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淦,又自己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了!(求追读求打赏)

四种微藻的复验试验过程很是顺利。

毕竟王晓宇早就验证过生长剂对微藻的作用,微藻快速繁育技术又是系统出品,不会出什么岔子。

整个实验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林晨就是简单地将四种微藻都分别弄了四组实验。

而这四组实验主要是为比对,在正常状态、单独使用了生长剂、单使用微藻快繁技术以及同时使用生长剂和微藻快繁技术四种情况下,每种微藻生长速度的不同。

这其中效果最为惊人的自然是生长剂和快繁技术两相结合的实验组。

以小球藻为例,因为实验过程中,林晨是尽量设置好了适宜微藻生长的环境的,所以什么科技都没用的正常组,其生殖周期就是10个小时多一点。

这速度比起其他植物,甚至是其他微藻都算是最快的,但跟其他三组实验相比,就完全不显眼,甚至显得有些慢了。

10小时一个生殖周期,至少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肉眼看得出变化的速度。

而其他三组实验的情况就不同了,哪怕是只用了生长剂的小球藻,在第一天的时间里,其繁殖周期也缩短到了半个小时。

最初的半小时或许效果还不咋看得出来,但半小时一过,小球藻的增长速度立马就显现了出来,能明显看得出它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地增长着。

就是这种飞速生长的状态,只能持续一天,后面就恢复了正常。

不过就感官上来说,一天过后,它依然看着还是比正常组的增长速度要快上不少。

这主要是有了第一天生长剂增速的基础,微藻的基数本身正常组的无数倍之多。

在庞大的基数衬托下,自然也就显得好像增长速度更快了一些。

至于剩下两组实验就更加夸张了,小球藻直接达到了快繁技术最大加速,繁殖周期整整缩短了100倍,只要6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要知道微藻的繁殖是指数型增长的,每隔6分钟小球藻的数量就可以翻上一倍,即使它微小到直径只有3~8微米,实验用的大型培养箱依然很快就养爆缸了。

剩下的生长剂和快繁技术同用的实验组,更是比只用快繁技术那组的爆缸时间早了不知多少。

生长剂和快繁技术各自的生长加速效果本身就已经很夸张了,林晨本以为两相结合最多也不过是相加的效果,甚至说不定会有一些相互抵消的效果,达不到单独使用效果的相加。

结果没想到,它直接来了个相乘,把小球藻的繁殖周期缩短了2000倍。

也就是每间隔18秒钟,第四组的小球藻数量就会翻上一倍。

就这逆天的繁殖速度,持续上一整天的时间,别说只是一个大型培养箱了,你就是换成大型池塘,分分钟都能给你养爆缸了。

也好在快繁技术里提到的,使用该技术后的微藻,只要脱离与原微藻群落相连的水域或者远离最初微藻种子超过100米距离后,快繁能力就会消失的限制是真的。

要不然这技术一用,估计很多微藻就要泛滥成灾了。

这放在工业生产中自然是好事,你生长的越快,工厂的产量才能越高,能生产更多的新食品原料或者动物饲料。

但放到野外环境的环境治理中就不一样了。

微藻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自然能够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可是一旦泛滥成灾,它本身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凶手。

研发出该技术的夏祥德教授团队自然也是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的。

不但技术上本身就限制了微藻能快繁的范围,而且在技术资料中也配套了可以打断快繁技术生效的手段。

当然大部分需要使用微藻恢复生态的地方,其实也没什么生态可以保护。

而大部分被选来治理外部水环境的微藻,都是自养型的,也就靠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方式将无机物质转化为自身需要有机物质进行生存的。

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物解决后,少了无机盐等物质的供给,微藻自然会慢慢凋零,让水域重新干净,静待其他生物重新入驻。

所以治理的时候,往往并不需要太过注意微藻的繁殖密度。

能打断快繁技术生效的手段,不过是以防万一的保障手段而已。

当然有些依然残留有一些生态的污染水域,同样也可以用该手段在适当的时机,恢复微藻的正常繁育速度。

这样虽然会让水体恢复的速度变慢,但可以尽可能保下本就岌岌可危的生态,让它在之后能恢复得更加迅速。

当然林晨这边自然用不上这手段,只是培养箱中的实验而已,根本没有逃逸的风险。

而正好他还可以借机研究一下,爆缸之后,小球藻繁殖速度的变化情况。

如果能够得出一些比较有意思或者有价值的数据的话,说不好又可以水出一篇论文,赚点科研积分呢!

不过不管是完成快繁技术的复验,还是想收集够水一篇论文的数据,只是进行一轮的实验,肯定是不够的。

于是在之后的一个星期中,林晨陆陆续续又做了好几轮的实验,这才完成了完整的复验流程。

而在这过程中林晨还真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那就是还真被他总结出来这四种微藻随着密度提升,繁殖速度随之变化的关联公式。

其实这个变化如果放在正常繁殖的微藻中并不明显,很难能察觉到,但当繁殖速度被放大一千倍之后,这速度变化可就明显了。

当然这也不算是什么重大发现,而且研究对象也只有四种微藻,远没到能大部分微藻都能通用的程度,只算是开了头。

但用来水一篇论文还是足够的,就是能获得的科研积分并不会太多。

事实上林晨还真抽空以此为基础写了一篇论文,并且拿给了刘承宇查看。

林晨在实验室养了那么多天微藻,刘承宇自然是知道的,而且还特意询问过,知道是生长剂研究延伸出来的实验后,就让林晨自己放开手去做了。

只是没想到,林晨这么快就拿出一篇论文来了。

他没有研究过微藻,但毕竟也是个农业科研大佬,看懂这篇论文还是没有问题的。

“论文的研究方向没问题,只不过你这研究还是太浅了点,只有四种微藻数据,说服力还是太弱了。”

“感觉二区都上不去,我觉得你还是继续多研究几种微藻,将数据量扩大一些,再发表的好!”刘承宇看完论文后,建议道。

“额……好吧!”林晨有些无奈的回答道。

淦,又自己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了!

倒不是说没有刘承宇的同意,这论文就不能发表,而是这论文的质量确实算不上高。

之前定稿的时候,系统就只给了不到50科研积分,连之前那篇论文一半积分都没有,发出去作用也不大,而且还可能很快被其他团队,顺着相同路径做出更深度的研究。

当然更重要的是,积分已经到手,论文发不发表对林晨来说,确实没那么重要。

但他手上如今项目实在是有点多,很多带着十多名研究生博士生的教授团队,估计手里的项目都没林晨多呢!

实在是忙不过来。

或许只能等过多几天,将真菌、细菌之外的几类化感强化技术的样板实验收尾,时间稍微空闲了,他才能重新扩大种类来研究了。

不过好在刘承宇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继续说道:“知道你手里项目多,所以也不用着急,慢慢来!”

“实在不行的话,可以问问你们那些师兄师姐,看他们有没有时间,可以帮你一起做,你倒是给他们一个二作三作就行!”

“要是他们也没时间的话,我记得水产系那边,不是有在研究微藻么?也可以找他们合作嘛!”

“好的,一会我就去问问他们,有师兄或师姐愿意帮忙的话,给个共同一作都没问题!”林晨爽快地答应道。

其实林晨一向都不吝于跟别人分享手中的项目,有系统在,往后他手里需要研究的项目只会越来越多。

光靠他自己肯定是研究不过来的,与其吃独食,还不如找人合作,这样不但可以华国的农业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让他获得更多的科研积分。

只不过现在他手中的这些项目,大多都是伪装铺垫的样板项目,实在不太方便让其他人参与。

至于这次微藻繁殖速度跟微藻密度的关联公式的研究,倒是可以让其他人参与,但也得经过刘承宇同意才行。

如今刘承宇主动提出,甚至表示可以跟水产系合作,林晨自然是欣然接受了。

“那倒不需要,你这个实验已经很完整了,缺的只是人力的投入,他们加入的重要性没那么大,给个二作已经顶天了!”

“带团队并不是一味给与好处就对的,升米恩斗米仇,公平公正最重要,有多大功劳,就给多大奖励!”刘承宇摇了摇头,甚至开始向他传授起了带团队的经验。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林晨才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