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渊——拉开三百年大唐帷幕

他本是皇族至亲,自幼继承公爵。长大后,因为军功而成为封疆大吏。看到当朝腐朽,借势起兵,借此奠定大唐近三百年基业。由于家事处理无章,引起骨肉相残,被迫禅位。然而,他毕竟除旧布新,开启一代先河,仍不失为一代明君。这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自幼世袭公爵高位,借自污避祸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今邢台隆尧)。虽然唐朝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老子李聃的苗裔,尊老子为圣祖,但这多半是牵强附会,用来显示自己血统的尊贵罢了。不过,唐皇的祖上也的确不凡,其家族血统十分高贵。

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是著名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被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北周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是至亲。李渊7岁的时候,父亲李昞病故,他便世袭了唐国公的爵位。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长大后的李渊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结交了许多朋友,也深得杨坚的喜欢。登基不久,隋文帝就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而后,又相继委任李渊为谯州(今安徽亳州)、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三州刺史。

公元604年,杨坚病死,隋炀帝杨广继位,李渊被任命为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太原楼烦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管理皇帝衣食住行)、卫尉少卿(掌管全国兵器和文物),升为皇帝的内臣。

大业九年(613)春,隋炀帝征伐高丽时,李渊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隋炀帝频繁地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激起了天下人的不满。同年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以防备杨玄感的进攻。

李渊预感到杨氏江山不会长久,很快就会引发社会大动荡,便凭借自己独当一面的机会广树恩德,结交天下豪杰,培植自己的势力。恰在此时,长安与洛阳市井流传这样的童谣“桃李子,洪水绕杨山。”隋炀帝便请术士解析。术士说,这预示着有姓李的会替代姓杨的江山。隋炀帝由此生疑,但天下李姓实在太多,于是就对姓李的朝臣进行排查筛选,最后觉得郕国公李浑有重大嫌疑。因为李浑不但姓李,名字中又有水,而且李浑侄儿李敏小名恰好叫洪儿。此时大臣宇文述正好与李浑不和,乘机诬告其谋反,于是李浑遭到了灭族。不久,隋炀帝召见李渊去自己的巡行所到之地,恰好李渊因病没有去。杨广立刻想起了那首童谣,心生疑窦。便问在后宫的李渊外甥女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要死了吗?”李渊知道后,十分害怕,从此便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赂,自污以保护自己。杨广得知后,认为李渊也不过是个贪财好色之徒,便不再戒备于他。

凭军功获重权,招降纳叛积聚力量

隋炀帝渐渐消除了对李渊的怀疑,并于大业十一年派他到山西、河东一代“黜陟讨捕”(考察官员政绩,捉拿起义军)。李渊一家走到龙门的时候,与毋端儿率领的起义军在城下相遇。武艺高强的李渊只带领十几名善射的随从出击。李渊连发70余箭,箭箭命中敌人。他的随从们也发箭如雨,起义军大败。李渊收降起义军万余人,因此名声大振。李渊又乘势击溃绛州起义军首领柴保昌,招降了他部下数万人。第二年李渊升为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恰逢隋炀帝从楼烦到雁门巡游,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的军队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这一次险境全靠李渊率军拼死厮杀才得以解围。不久,为了防止突厥进犯,隋炀帝便让李渊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向北攻击突厥。当时,两支军队的兵马加起来还不足5000人。李渊选出能骑善射者2000人,饮食起居与突厥人一样。一天,两军突然遭遇,李渊身先士卒,率军冲击,获得大胜。从此突厥北逃,再不敢南下骚扰山西边境。

大业十三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临时性地方最高长官)。太原是隋朝军事重镇,又建有隋炀帝的行宫。这里不仅兵源充足,而且粮草丰裕,储粮可供十年之用。李渊大喜,那颗暗藏已久、取代隋朝自立的心,怦然而动。他对次子李世民说:“这里是上古时候的陶唐氏帝尧的封国唐地,因此太原才是我们真正的祖籍。现在我来到这里,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如果上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却不及时抓住,那么大祸就会降到我们的身上。”(“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大唐创业起居注》)

刚到太原的时候,形势对李渊并不十分有利。因为有一股比较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历山飞”盘踞太原南部很久,断绝了太原直通上党、西河、京都的通道,而且不时地骚扰太原城。为了消灭隐患,树立威严,李渊决定剿灭他们。两军在河西雀鼠谷对阵。起义军有两万余人,而李渊只有五六千人,明显是敌强我弱,将士们面露惧色。李渊却镇定自若,决定智取。他把军队分为两阵:以老弱残兵居中,摇旗击鼓,佯做主力;其麾下数百骑精兵分置左右为小阵。敌军果然上当,直接冲杀中军,李渊乘机指挥两队精兵包抄,杀败敌军。

取胜之后,不但打通了太原通往各处的道路,李渊在太原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巩固。周边的官僚、地主和豪商纷纷前来投靠。李渊又指令次子李世民不惜钱财,广招豪杰;派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暗中交结各种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而此时的隋炀帝杨广远在江都,沉湎声色,鞭长莫及,山西全境几乎牢牢地掌握在李渊手里。

太原起事,灭大隋功炳千秋

有隋一代,杨坚还算克勤克俭,而隋炀帝继位伊始便大兴土木:建东都,修长城,开运河,筑驰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隋炀帝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权势;出兵边塞,攻打高丽,以显赫自己的武威。结果徭役无止,战争频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穷苦百姓纷纷揭竿而起,隋朝短时间内起义烽火燃遍各地。此时的李渊仍然不动声色,在寻找起兵的最佳时机。

大业十三年二月,李渊的下属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在马邑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三月,刘武周的军队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勾结突厥,图谋南下中原争夺天下。李渊感到时机来了,于是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及亲信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几天之内就募集到近万人。随后,李渊派人往河东召回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筹备大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想借机除掉他们,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了密谋内容并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吓退了突厥军队。旋即,正式举起义旗起兵。

起义伊始,李渊便展现了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首先,他根据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确立入关夺取长安,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朝的政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也就是说,李渊并没有灭掉隋朝的意思,而是把矛头只指向昏君隋炀帝一个人。这样的口号最大好处就是,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天怒人怨,千夫所指了,如此可以激起民众对隋炀帝的公愤,从而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再者,打垮了隋炀帝而树立一个“代王”可以把改朝换代的想法暂时隐蔽起来,不至于树敌过多;还可以把对隋炀帝不满但又不肯换掉杨氏皇权根基的那部分旧臣笼络过来,成为自己的同盟军,起码促使他们保持观望的态度。

其次,募集兵士,扩充地盘。李渊起事后,让部下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仅仅二十几天就招募到了数万兵卒。

再次,北结突厥。这时候的东突厥汗国已经达到极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臣属于东突厥汗国,隋朝境内的起义军,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无不向突厥示好,都想与之南北夹击隋朝。而李渊深知自己以太原为根据地起兵南下,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兵后,立即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说:“我现在大举义兵,是想平定天下,恢复隋文帝与你们和亲共好的制度。”并提出向突厥购买战马。突厥同意了李渊的和好意愿,又以很高的价格送来优劣杂糅的战马1000匹。李渊知道这是突厥想要乘机敲竹杠,属下也有人建议李渊吞下这颗苦果。但李渊认为,如果吃了第一颗苦果,第二颗、第三颗就会接踵而至;再者,不能让突厥看出自己很有钱。所以,马价虽然很高也接受下来,但只挑选了500匹。既不得罪突厥,又表现出了自己的原则性。

第四,东和李密。在李渊起兵前,山东的李密已经拥有了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强大力量。为防止其对自己侧翼的袭扰,李渊派著名学者温大雅带着他的亲笔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

七月初四,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竖起白旗誓师,并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初五,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军3万从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地区。

李渊起兵后,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西河郡丞高德儒率兵抵抗。李渊命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军攻打。二人身先士卒,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几天后便拿下西河郡,俘获并处死了高德儒。随即开仓济贫,让百姓各安旧业。义军的威名迅速传扬开来。

七月,义军在霍邑被隋朝武牙郎将宋老生阻击,适逢阴雨连绵,粮草不济,又有流言传说刘武周与突厥联兵将要攻取太原,官兵上下人心浮动。李渊也举棋不定,准备暂返太原。李建成兄弟极力反对,于是李渊决心进攻。结果,义军一举击败宋老生。

占领霍邑后,义军又连克临汾、绛郡。九月,义军直逼河东。隋朝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断绝道路,给义军带来很大困扰。谋士裴寂主张以重兵围歼屈突通,以绝后患。李世民则认为应该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认为二人都有道理。于是派李世民率领一半兵力抢渡黄河入关,直取长安;自己则率兵围攻屈突通。恰好,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率兵前来,与李世民会师后屯兵在阿城;李建成也由新丰到霸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抄之势。

十月,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会师,率兵20万,攻打长安。十一月,隋朝都城长安被攻破。李渊进入长安后,下令封存府库、收缴图籍、禁止抢掠。同时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把守城池。同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即隋恭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晋封唐王,位在王公之上。他把武德殿当作丞相府,设官理事,总揽军国大权。封陕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封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成了李渊的傀儡。

图穷匕见,登高位实现天下一统

隋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把隋炀帝杀死,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自封大丞相,随即率十余万精兵北上,宣称要杀回关中,重振大隋,不料行至童山时,被李密率起义军打败。宇文化及率败军逃到魏县,毒死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第二年宇文化及被窦建德率起义军打败,处死。

隋炀帝被杀之后,隋朝便分崩离析,不复存在,李渊当然也就不再需要傀儡皇帝这块遮羞布了。隋炀帝身死的当月,李渊就逼迫隋恭帝禅位给他,李渊宣布建立新朝,立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建都长安。六月,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丞相),裴寂为尚书仆射(副丞相),刘文静为纳言(朝中事务总管)。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便逐步建立起来了。

唐朝建立初期,正是全国狼烟四起、群雄争霸的时候。隋炀帝一死就意味着隋朝的灭亡,各路豪杰纷纷摩拳擦掌,无不为登基坐殿而跃跃欲试。李渊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把群雄剪灭,在经过了充分准备之后,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薛举曾是隋朝金城郡的富豪,大业十三年四月,薛举驱逐隋官,自封西秦霸王,后又称皇帝,迁都天水,年号秦兴,封儿子薛仁杲为齐公,占据了陇西全境,拥兵十多万,成为西北地区的第一股割据势力。薛举起兵也是想攻取关中,替代隋朝。然而,李渊却率兵先薛举一步占领了长安并扶持了傀儡皇帝。薛举父子十分不满,挥师十万进逼关中,对李渊构成了严重威胁。李渊在长安称帝的时候,薛举率兵袭扰并大败唐军。消息传到长安,京师震动,人心惶惶。然而,就在薛举将要大举进攻之时,突然病故,他的儿子薛仁杲继续威胁长安。李渊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兵出征并在浅水原将薛仁杲彻底击溃,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陇西收归唐朝版图。

平了薛举父子之后,李渊又开始对付割据河西的李轨。

李轨,凉州人,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苦,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隋大业末年被任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大业十三年,李轨召集本郡百姓举起义旗,率兵攻城略地,杀散隋官,结束了隋朝在凉州的统治。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唐武德元年,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为了攻打薛举,李渊曾派人与他结盟并封他为凉王。李轨非常高兴,但又不肯屈居李渊之下,所以回信的时候,对李渊自称“大凉皇帝臣轨”。虽然用了“臣”,但李渊并不领情,他不能允许另一个皇帝的存在,于是加紧了对李轨的军事行动。李渊派在李轨政权任户部尚书的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去卧底。武德二年安兴贵和哥哥一起发动兵变,俘虏了李轨。河西于是平定。

除薛举、李轨外,刘武周也是李渊的劲敌之一。刘武周原是马邑鹰扬府校尉。隋大业十三年,聚兵万余,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楼烦、雁门、定襄等郡,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不久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刘武周再次勾结突厥进攻并州(治所在今太原),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太原危急。接着,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李渊派裴寂督军抗击,被刘武周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刘武周乘胜进逼太原,李元吉放弃太原逃回长安。刘武周又派遣宋金刚南下攻陷晋州,进逼绛州,占据龙门,攻占浍州。与此同时,夏县吕崇茂自号魏王,与刘武周相呼应;隋朝旧将王行本据蒲坂,与宋金刚相联合。至此,山西大部尽归刘武周管辖,唐朝在黄河东岸只剩晋西南一隅之地。消息传来,关中震动。李渊一度准备放弃山西全境,全力退守关中。李世民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山西是唐朝力量的发源地,如果放弃将导致军心涣散,应该全力打击刘武周。李渊觉得有道理,于是派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河,抗击刘武周。唐军渡河后,并没有急于出战,而是以逸待劳,等到刘武周粮草不济、士气低落的时候,才一鼓作气击垮刘武周。这时候,刘武周倚重的大将尉迟敬德投降唐军。刘武周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北逃突厥,后被杀死,山西大部重新归于大唐。

至此,唐朝腹背之敌薛举、李轨、刘武周全部被剿灭。有了稳固的战略后方,李渊的目光开始射向前方的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版图了。

李渊占据中原的最大障碍非王世充莫属。王世充原本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后,他立杨广的孙子杨侗为帝。不久,他率军击败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降唐军,其余部将大多归降王世充。武德二年,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立皇帝,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武德三年七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所统辖的河南各个州县纷纷归附唐军,王世充只剩下自己据守的洛阳一座孤城。王世充向北边的窦建德求援。为了联合王世充一起抵抗李渊,窦建德率10万精兵进攻唐军驻扎的成皋,结果被李世民打败,自己也受伤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便率官员投降。随即,河南各县也陆续向唐军投降。至此,李渊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

隋朝末年,隋炀帝萧皇后的侄儿萧铣趁乱在江陵一带起兵。萧铣占领的地区非常广阔,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隋炀帝死后,一些隋朝的将领也投靠了他,其地盘不断扩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李渊在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的同时,命大将李靖领兵南下攻取长江中游的萧铣。面对富有军事韬略的李靖的大举进攻,萧铣只得硬着头皮应战。李靖出奇制胜,在长江水涨、萧铣认为他不能用兵时,偏偏说服众将趁机进军,大败萧铣军。萧铣最后听从了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劝告,投降了唐军。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收归李渊之手。

兼并了雄踞一方的隋朝贵族、重臣之后,曾经的同盟,各路农民起义军就成了李渊政权稳固的威胁,于是双方开始兵戎相向。窦建德投降之后,被李渊杀害,其部将推刘黑闼于武德四年在漳南起兵反唐。由于刘黑闼英勇善战,流窜各地的窦建德旧部又重新聚拢。不到半年时间,刘黑闼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曾经统治的旧地。

新的起义军势头日炽,李渊感到如芒在背,便派李世民、李元吉率兵东征刘黑闼。武德六年,刘黑闼终于兵败被杀,李渊又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李渊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最后消灭的是梁师都。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多个郡县,依附突厥,自称皇帝。直到唐贞观二年才完全被唐军剿灭。至此,李渊父子兼并了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除旧布新,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

夺取政权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稳固政权,而政权的稳固则在于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循规蹈矩,自己的统治才会得以延续。李渊深知这一点,所以,唐朝建立伊始,他一边使用武力征伐敌对势力,一边迅速加强制度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执政初期便已形成规模。

政治方面,建立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各级机构。在中央层面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负责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命令文诰,其最高长官是中书令,下属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门下省是审议机关,主管审核中书省的决定,并有权驳回,其最高长官是侍中,下属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下属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一同商议国家大事,共同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都称尚书,直属于尚书省,吏部主管各级官员的考核、升降;户部主管全国的户籍和税赋;礼部主管礼仪和科举;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事诉讼;工部主管土木建设。每部下辖四司,共24司。李渊还主持设立了御史台这一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权力极大。

地方层面,基本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每年巡视一次所属各县,考核官吏,查访治安,催促督查税赋、徭役,举荐人才。县令主管自己所辖地区一切政事,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里。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设里正一人,管辖百户左右,负责一切行政事务。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严谨,分工比较明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以至于在当代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人口骤减。唐朝开国时,全国仅有200余万户,还不及隋朝鼎盛时期户数的四分之一。户数锐减的直接结果便是劳动力的减少,而劳动力的减少便造成大量土地荒芜。为了保证国家税收,就必须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李渊秉承了北魏、隋朝以来施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稍加修改,继续在全国推广。

武德七年,李渊颁布均田令。其主要内容是:

一、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年满16~20岁)和丁男(21~59岁),每人受口分田(死后交还国家)80亩,永业田(死后可以继承)20亩。老男(60岁以上)、残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30亩,尼姑、女冠(女道士)给田20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仆人)、奴婢都不受田。

二、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100顷(一顷等于100亩)递降至5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30顷递降至60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和公廨田(所收地租充作办公经费的土地),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三、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地区的,准许卖口分田。

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消弭被统治者的反抗情绪,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这一制度的实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李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其主要内容为: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国家如果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二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租庸调制实行后,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军事制度方面,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发起于西魏时期,经历了北周、隋而延续到唐。建唐初期,李渊手里掌握了二十余万兵力。为了便于管理,保证其粮饷供应,李渊称帝不久便设置军府,任用功臣和招降将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当时十二卫所属有骠骑、车骑两将军,是事实上的率兵长官。武德二年设十二军,每军有将、副将各一人来督促征战和耕种。十二军是唐初比较稳固的禁卫部队。此外,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各自统辖自己的军队。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平时在家生产劳作,农闲时集中训练。府兵的日常任务是戍边和拱卫京师,战事一起,便出征打仗。服役期间可免除本身租调,但服役期间,兵器、服装和粮食均需自备。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兵源充足,又减少了国家负担。同时,负责练兵与率兵打仗的人分离,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自重,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

人才引进方面,推行科举制度。隋朝设立了科举这一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隋朝的国祚较短,科举制度到了唐朝才得以延续和完善。李渊登基伊始就设立京师和地方学校培养人才,并恢复了前朝的科举制度。

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参加考试的生员有两类,一是国子监所属各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各地私学中由州县举荐的学生,称为“乡贡”。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即每年举行的定期考试,一般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受人关注。明经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进士主要考察诗赋和时务策,需要独立思考。进士科目比较难考,但一旦考中,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制举则是皇帝根据需要亲自主持的考试,所考科目大多是临时设置,考试时间也不固定,录取人数也较少,在科举制度中的位置并不重要。

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以至于延续到20世纪初。它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格局,使中下层人士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

例律方面,制定《武德律》。隋朝末年,各级官吏滥施刑罚,使百姓手足无措。李渊称帝后,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令》,命人依据隋朝的《开皇律》重新制定法律条文,制定了新律53条。武德七年正式颁布新律,即《武德律》。《武德律》在量刑上比隋朝要轻,但对反抗朝廷方面的处罚更加严苛。

从制定和完善国家规章制度上看,李渊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有些制度甚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千余年,为造就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再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其短板,正是因为其在处理家事上的优柔寡断,才铸成了他政治生命的短暂。

家事优柔酿玄武之变,被拥太皇郁郁而终

李渊与皇后窦氏育有四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李玄霸16岁就早亡。李渊太原起兵后,三个儿子都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尤以次子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李渊也十分器重李世民,曾经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然而,废长立幼是历朝历代所诟病的,所以,李渊权衡再三,最后还是立李建成为太子。

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俘获二人至首都长安,为唐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兼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再没有可以加封的职位了,而且现有的官职都无法彰显其荣耀,于是特意设立了“天策上将”的职位授予李世民,并加领司徒(百官之首),同时仍兼尚书令。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这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位置了。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李世民也聚拢了一大批诸如房玄龄、杜如晦、李勣、李靖、尉迟敬德等文臣武将在自己府内,同时也跟李渊的重臣关系深厚,刘文静就是其中之一。

刘文静本来是隋朝的晋阳县令,后来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屡立战功。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李渊便将刘文静拘押,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萧瑀等人都认为刘文静并没有谋反之心。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李渊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或许正因为李世民的求情才引起了李渊的疑虑,李渊感到李世民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自己的身边,如果不适当削弱一下李世民的势力将会对太子地位产生不利,于是李渊忍痛杀掉了刘文静。

对于李世民来说,自己的军功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他自信也只有自己才配得上做皇位的继承人。李世民本来正在编织有利于自己的人际网络,突然被父皇斩断一翼,不免产生鸟尽弓藏的感觉,自然就加快了实现既定方针的步伐。李建成虽被立为太子,但也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来自二弟的威胁。四弟李元吉知道自己夺取皇权无望,所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一来跟大哥相差十几岁,时时受到李建成的呵护;二来二哥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聚少离多,自然就跟李建成的关系亲密,与李世民相对疏远。在二人争夺皇位的问题上就站在了李建成一边。

两方阵营已经划分得十分清楚,一场保卫与夺取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便开始了。

李渊的原配窦氏死得早,李渊一直没有册封皇后,只有一些比较宠爱的嫔妃。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就极力巴结讨好她们,以便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太子的好话,同时诋毁李世民。与此同时,二人还利用围猎的机会,将训练好的马让李世民来骑,企图把李世民摔死。又在一起饮宴的时候,给李世民的酒里下毒。但这些阴谋均未得逞。

李世民清楚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于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他把文官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武将如尉迟敬德、李靖等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又暗中广交豪杰,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626年6月29日),适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出现在黄河以南,并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李元吉率军援救。李元吉乘机请求让李世民的属下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检阅并挑选李世民帐下精锐的兵士,以增强自己军队的实力,从而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同时准备在为其饯行的宴会上除掉李世民。这个消息被李世民事先收买的内线得知,并报告了李世民。在此危急时刻,李世民只好痛下决心,实行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自己的文臣武将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来到玄武门外,感觉形势不对,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几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尉迟恭带领骑兵70人相继赶到,射死李元吉。

政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宫中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尉迟恭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无奈之下,李渊只好听从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众人便这样安定下来了。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七,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至此,全国的局势基本上都被李世民所掌控,李渊只得表示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继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做了太上皇的李渊,自知大权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无力翻盘,也无意再与儿子争夺高低,便不再过问政事。李世民也在表面上对李渊敬爱有加,尽量满足李渊的享乐需求。贞观九年(635)五月,李渊病死,时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是足智多谋、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奠定了辉煌大唐的坚实基础。只可惜在处理家事上不够果断,才被夺取了皇权。然而,正是兄弟阋墙,才使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有了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和舞台,盛唐也才得以被万世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