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根基,是维系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文化建设是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文化大国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也使国家文化建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国家文化建设问题事关国家总体发展,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形成了一系列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国家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现有的关于国家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对“国家文化建设”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众说不一,因此文化建设内容也极为宽泛,涉及范围较广。但是,基于软实力理论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建设内容则有具体的、限定的范围。软实力理论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经典理论,它是基于对“美国衰落论”的反驳而提出来的,因而软实力理论更多侧重于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为了避免研究内容的泛化,本书讨论的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相对应的具有鲜明的民族观念、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特征的个性文化,而非泛化意义上的文化。“个性文化”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容构成一个“实质—中心—外围”三层框架系统。“实质—中心—外围”三层框架系统内部的文化要素在不同的文化建设主题和文化建设环境下始终处于“超稳定—稳定—变动”的状态。笔者主要分析了处于“超稳定—稳定”状态中的文化要素,由于“变动”状态的文化要素在不同的文化建设主题和文化建设环境下或显或隐地存在,因此本书只在显性意义上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国家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学者关于文化建设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从未明确提出过“文化建设”的概念,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文化建设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并非一个独立、完整的部分,而是蕴含在其关于文化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相关论述中。西方学者对国家文化建设问题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与国家文化建设相关的思想,都对本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建设的历史环境是对内部文化建设环境和外部文化建设环境的研判。历史基础是维护国家文化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国内外文化环境是对国际文化格局和国内思想状况进行研判的基础,只有清楚地了解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发展演变及文化建设状况,才能更好地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不同时期的国际文化格局及国内外文化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国家文化建设,也促使国家文化建设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建设经历了从积极斗争型到开放防御型,到内在发展型,再到主动走出去型,最后到总体建构型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面对封建思想残余,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社会状况,我国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问题,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资本主义文化渗透积极斗争,形成积极斗争型文化建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面对改革开放后国内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局面,我国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防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因而这一时期形成开放防御型文化建设。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增强“内力”,以壮大自身文化实力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因而这一时期形成了内在发展型文化建设。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我国在增强内在文化实力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而这一时期形成了主动走出去型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采取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积极防御与内在建设共举,以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出击的方式进行国家文化建设,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由内及外、防建结合的总体建构型国家文化建设。总之,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清晰化、全面性、战略性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和基本特征,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的未来展望。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包括: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是国家文化建设的起点,民族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强化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夯实国家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占领国家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推动国家文化建设的法治进程,坚守国家文化建设的舆论阵地,确立国家文化建设的纲领指南六个方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包括: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总体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独立性与交融性的统一,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国家文化建设的未来展望包括总体部署、具体举措。

李姗姗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