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国节日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智慧结晶和创新发展的璀璨宝典。

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又分为农历和公历两种:

农历的传统节日顺序依次为:春节、元宵节、龙抬头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下元节、腊八节、小年和除夕。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又叫新年或过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举行,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直至结束。

新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岁首“祭祀,是庆祝新年到来的重要节日。

新年期间,不论务工还是上学的家人们会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在家一起吃团圆饭、拜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等一系列的新年活动。

此外,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也有所不同,部分地区贴春联、打扫房屋、买年货、赏花灯、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等。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即上元节举行,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是庆祝团圆、祈福和猜灯谜的日子。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等。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一些公园和社区会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许多人前来参加。

3.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寓意和象征在各地也是丰富多样。

龙抬头节主要在于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开始,代表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寓意着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龙抬头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预兆,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好气氛。此外,龙抬头也代表着皇权和威严,象征着地位和权利。

在民间习俗中,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吃龙须面、放鞭炮、舞龙灯、舞狮等,为此来庆祝春天的到来。

同时,龙抬头也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标志着春耕的开始,人们通过祭祀龙神等方式,祈求新年里的丰收和吉祥。

4.上巳(sì)节,(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又俗称三月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和郊外游春等活动内容。

5.寒食节(农历三月二十三)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

寒食节是为了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他因救国有功而被流放,期间遭到困苦和饥饿的折磨,最后死于寒食节的这一天。

在寒食节期间,人们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或凉菜,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寒食节这天,人民除了祭祀祖先,还会参加一些民俗文化活动,比如:踏青、野餐、放风筝等户外娱乐活动。

6.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

清明节,也称为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的农历四月初五举行。

清明节是为了祭祀已逝去的祖先和亲人,也是纪念先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烧纸钱等,也会举行祭祀仪式,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敬意。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户外娱乐活动。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端午节是民间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为庆祝丰收和祈求健康的节日。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活动。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江、浙、沪、皖,一带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赛。

8.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七夕节是为了庆祝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传说,也是民间传统思想观念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七夕节期间,人们会在晚上赏月、吃巧果、缝制绣品等。此外,少数地域还有一些特殊的民间习俗:写情书、挂牵牛星和祈福等民俗文化活动。

9.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或中国鬼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元节是为了祭祀先祖的鬼魂。中元节期间,人们会烧香、放烟火、祭祀先人等。其中,烧香和祭祀先人是中元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为月饼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也是观赏月亮的好时机。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烧香、放烟火等民俗文化传承活动。

其中,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各地都有不同的口味和制作方法。此外,赏月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很多地方会举行赏月的民俗文化活动:登高望月和赏月比赛等。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重阳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尊敬老人,也是表达敬老之情的节日。

重阳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登高、赏菊、饮茶、吃糕点等民俗文化活动。其中,登高是重阳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象征和寓意着向上进取和追求更高的目标。

12.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又称为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寒衣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也是表示对寒冷季节的防护和预防的节日。

寒衣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吃汤圆、赏花等民俗文化活动。其中,吃汤圆是寒衣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因为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1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下元节,又称为水灵节或水官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下元节是为了祭祀亡魂和水神,也是消灾祈福的节日。

下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亡魂、放灯笼、扔香包等民俗文化活动。其中,放灯笼是下元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寓意着把灵魂送到天堂。

14.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腊八节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平安,也是表示感恩和团圆的节日。

腊八节期间,人们会吃用八种谷类和豆类食物熬制的腊八粥,以及用糖、醋腌制而成的腊八蒜等。

其中,吃腊八粥和腊八蒜是腊八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寓意着健康和平安。

15.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

小年,又称为小年夜,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而腊月二十四是南方人的小年。

小年是为了准备迎接新年,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小年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扫尘、洗浴等民俗文化活动。

其中,扫尘是小年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寓意着扫除旧年的烦恼和准备新年的开始。

16.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祭灶节,又称为灶君节或灶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祭灶节是为了祭祀灶君和感谢他们一年来的照顾,也是表示感恩和团圆的节日。

祭灶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灶君、烧香、烤糖人等民俗文化活动。其中,烤糖人是祭灶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寓意着团圆和甜蜜。

17.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除夕,也就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除夕是为了辞旧迎新、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除夕期间,人们会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民俗文化活动。其中,吃团圆饭是除夕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寓意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的迎接全新一年的开始。

公历的传统节日和带有纪念性的日子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顺序分别为:元旦节、情人节、妇女节、植树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愚人节、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网络情人节、世界无烟日、儿童节、世界环境日、全国爱眼日、父亲节、国际禁毒日、建党节、七七抗战纪念日、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日、教师节、全国爱牙日、国庆节、记者节、世界艾斯病日、冬至、平安夜和圣诞节。

1.元旦节(公历1月1日)

元旦节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庆祝的节日。

元旦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开始和迎接新的希望和挑战。元旦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庆祝仪式以及燃放烟花等活动。

其中,举行庆祝活动是元旦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包括晚会、聚餐、游行和音乐会等活动。

2.情人节(公历2月14日)

情人节本不属于中国本土的节日,是西方为了纪念守护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

之后,才传入我国,也叫西方情人节,在这一天,年轻人会写情诗,送给他们青睐和所爱的对象。同时,男性也会向女性送上巧克力和花束,来表达他们的爱慕之意。

后来,这一天被当代年轻男女认定为情人节,向喜欢的人表白和送礼物也成了最具有特色和代表的活动之一,也有不少的情侣选择在这一天终成眷属,永结同心。

3.妇女节(公历3月8日)

妇女节,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纪念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它于19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会议上提出,最初定于3月19日庆祝,后来改为3月8日。这个节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庆祝,也是联合国正式认可的节日之一。

4.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植树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全民义务植树的日子,旨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增加森林资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为了纪念这有活动意义的一天,因此决定将3月12日定为全国植树节。

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公历3月15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消费者权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为了扩大和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6.愚人节(公历4月1日)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但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既没有具体的特色代表活动,又没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7.劳动节(公历5月1日)

劳动节,(又称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节日,旨在纪念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奋斗。

劳动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罢工,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进行的斗争。最终,这项要求被美国政府承认,并成为了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8.青年节(公历5月4号)

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它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广泛涉及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和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决心。

这场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且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价值观在青年节期间得到了体现,中国各地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也会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地方甚至会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9.母亲节(公历5月12日)

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名贵的珠宝,象征母爱的康乃馨,特制的爱心甜点,精致的手工贺卡等,成为人们向母亲敬献爱意的礼物。

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内容之一。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在我们热爱的祖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母亲节更具有中国味道。我们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或者其他礼物。

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们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

在母亲节这天,中国的母亲们会举行厨艺比赛,时装秀等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组织母亲们旅游,评选优秀母亲等文娱活动。

9.网络情人节(公历5月20日和5月21日)

网络情人节,是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定于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该节日源于歌手范晓萱的《数字恋爱》中“520”被喻成“我爱你”。

以及音乐人吴玉龙的网络歌曲中“我爱你”与“网络情人”的紧密联系。后来,“521”也逐渐被情侣们赋予了“我愿意、我爱你”的意思。“网络情人节”又被称为“结婚吉日”、“表白日”、“撒娇日”以及“求爱节”。

也正因如此,这一天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就是大多数年轻的情侣们表白、约会、送礼物和谈恋爱。

10.世界无烟日(公历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来源于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第6届吸烟与健康国际会议上提出并建议将节日定为每年的4月7日,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但从1989年开始,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烟草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和二手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02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2023年世界无烟日全球宣传活动的主题为“种植粮食,而非烟草”。

11.儿童节(公历6月1日)

儿童节是为了纪念孩子们的节日,是为了更好的关注儿童权益和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这个节日最初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54年提出,后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儿童节是在1949年诞生的,定在每年的6月1日。

12.世界环境日(公历6月5日)

世界环境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是联合国鼓励全世界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的主要工具,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世界环境日自197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该日也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方面进展的重要平台。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领导下,每年有150多个国家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公司、非政府组织、社区、政府和名人采用世界环境日品牌来倡导环境事业。

13.全国爱眼日(公历6月6日)

全国爱眼日:不当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眼部疾病,危害身体健康。1992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设立爱眼日,倡议得到响应并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爱眼日”。1996年,重新确定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2021年3月,为提高近视防控等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国家卫健委决定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

14.父亲节(公历6月16日~~6月18日)

父亲节是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所以每年的父亲节时间都是不固定的,2023年的父亲节为6月18日。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

父亲节远不如母亲节那么重要,没有孩子给父亲送礼物。很多人只是一句象征性的祝福语,并没有什么卵用的实际行动或礼物,其他国家的父辈们连个名义上的节日都没有。

15.国际禁毒日(公历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全称是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即国际反毒品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

议会代表一致同意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及宣传毒品问题。

于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各级政府都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及其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16.建党节(公历7月1日)

建党节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于1921年7月1日在上海成立。建党节被定为党的最高法定节日,旨在庆祝党的诞辰、回顾党的历史和传统、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7.七七抗战纪念日(又叫七七事变)(公历7月7日)

七七抗战纪念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天是一个国耻日,因为它标志着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这场事件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缅怀先烈,勿忘国耻!

18.建军节(公历8月1日)

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不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条例》,正式组织革命军队。

建军节旨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防精神,强调军民团结。

19.抗日战争胜利日(公历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遵守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同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南京受降仪式的邀请函。

中国战区共有16个受降区,其中的1个受降是在越南的河内。这一次受降称之为跨国受降。在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共伤亡了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000多亿美元。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2014年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定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截止: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

20.教师节(公历9月10日)

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于1985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9月10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家荀慧生先生的诞辰纪念日,也是教师节的正式设立日。

教师节旨在表彰和尊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21.全国爱牙日(公历9月20日)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22.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法定节日之一,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庆节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欢庆日。

国庆节期间,人们会展开各种庆祝活动,如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晚会、焰火表演等,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23.记者节(公历11月8日)

记者节:(又称新闻节、出版节)。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24.世界爱滋病日(公历12月1日)

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大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

25.冬至(公历12月21~23日),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6.平安夜(公历12月24日)

平安夜又称圣诞夜,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会中是圣诞节日的一部分。传统上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

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

27.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

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

圣诞节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结合。后期西方文化的融入正是结合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才逐渐形成了现代的节、日,现代节、日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延续和不断创新的有力证明。

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老祖宗历经数千年沧桑岁月,方才遗留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传承。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时代产物,是中华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血肉和最宝贵的生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