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宗教与文学的产生都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与文学自从其产生的时代起,就存在着“一体共生、托体同根”的关系。宗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题材,并为文学增添了别样的审美风格,而文学又以审美的形态为宗教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关注人类的情感、认知、表达以及审美,这既是文学产生的动因,也是文学发展的目标。而宗教是人类的宗教,人类借助宗教信仰,拓展自身的想象空间、抒发情感。基督教尤为如此。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上帝是人之公开的内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之隐秘的宝藏的庄严揭幕,是人最内在的思想自白,是对自己的爱情秘密的公开供认。”1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自然在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吴笛在论及诗歌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亡灵书》,这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书面文学,就体现了诗歌与宗教的结合。2

基督教对平等与博爱的追求以及圣经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都表明文学与宗教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探索人的生命与价值。弗莱等文论家曾经指出宗教文学就是宗教与想象文学的重叠,因为这二者都以想象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形象化语言与神话。3

麦格拉斯在《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的序言中,探究了文学作品,诸如小说和诗歌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这些作品并不是专门为基督教信仰的需要而创作的,但是它们已经被基督教的思想、观念、意象、故事等所影响和定格;尤其是基督教的诗歌,它明确反映了一系列基督教的思想和意念。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作品中能够反映和融合基督教思想和意念的表现手法,这是很重要的。”4由此可见,麦格拉斯把宗教诗歌看作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在他看来,解读宗教诗歌,更重要的是去发现诗人运用的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宗教思想与意念。

以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为代表的17世纪英国基督教诗歌,与基督教初期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相比,反映了神学基督教文学向人学基督教文学的转变。基督教初期文学以讲述圣徒的故事为基准,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尤其是基督教诗歌,重点表现的是一种单一的公众情感,表现个体对基督的痛苦呼求,但是鲜有神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人神关系是单一的。但是,以赫伯特为代表的17世纪基督教诗歌则有很大不同。

赫伯特的宗教作品描述作为人的基督徒的生活,抒发作为人的基督徒的宗教情感,在对生活现实与情感现实反思的过程中,展开宗教想象,抒发了自己的宗教理想与社会理想。

赫伯特的代表作诗集《圣殿》(The Temple)虽然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但是,它也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能够给各国读者带来艺术享受,丰富其情感体验。赫伯特的抒情诗描绘抒情主体与上帝灵性交流过程中的种种情感体验。

赫伯特诗歌的美德主题体现了现世人生对美德与理想的追求。

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宗教诗人之一,赫伯特深入探究17世纪英国基督教徒的灵魂状况,在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思考基督教对于引导基督徒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他看来,基督教并不是一个起着恫吓作用的遥不可及而又威力无比的宗教幻象,而是与基督徒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他在诗集《圣殿》与散文集《乡村牧师》(The Country Parson)中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徒生活的分析与阐释,表明基督教信仰在17世纪宗教斗争异常激烈的英国,仍然是当时基督教徒生活与思想的塑造者,信仰状况能够塑造基督徒的生活。

作为杰出诗人与散文家,赫伯特具备将精神生活方面的复杂性与自己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因此,他的诗歌中不乏被奉为经典的神学诗,不乏被教会选用的赞美诗;而他的散文也被奉为基督教经典。在散文集《乡村牧师》中,赫伯特对乡村牧师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提出各种要求,为他们成长为他心目中的理想牧师提供了精神指引,可以说,《乡村牧师》具有指导乡村牧师成长的实践神学特征。

赫伯特诗歌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诗歌创作技巧纯熟,思想深厚,给后世诗歌乃至文学创作带来深远影响。而他的《乡村牧师》则更是他基督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他以后的英国教会以及牧师职业规范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宗教思想被后世学者定义为“赫伯特主义”。从诗集《圣殿》到散文集《乡村牧师》,赫伯特对基督教的理解、对理想的基督徒的认识发生了一系列转变,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论述。

西方学术界对赫伯特及其诗歌的研究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几乎涉及了诗歌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专门研究赫伯特诗歌宗教属性与美德思想之间关系的成果非常少,而对赫伯特散文集《乡村牧师》的关注也只是近几年才有兴起的趋势。我国学术界普遍把赫伯看作是玄学派诗人,多从分析他的奇思妙喻与图形诗入手。其实,在赫伯特的宗教思想中,体现出对基督教美德的不断追寻与探索,并将其体现在诗歌与散文的创作之中。赫伯特把对美德的理解和想象与基督徒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技艺和道德引领作用。因此,本著作把对《圣殿》和《乡村牧师》的文本细读与对历史语境的考察相结合,在分析赫伯特诗歌宗教属性的基础上,尝试探究赫伯特诗歌与散文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德思想,探寻赫伯特的宗教价值取向以及阐释美德思想的诗学表达方式。


1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3页。

2 吴笛:《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51页。

3 马焯荣:《中西宗教与文学》,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9页。

4 [英]麦格拉斯:《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上册)》,苏欲晓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