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重文化底蕴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世界建筑学无与伦比的“东方脊梁工艺”,更是世界美术建筑、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文化元素和历史沉淀积累形成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在高科技发展之迅速的站在建筑学概论中,仍然是无法被超越的存在。

中国十大著名古建筑包括:

1、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以其典雅华丽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2、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著称。

3、长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象征着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力量。

4、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其栩栩如生的陶俑而闻名。

5、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以其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艺术。

6、苏州园林:以精美的园林艺术著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如拙政园、留园等,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7、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建筑的精华。

8、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材料而闻名,建于明朝至民国时期,外观圆形或方形。

9、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之一,不仅是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10、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不仅有庄严肃穆的陵墓和神道,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代工匠水平令无数人赞叹,遗憾的是:很多工艺已经彻底失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都是采用了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其中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

长边为宽,短边为深。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

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分类有:宫、殿、门、府、衙、埠、亭、台、楼、阁、寺、庙、庵、观、阙、邸、宅等。

在中国古代建筑里,其中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

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

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建面: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

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

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悬山式建筑的特点和建面: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悬山建筑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

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庑殿建筑的特点和建面: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

例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建筑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的特点和建面: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

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

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

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

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攒尖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建面: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

攒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

在宫殿、坛庙中也有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以上几种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建面,是根据地域和地形,确定建筑的要素以及各部们的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在这里不得不提,建面宽与进深,柱高与柱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建面宽与进深的主要特点是: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

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中国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柱高与柱径: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收分、侧脚: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出水、回水: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

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中国古代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步架和举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

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顶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

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架梁两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重文化底蕴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世界建筑学无与伦比的“东方脊梁工艺”,更是世界美术建筑、鉴赏的重要对象。

然而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技术和被掌握的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

单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

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衍生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十大著名建筑以外,以下几处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名列前茅的存在。

1、北京天坛,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2、四川达州达县高拱桥(彩虹桥)庭院式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中,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如以上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也是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又提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屋顶样式及其特点:

1、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是传统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屋顶样式。

它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如故宫太和殿即采用此形制。

2、歇山顶,又称九脊殿或曹殿,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常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等。

3、悬山顶,又称挑山,特点是屋顶有一部分延伸至山墙以外,以防雨水冲刷。悬山顶与硬山顶都是两坡,但屋顶并不向外延伸,而是收进墙里,这种称为封山下檐。

4、硬山顶,屋顶与山墙齐平,出现较晚,在明清以后广泛用于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

5、攒尖顶,无论有几个坡面,最后都要逐渐收缩攒在一起,汇聚在顶部。攒尖顶有四角、八角等不同形式,天坛祈年殿就是圆形攒尖顶的代表。

6、卷棚顶,又称元宝脊,没有正脊,屋顶前后用弧形曲面相连。卷棚顶的房子经常夹在大殿的前面,好像大房子抱着小房子一样。

7、勾连搭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屋顶形式可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

这些屋顶样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成就,也反映了不同建筑的功能和等级需求。每种屋顶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五个元素和组成部分。

1、结构和特点: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构材,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梁柱式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建筑物的上部荷载主要由构架负担,承重部分为立柱和梁枋,不依赖于高墙厚壁的垒砌,体现了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巧妙和灵活性。

2、平面布置: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3、装饰特点:中国建筑的装饰性非常丰富,大胆使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

此外,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并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4、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

例如,北方风格开朗大度,西北风格质朴敦厚,江南风格秀丽灵巧,岭南风格轻盈细腻,西南风格多样且具有民族特色。

5、园林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

皇家园林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则轻巧、玲珑、活泼,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独特的文化表达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原始居所到宫殿庙宇,从木构建筑到砖石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多样而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理解、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建筑是文化、艺术、创作、美术、建筑的结合体,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和智慧和工艺的结晶。

中国古代建筑是全人类文学史、美术史以及建筑史完美融合的历史产物。是中华非遗宝典里最为经典的页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承载体和历史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家园和历史传承文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