直闹着,二叔铁石心肠,每天任由哭闹。
种了两三年时间,二叔就烦了,来钱太慢了,就自己出去谋出路。
后开有幸遇见大老板赏识,带队做了原来的工作,只是这回给别人打工。
不过待遇还可以,弟弟妹妹见状,闹着要出去,也就接着一起去了。
两公婆觉得挺好的,可是随着孩子长大,读书吃喝用度变大,商量着回个人种田。
其实二叔的想法很简单,都当牛使,二婶回来了两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