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三重维度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研究”(编号:19JDSZK153)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青少年法治意识分段培育实施机制研究”(编号:20JD062)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机制创新研究”(2021—GX—346)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重庆工商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课题“中国之治视域下的‘五年规划’研究”(编号:ctbuwzqh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董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要求和重要论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指向思政课教师人格的政治维度,又关照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道德维度,还强调思政课教师人格的学术维度。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包含政治人格、道德人格以及学术人格,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定的政治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人格,在思政课教师整个人格系统中起着把握方向和灵魂的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明特色;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亮底色;纯正的学术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重要要求,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统一于思政课肩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一于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之中。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学术人格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人格要正”位列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要求和论述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指向思政课教师人格的政治维度,又关照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道德维度,还强调思政课教师人格的学术维度。

一、坚定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系统中的首要人格,在思政课教师整个人格系统中起着把握方向和灵魂的作用,体现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明特色。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性动物。”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将“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摆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八大要求之首要位置,这充分说明政治人格在思政课教师人格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定的政治人格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讲党性,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否讲政治、有党性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会影响到青年学生对党和政府的第一观感。作为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人格首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自己不缺“钙”,补足“钙”,才能引导、帮助学生补“钙”,否则就会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在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者、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自己要先接受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通过学习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笃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培养政治思维、坚定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回应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领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并由此激发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下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青春的力量自觉融入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之中,把奋斗的精神主动汇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之中。

二、高尚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系统中的核心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往往能够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就“师德师风”提出许多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作为一名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这一要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投身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和奉献精神。这是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它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进取心。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体验到自身正在从事的职业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才能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忠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二是要以学生为本,始终保有仁爱之心。一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声筒,而“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理解、宽容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培养学生。三是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思政课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感染和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自身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体现在一系列党和国家制度化的规范文件之中。这些制度性规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划定了师德的“底线”和“红线”,教师一旦触犯相关规定,将会启动问责程序。

制度化规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些文件和规范、经验和理论还只是存在于教师主体之外的约束力,如果不能将其内化为思政课教师道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其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最终落实到道德行为中,那么将很难有效建立起思政课教师的高尚道德人格。因此,思政课教师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完成一个由“外道”向“内德”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逐渐实现由外在规范的“他律”向自我认同的“自律”跨越,最终形成符合思政课教师特点的道德人格。

三、纯正的学术人格

纯正的学术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重要要求。纯正的学术人格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坚持人民立场,坚守真理性追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贯穿教学和研究之中。

坚守理论研究的人民立场。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之初就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的需求和呼声是理论研究必须要回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正是在不断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中获得其持久生命力的。回顾马克思之前的人类理论发展史,那些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理论学说无不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辩护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选择了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科学性向世人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围绕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人民提升理论品格,经由人民实现理论飞跃。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理当在研究中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理论研究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无愧于人民的学问,做真学问!

坚持理论研究的真理性追求。马克思通过创建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特征决定了其彻底的革命性品格,这种品格不仅在于它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在于它能够指引人民重建一个新世界。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对真理的追求还要求理论必须对鲜活的社会实践保持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是这种开放性保证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思政课教师从事理论研究,既要本着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也要持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精神,更要发扬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坚持学术研究真理性追求的题中之义。

思政课教师从事理论研究要和教学、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高校尤为重要。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并把这一要求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思政课教师不应只是理论的研究者,还应善于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紧紧围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科学有机统一起来。

纯正的学术人格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思政课教师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国情,回到实践,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理论创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纯正的学术人格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加强学术道德自律,严守学术道德底线,用心、用情、用力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正给学术研究带来新鲜空气,推动学术研究健康蓬勃发展。

四、结语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以及学术人格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定的政治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人格,在思政课教师整个人格系统中起着方向和灵魂的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明特色;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鲜亮底色;纯正的学术人格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人格,在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系统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是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重要要求,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肩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中正确把握与处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将三者割裂对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欲要育人,首在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能够以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人生的标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政治立场上坚定执着,而且要在为人处事上率先垂范,还要在为学从教上身体力行。思政课教师只有将坚定的政治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及纯正的学术人格统一于教书育人之中,才能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4-15.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9(02).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