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再访驻车地
- 从种田开始的明初生活
- 逆天负二代
- 2089字
- 2024-03-18 21:14:49
朱元璋在那恼火地批着奏折,明明前几年已经揍过茹太素一顿,那些喋喋不休的废话公文已经少了许多,但是最近那些文官又开始整活了。
动辄七八千那是不敢了,但是一两千字他们还是有胆子的。
妈的,这群狗文官是不是就是想搞我朱重八。
明明几百字就能说完的事情在那水个不停,真想砍了这群水字数还晦涩难懂的鸟人。
一天几百份折子,老朱也是很累的好么。
看得头晕眼花的朱元璋,终于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算了算了,先让诚意伯进来吧。”
他挥手示意陪侍去叫那在殿外已经等了许久的刘伯温。
关于北伐,兹事体大,本来应该是要把更多明初的核心人物叫来商量的。
只是,此事现在还未最终在朝堂上敲定,所以也只是叫那刘伯温过来,先定一定他上折子的细节,两人好打配合。
“臣,见过陛下。”
不消多久,刘伯温便走进了殿内。
“无需多礼,伯温,你是知道我叫你来干嘛。”
“北伐之事,应当要正式提上日程了。”
“嗯,我已和标儿商量过。”朱元璋给了个眼神,没有更多的言语。
刘伯温自然也是知晓了,明日上朝,是时候上奏折。
“此事我暂未知会韩国公。”朱元璋又补了一句。
意思很明白,你诚意伯是浙东的人,明天大概率,淮西的人还是会跳出来叽叽歪歪的。
“臣早已准备好了。”刘伯温久经官场,自然也是知道有些事情是躲不过去,况且他这种级别的文人士官,又怎么会怕打嘴炮呢?
只要是朱元璋态度上是支持自己的,那本身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啊。
看见刘伯温这番样子。
朱元璋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两人围绕着一些小细节开始讨论。
第三次北征的序幕,就在这小小的殿里,缓缓被拉开。
直到快要午时时,两人才惊觉有些肚饿。
“陛下,午膳已经备好了。”有太监上前轻声说了句。
“伯温,一起吃吧。”朱元璋看了眼殿门方向,也是知道已经正午。
他再朱扒皮,也不至于拉着刘伯温无限制地加班。
“谢过陛下。”刘伯温也没有扭捏。
两人一同开始用膳。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极尽奢侈的皇帝,相反,他相当节俭。
所以午膳也不过是些正常菜色,充其量就是厨子手艺好而已。
两人吃了片刻。
忽然一同笑了起来。
“还是昨日的麻辣烫有味道。”
朱元璋笑着说,没错,他就是馋了……
现代科技的辛辣爽快,对第一次接触它的人来说,肯定是会上瘾的。
更何况方才批折子批得头晕眼花,正好想到那爽辣的通透感觉,当真是食髓知味。
“午后,去一趟安宁小弟那儿吧,顺便把户帖给他,咱也是拿了人家好处的,总不能不干事吧。”朱元璋放下筷子,作出了安排。
其实,两人也依旧是对朱安宁有些好奇。
只是昨日天色已晚。
那今日,是可以再探一番的了。
——————————————
河边驻地。
朱安宁花了不少时间去找寻新的停车位。
结论是……
这里反而是最安全的。
河道拐角的位置,又有树林遮挡,且是一条看起来荒废已久的土路。
所以,他最终决定不动这车先。
已经确定过这边人迹罕至的朱安宁,索性大大方方地打开了车的遮阳棚。
把户外桌椅都架了起来。
开始做起了午饭。
独自一人在社会摸爬滚打那么些年,他的手艺可不算差。
饭食最能抚慰人心,在吃这方面,朱安宁从来不会亏待自己。
由于不舍得用瓦斯炉,他翻出了柴火炉,在附近拾了些树枝,麻利地开始点火做饭。
肉片在一边已经腌了足够的时间,他又拿出了两根青尖椒。
然后仔细地把青椒籽弄了出来,收集到了一边。
他已经想好了,等不及的东西,就先在这附近种,大不了未来移植就好。
只是,希望到时能种活……
一边回忆自己大学学的有关种植的知识,朱安宁一边把锅架到了炉子上。
花生油润锅,几块肥猪肉下锅,慢慢煎出猪油。
然后便是那葱姜蒜和油的碰撞,激发出令人食指大动的锅气。
而后辣椒加入,让辛辣也一同和油气迸发了出来,足够高的油温让青椒表皮开始起变化,待到朱安宁把腌好肉和豆豉一同下锅,那热辣的感觉很快就裹满了薄薄的肉片。
最后的精华,是淋到锅边的酱油。
滋拉的声音在锅中弹跳,油香四溢的辣椒炒肉,就此出锅。
“上米饭!”他愉快地打了个响指。
人在吃饭的时候,心情可不能不好,这是对食物的亵渎。
而,他才满足地扒拉了几口米饭。
两个人影出现了。
“好香!”
“这香味!与昨日又有所不同!”
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在那惊叹。
倒不是两人没见识。
而是猪油辣椒炝锅配豆豉这种香味,他们真的没闻过啊。
朱安宁看着忽然出现的两人,倒也没有特别慌张。
两人昨晚才吃过一顿麻辣烫,也算是有点点交情了。
“伍爷,季爷,二位用过午饭没?”朱安宁爽朗地笑了笑:“没吃就来吃点?”
“呵呵,又赶上了你的饭点。”朱元璋却也没有客气,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这般直接,也是有些无语。
“对了,安宁小弟,你的户帖。”朱元璋随手把那纸张甩给了朱安宁。
这倒是让朱安宁激动了起来。
自己只是半赌似地拜托了这两大爷,没想到第二天,他们就弄来了这户帖。
这两人的能量,有点强啊!
“放心吧,正常渠道给你弄来的,这几年也不是没有流民,只要有担保人,移籍又不是什么大事。”看出到了朱安宁那不淡定的样子,朱元璋觉得有些好笑,于是便解释了两句。
其实朱元璋的话并没有错。
只是,能这么加急弄出来,可就不一般了。
“小弟在此,真的谢谢两位了。”朱安宁也不傻,别人说简单,可能只是别人手段多,换个平常人,可不一定能搞定,所以他依旧是客客气气,该有的礼数一点不差。
说完后,他才接过朱元璋递过来的户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