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逐渐亮了起来,万物在晨曦的温柔触摸下缓缓苏醒。
朦胧的夜色仍未完全消散,淡淡的蓝紫色天际与地平线悄然交汇,仿佛预示着光明即将完全驱散黑暗,接管这座曾被阴霾笼罩的城邑。
大巫祝的院子里,各项清理事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易峟已经命令族人严密看管戎人首领,确保他们不会逃脱,以备将来祭祀之用。
此时,院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急匆匆地进来禀报:“邦伯,有些被困在城邑内的戎人拒不投降,试图跳下城墙逃跑。”
易峟闻言,眉头微皱,但语气依旧平静。他转头对身边的弓舟说:“你带些人手去城邑外追那些跳墙逃走的戎人,愿意投降的可以带回来,敢反抗的……”
“邦伯放心,我绝不会让戎人逃走一个。”弓舟点头应命,迅速召集人手离去。
易峟继续询问:“司寇带人来了吗?”
“来了,司寇已经带人接替卜庄,在城门处驻守。”身边的人回答道。
司寇仓的经验和能力自然远胜于卜庄等人,这让易峟对城门处的守卫情况放心了许多。
不久之前,戎人不知以何种方式攻破了昜国城门,给城邑内的族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有了司寇的亲自守卫,易峟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不少。
“好,城门处有司寇带人亲自守卫,卜庄他们就可以暂且休息休息了。”易峟说道。
他明白,占卜、祭祀才是卜庄等人的强项,战场上让他们临时打些辅助还可以,长期守在一线有点为难人了,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更为妥当。
院子外突然传来了嚎啕大哭之声,打破了清晨的平静。易峟等人纷纷好奇地走出院子,想要查看究竟发生了何事。
只见卜庄瘫坐在大巫祝、司门、众国老等人的尸体旁边,放声大哭,声音凄厉而绝望。
卜庄一边哭泣一边喊道:“我早就说过,让丑担任司门,全城的人都会遭受血腥杀戮之灾,你们为什么都不愿意相信我呢?为什么啊……”
看着卜庄这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在场的人心中也不免感到一阵难过。
有人想要去搀扶他起来,但他却像是完全没有知觉一般,仍然不停地捶地大哭道:
“我从城门口走到这里,地上全是血啊,都是族人的血啊!要是当初你们愿意听我的,何至于有今日的祸事啊……”
太阳正在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然而却无法驱散这场悲剧带来的阴霾。
易峟看了一眼脚下通往城门处的道路,只见路上血迹斑斑,触目惊心的红色如同被残忍撕裂的伤口,无声地诉说着残忍的过往。
这些血迹中既有族人的血,也有戎人的血,秋风中弥漫着血腥刺鼻的味道,令人不禁感到一阵心悸。
回想起当时关于司门丑的占卜场面,易峟突然意识到卜庄似乎真的曾经预言过如果司门丑上任,全城将有血腥杀戮之灾难。
然而当时众人包括易峟在内,都把卜庄的话当作笑话来看待。毕竟昜国世居北土,城邑坚固,实力远强于周边戎人,怎么可能会有全城杀戮之灾呢?
然而以如今来看,当初以为不可能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
也就是说,卜庄的占卜竟然真的应验了。
易峟不禁感叹占卜这门玄学的深奥与神奇。
老子曾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占卜的确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让古人不由得为之着迷。
当然,占卜也并非万能,它同样需要看人、看不同情况而定。
比如大巫祝当时关于司门丑的占卜结果现在看来就错得离谱,或许他占卜出来的那个好的结果其实也能应验,只是会应验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是司门丑身上。
就算占卜结果再好,就算有所谓天命,那也是要靠人一点一点去努力才能实现。
易峟正在思考怎么安抚此时恸哭不已的卜庄,远处城门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人满脸慌张,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显然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
“邦伯!城邑外面来了好多人!”其人还未跑到易峟面前,声音已经先传了过来,带着几分不安。
易峟定睛一看,发现跑来的人正是他先前派到城外追赶戎人的弓舟。
“难道是戎人兜转回来攻打我们?”易峟心中一紧。
但随即他又想到,现在城邑内大部分已经被昜国人控制,戎人若是敢来,无疑是自寻死路。
“不是戎人,是、是大邑商来的人。”弓舟喘息着说道。
“大邑商的商队过来贸易不是很正常吗?至于把你吓成这样?”易峟不解地问道。
“不是的,邦伯。来的人是商王非常信任的近臣,经常外出为商王办事。
我在大邑商呆了那么久,都没见过此人。”
弓舟解释道,脸上的表情依旧十分郑重。
“商王的近臣?他们有什么权利?跟商王的王族又有什么关系?”
易峟对这些商人的内部事务并不了解,不由得有些好奇。
弓舟知道易峟对商人的情况并不熟悉,于是开始为他解释起来。
原来现在的商王十分信任和重用身边的小臣集团,常常让他们代表自己外出办事。
而这些小臣并不像那些身居要职或德高望重的王族长辈、同辈那样拥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但他们却能够在商王的授意下“因事任官”,为商王处理各种事务。
小臣原本是商王身边的奴隶,主要负责王的日常生活服务。然而,由于他们经常在商王左右,成为了王的亲信。商王出于集权的需要,开始任命这些亲信担任某些使命,例如出使、征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臣执事成为常例。
在这个过程中,小臣集团的成员构成也发生了变化。
原先非奴隶的人,主要是各级不得志、不受重用贵族的子弟,甚至一部分被忽视的王室或贵族成员,也逐渐进入到小臣的行列。
听完弓舟的解释,易峟莫名想起了自己作为昜国邦伯与大巫祝和众国老之间的关系。
他心中暗想,或许纣王的王族近亲也和昜国的大巫祝、众国老一样,各有各的利益打算,平日里与纣王的关系也并不和睦,不是省油的灯。
商朝与后世王朝不同,商王的王族各支都有各自的封地和族人。
如果商王没有足够的武力威慑和物质利益分配,其他王族旁支很可能就会阳奉阴违,做做表面功夫。
纣王重用小臣集团的做法,无疑是将部分王族庶支、余脉当作了外人。
易峟想到这里,感觉纣王的做法,颇有后世某些作品里的主角我行我素,不管不顾,唯我独尊的架势。
纣王若是一直这么搞下去,终有一日,那些心怀不满的王族们很可能会利用其它力量来压制商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