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航空水上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 张攀科等
- 1936字
- 2024-05-22 15:31:19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水上机场具有占用土地少、建设成本低、投资见效快的特点。在内陆湖泊、高山湖泊、沿江沿海及水网发达地区建设水上机场,一是可以解决陆路交通难通达、陆基机场建设成本高等问题;二是满足陆路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应急救援、物资调配、森林防火等需求;三是辐射机场周边旅游业、商业等,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些年,伴随我国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通航企业已经陆续开展水上飞机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水上飞机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利于我国民用水上飞机的发展。水上飞机的特殊性,使得水上机场的建设和运营监管涉及民航、海事等不同的部门,存在监管协调困难等问题。目前,我国无论是水上飞机的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我国通航企业对水上机场操作规范、管理模式大多采用或借鉴国外的经验,然而在我国环境下,国外经验是否可行仍有待论证。本研究将有助于为我国通航企业水上机场及相关设施的规划及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为审批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满足民航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
同时,当前我国多数水上飞机通航企业处于初创期,既要负责航空器运营管理,又要兼顾机场管理和低空监视指挥,承担着机场、航空公司和空管三方职能,其运行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水上机场位于开放水域,各种类型船舶及大尺寸漂浮物极易侵入水上飞机起降跑道,严重威胁水上飞机运行安全。本研究从起降作业、组织管理和外部监管等层面,研究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预警模型及管控机制,将重点关注水上飞机运行安全风险的特殊性,同时兼顾通用航空企业的共性风险因素,预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水上飞机通航企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且在其他通航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具有借鉴价值。本研究还探讨了水上机场场务保障安全风险预警模型,以及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预警和管控,有助于保障我国通用航空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3.2 理论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持续发生改变:系统复杂性和耦合性不断增长、新的风险不断出现、人机关系越来越复杂、人员操作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理念不断更新[7-8]。科技进步也为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做了诸多尝试,通过系统冗余及容错设计规避人因差错诱发事故,但同时各类安全事故仍在不断发生,造成很大人身财产损失及经济社会影响。航空安全事故的研究及预防,通常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系统安全性。在对许多航空事故和其他安全事故的调查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和组织因素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9-10],从组织视角研究安全问题被认为是一种趋势。组织系统变量众多,且存在变量间多重回路,组织安全影响机理更为复杂,加大了定义或预测组织行为的难度[11]。鉴于此,多学科交叉研究及系统思考必不可少,还要融合复杂系统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等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Tavistock研究所提出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认为工业组织的生产系统都具有技术、社会的双重属性,通过两者交互作用达成组织绩效[12]。系统的绩效不是取决于个体要素,而是取决于技术和社会表征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萌发,即运用一定的技术以及管理手段,在一个项目完整生命周期内系统地、长远地识别并控制危险[13]。水上机场运行体系具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典型特征。首先,水上飞行器是由集成电子机械控制装置的技术系统,操作复杂度高;其次,水面起降过程受气象水文条件及过往船舶等环境因素影响;再次,飞行员、空管员的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直接对起降安全风险产生影响;最后,通用航空企业的安全管理承诺、安全文化(氛围)等安全和组织因素对水上机场安全风险有关键影响。
本研究以水上跑道侵入风险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视角,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水上机场安全管理、通用航空业安全监管等层面分别构建风险演化分析模型,并整合子系统模型进行风险预警。从作业层、管理层和监管层三个层面构建风险演化模型,有助于弥补以往安全风险研究对于组织社会属性重视不够的缺点,有助于拓宽通用航空安全风险研究的视角,能够揭示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的演化机理。
同时,随着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移到这一领域,学者们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咨询通告并结合实际通用机场的情况从机场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单独针对水上机场建设规范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游艇码头建设规范的研究居多,虽然为水上机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水上机场与游艇码头并不完全相同。此外,我国很多码头的设计也是参考国外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水上机场的建设。因此,本研究有利于丰富相关的理论成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