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祖国的荣誉:女排故事(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
- 葛竞
- 4272字
- 2024-03-06 15:29:41
艰苦环境中诞生的女排精神
20世纪70年代,你可能还没有出生,你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
那时候,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常见的是一条条的土路、一排排的平房。大家出行大都靠自行车,左邻右里熟悉而亲近,去谁家串门一抬腿就到了。小孩子们从来不缺玩伴,整天在院子里疯跑。那时,大家对体育运动不够了解,至于各种体育场馆,就更是陌生而神秘了。
当时,国外的新闻曾报道,中国女排经常在一个“秘密基地”集训备战。
其实,这个基地一点儿也不神秘,反而四处“漏风”。这就是湖南郴州的“竹棚”训练馆。训练馆的主体是用楠竹搭建而成的,地板则是废物利用,由铁路上的废弃枕木加工而成,粗糙极了。女排队员们在训练中总被地板弄伤。工作人员只好找来裁缝,定做了布马甲,让运动员们穿上。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女排走向了她们的强者之路,在1981年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当然,中国女排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贺龙曾说:“‘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
这里所说的“三大球”源于苏联的说法,指的是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集体球类运动。在1960年以前,竞技体育几乎都被欧美国家垄断,“三大球”也不例外。
1964年11月23日,此时的北京早已踏入了冬天,十分寒冷。
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日本女排在主帅大松博文的带领下与中国女排在北京进行了一场比赛,结局在意料之中,“东洋魔女”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中国队输得很惨。
可中国女排没有因为战败而灰心,而是在赛后仔细分析失利原因。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更是在25日下午来到北京体育馆观看日本女排的训练,在训练结束后还与大松博文交谈了近40分钟……
其实,这次邀请背后有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日本女排有个特殊的称号——“东洋魔女”。她们在教练大松博文的带领下,横扫世界排坛,连续获得了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大松博文在发飘球技术和一传垫球技术上进行创新,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快攻战术。
在排球竞技这个领域,娇小的亚洲姑娘们也能战胜高大强壮的欧美强队,这令亚洲体坛感到十分振奋。周总理邀请日本女排访华,就是要去探究她们取胜的奥秘。
1965年,周总理再次邀请大松博文访华,这一次不是为了比赛,而是请他帮助训练中国女排。在上海,这位“魔鬼教练”对女排队员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时间虽短,却令大家永生难忘。
训练场上的声音此起彼伏,击球声、喊叫声,不绝于耳。大松博文发球稳、准、狠,一个不注意,女排队员们就会被凌厉的来球打倒在地。可倔强的中国姑娘们不屈不挠,就算已经快站不起来了,也会再坚持大叫一声“再来!”。
大松博文讲究的是“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三从”指的是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一大”则指的是大量的训练能从量变到质变。在大松博文的指导下,“三从一大”的原则成了新中国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思想。
大松博文尽职尽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巧全部传授给中国女排,而女排姑娘们的表现同样令人感到惊喜和钦佩。
回到日本后,大松博文出了一本回忆录,里面写道:“中国姑娘们这样勤劳努力,国家领导人这样关心支持,将来的中国女排不容小觑,她们甚至会战胜日本队夺得世界冠军。”
没想到短短十几年后,这个预言就成真了!
但是,仅有外来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女排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排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引路人,是他把中国女排带进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奏响了真正的冠军之曲。他就是体坛风云人物,后来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
儿时的袁伟民和许多小男孩一样,有着飞天梦,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飞行员,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可由于高中毕业时身体指标没有达标,袁伟民失去了报考空军学院的机会。那个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一直热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排球,于是转报了南京体育学院,并加入了江苏省男子排球队。
1958年8月1日,袁伟民独自踏上了去异地求学训练的列车。那个年代的列车运行慢,乘客们总有大把的时间去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伴随着暖暖的夏风,窗外辽阔平坦的田野平川、挺立茂盛的大树小草,还有远方若隐若现的绵延群山,在视线中一一飞奔登场,又转眼间呼啸而去。车窗外一帧帧流动的风景,处处闪动着活跃的美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呈现眼前:枝头扑棱而起的轻盈飞鸟,荒原上开放的不知名的惊艳花朵……对于在城里生活惯了的人们而言,一份久违了的清新与自由扑面而来。
袁伟民一直望着窗外,却并没有沉浸在窗外的美景里,而是在心里暗暗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一定要把它走好,一定要朝着冠军的方向努力。
20世纪60年代,南京体育学院的训练场馆屈指可数,运动员们需要排好长时间的队才有机会进到场馆内去训练。有一次,袁伟民在练习时为了接球,做了一个鱼跃的动作,可由于太过投入没有观察周遭的环境,一头撞上了柱子,还将自己的门牙给磕掉了,瞬间血流了满嘴。
“伟民,你没事吧?”队友们看见袁伟民受伤,连忙跑过来关心。
谁知袁伟民竟丝毫不在意,用左手的大拇指抹掉了嘴上的鲜血,还露出了一个没有门牙的傻笑,让大家哭笑不得。
那时,中国男排已经有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决心,无人喊累喊苦,朝着冠军梦努力奋斗着。遗憾的是,尽管付出了全部努力,袁伟民一直到退役都没有拿过一次世界冠军。
夺冠,为国争光!这个梦想始终埋藏在他的心中。
袁伟民出任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后,立志要挖掘出姑娘们的潜力,更要练出她们的真本事,带领这支队伍走向世界,走向辉煌!1976年,袁伟民带领中国女子排球队来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进行集训。
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的训练馆也是竹棚结构,训练环境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这里没有平整的地板,只有潮湿的土地,一走一陷。姑娘们每天进馆的时候是整洁干净的运动员,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泥人”。
袁伟民对女排姑娘们的训练十分严苛,在泥地上翻滚接球是每个人必练的项目之一,可这个竹棚馆里的地面是用黄土、石灰和细沙混合而成的三合土,沙粒如果嵌进了队员们的皮肉之中,必须用小镊子才能一颗颗地清理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每次在地上打完滚,再站起来接球时,全身上下不仅有泥巴,还有汗水和伤痕。
那个时候,女排姑娘们一天要训练至少8个小时,就算已经没有力气接球,趴在地上大喘粗气,袁伟民也还是会不停地将球扣在她们的身上,并大声喊着:“起来!再来!”
晚上回到宿舍,有些女排姑娘们才发现自己的大腿和肘部摔得血肉模糊,睡觉时皮肤都能粘住床单,等到医护人员过来查看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发炎化脓了。
想象一下,为了一项运动,你的衣服磨破了,鞋底磨穿了,身上皮开肉绽了,你还能坚持吗?可女排姑娘们谈到这些,总是云淡风轻地说道:“不就是滚上一身泥,磨掉几层皮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言语背后,是坚强如钢铁的意志,是不畏强敌的信心,是永不放弃的决心!
亲眼看见她们训练的人曾经这样说:“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是拿命在训练,但没人喊苦喊累,没人退出,因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我们中国人行!”
后来,为了改善训练条件,馆里铺设了地板。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儿,可偏偏第一次进去训练的时候,就出了状况。
那时,一名女排队员正在训练馆里练习接球,不小心脚踝一崴摔倒在地,她双手刚一撑地,便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一旁的队员连忙把她扶起,发现她的右手手掌里插进了一根尖刺。
原来,地板没有刷漆,到处都是刺。这名姑娘缓了缓,站起之后果断地将尖刺拔出,再次投入训练。
如此坚强的姑娘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熟悉的郎平!
郎平是女排姑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经历了中国女排的三个黄金时代。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她和中国女排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郎平是如何与排球结缘的呢?这还得感谢她的爸爸。
郎爸爸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在郎平小的时候,郎爸爸就经常和郎平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久而久之,郎平也喜欢上了运动。每逢周末,郎爸爸就会带着郎平去北京工人体育馆看排球比赛,也就是从那时起,排球在郎平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郎平的身体条件很优秀,刚上六年级,她就已经是班上最高的同学了。北京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排球班的老师来学校里挑选队员,一眼就相中了“鹤立鸡群”的郎平。
因为平时的锻炼积累,郎平顺利通过了弹跳摸球、速跑等项目的考核,成功入选。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郎平心中埋下了打好排球、为国争光的梦想种子。
郎平比其他的同学到得晚,要付出的努力也得更多。为了能够跟上进度,就算在骄阳似火的盛夏,郎平也会坚持训练。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跳得不高,那就再跳一千次!接不到球,那就再接一千次!有些和郎平一起入选的伙伴,因为无法坚持而中途退出了,但这丝毫动摇不了郎平的决心。
“吃点苦算什么,既然我喜欢打排球,那就一定不能半途而废。”郎平默默对自己说。在这句话的陪伴下,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郎平的球技突飞猛进,她最终成了一名正式的球员。
面对一次次的刻苦训练,女排姑娘们咬紧牙关,决不放松。
而在训练女排姑娘们的过程中,袁伟民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大松博文的战术,而是取长补短,重新调整方案。1977年,袁伟民率领这批经历了艰苦训练的中国女排姑娘们踏上了世界级比赛的战场。
这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但结果是位列第四,无缘颁奖台,只能站在台下为胜利者祝贺。面对失败,她们流下了泪水,并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最高领奖台。
这次失利之后,中国女排又来到了郴州进行训练,这里的条件和漳州一样艰苦。她们一边在地板上做滚翻,刺也一边往肉里扎。后来,工作人员们想尽办法,用破毛巾、布底鞋、旧衣服一遍一遍地推地板,把刺磨平。就是在这种齐心协力的氛围下,中国女排迅速崛起了。
中国女排的每一名队员都有着这样的特质: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对胜利的无限渴望,战胜对手的信心,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这一切的努力,终于在几年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英雄闪耀光彩的时刻到来了!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战绩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不仅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全世界。
之后,中国女排接连取得辉煌战绩,一口气拿下了“五连冠”!
这不仅开启了世界排坛的中国时代,同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树立了民族的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国际上,中国女排形象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彩。
现如今,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里依然保存着当初球员们磨破的护膝和球衣等。在低矮破旧的竹棚里,女排姑娘们练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竹棚精神。可以说,竹棚就是女排精神的诞生地,竹棚精神就是女排精神的源头。
女排精神使中国女排获得了成功,也成了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