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PLC的特点与工作原理

PLC是综合继电控制的优点及计算机灵活、方便的优点而设计制造和发展起来的,这就使PLC具有许多其他控制器无法比拟的特点。

1.PLC的基本特点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由PLC的定义可以知道,PLC是专门为工业应用而设计的,因此在设计PLC时,从硬件和软件上都采取了抗干扰的措施,提高了其可靠性。可靠性高的PLC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一般在5×104h以上,三菱、西门子、ABB、松下等微小型PLC可达10×104h以上,而且均有完善的自诊断功能,判断故障迅速,便于维护。

硬件措施:

屏蔽:对PLC的电源变压器、内部CPU、编程器等主要部件利用导电、导磁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以免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

滤波:对PLC的I/O线路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滤波措施,以消除或抑制高频干扰。

隔离:在PLC内部的微处理器和I/O电路之间采用光隔离措施,有效地隔离了I/O间的电气联系,减少了故障和误动作的发生。

采用模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故障情况下短时修复。因为一旦查出某一模块出现故障,就能迅速更换该模块,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软件措施:

故障检测:设计了故障检测软件,定期检测外界环境,如掉电、欠电压、强干扰信号等,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信息保护和恢复:PLC出现偶发性故障时,信息保护和恢复软件可以对PLC内部信息进行保护,使其不被破坏。一旦故障消失,即可恢复原来的信息,使之正常工作。

设置警戒时钟WDT:如果PLC程序每次循环执行时间超过了WDT规定的时间,预示程序进入死循环,会立即报警。

对程序进行检查和检验,一旦程序有错,立即报警,并停止执行。

【通用性强,使用方便】PLC产品已系列化和模块化,PLC制造商为用户提供了品种齐全的I/O模块和配套部件。用户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无须自己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只须根据控制要求进行模块的配置,设计满足控制要求的应用程序即可。对于一个控制系统,当控制要求改变时,只须修改程序,就能变更控制功能。

【功能强】PLC应用微电子技术和微计算机,最简单的PLC都具有逻辑、定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基本式的PLC还具备模拟I/O、基本算术运算、通信能力等功能;复杂的PLC除了具有上述功能,还具有扩展计算、多级终端机制、智能I/O、PID调节、过程监控、网络通信、远程I/O、多处理器和高速数据处理能力。

【采用模块化结构,使系统组合灵活方便】PLC的各个部件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可由机架和电缆连接。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自行组合。

【编程语言简单、易学,便于掌握】PLC是由继电控制系统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其主要用户是广大的电气技术人员。用户利用梯形图(Ladder Diagram,LD)、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FBD)、指令表(Instruction List,IL)和顺序功能表图(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SFC)编程,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新的编程工作站配有综合的软件工具包,可在PC上实现编程,采用了与继电控制原理相似的梯形图语言,易学、易懂。

【系统设计周期短】由于系统硬件的设计任务仅是根据对象的控制要求配置适当的模块,无须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整个设计所花费的时间。

【对生产工艺改变适应性强】PLC的核心部件是微处理器,它实质上是一种工业控制计算机,其控制功能是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的。当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不必改变PLC硬件设备,只须改变PLC中的程序即可。这对现代化的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生产尤其适合。

【安装简单、调试方便、维护工作量小】与计算机系统相比,PLC的安装不需要特殊机房和严格的屏蔽。使用时,只要各种部件连接无误,系统便可工作,各个模块上设有运行和故障指示装置,便于查找故障,大多数模块可以带电插拔,模块可更换,使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故障并将其排除,最大限度地压缩故障停机时间,使生产迅速恢复。一些PLC外壳由可在不良工作环境下工作的合金制成,结构简单,上面带有散热槽,在高温下这种外壳不像塑料制品那样容易变形,还可抗无线电频率(RF高频)电磁干扰、防火等。PLC控制系统的安装接线工作量比继电控制系统的少得多,只须将现场的各种设备与PLC相应的I/O端相连即可。PLC软件设计和调试大多可在实验室里进行,用模拟实验开关代替输入信号,其输出状态可以从PLC上的相应发光二极管(LED)观察得知,也可以另接输出模拟实验板。模拟调试好后,再将PLC控制系统安装到现场,进行联机调试,这样既省时间又很方便,提高了调试、维护的工作效率。

2.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PLC运行程序的方式与微型计算机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微型计算机运行程序时,一旦执行到END指令,程序运行结束。而PLC从0000号存储地址所存放的第一条用户程序开始,在无中断或跳转的情况下,按存储地址号递增的方向顺序逐条执行用户程序,直到END指令结束,然后再从头开始执行,并周而复始地重复,直到停机或从运行(RUN)状态切换到停止(STOP)状态。通常把PLC这种执行程序的方式称为扫描工作方式。每扫描完一次程序就构成一个扫描周期。另外,PLC对I/O信号的处理也与微型计算机的不同。微型计算机对I/O信号实时处理,而PLC对I/O信号是集中批处理。

PLC扫描工作方式主要分3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程序执行、输出刷新,如图1-1所示。

图1-1 PLC工作原理示意图

【输入采样阶段】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像区中相应的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像区中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的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程序执行阶段】在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像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像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像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的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的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输出刷新阶段】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像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

从微观上来看,由于PLC特定的扫描工作方式,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所用的输入信号是本周期内采样阶段的输入信号。若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输入信号发生变化,其输出不能即时响应,只能等到下一个扫描周期开始时才能采样该输入信号。另外,程序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输出不是立即去驱动负载,而是将处理结果存放在输出映像寄存器中,等到程序全部执行结束时,才能将输出映像寄存器的内容通过锁存器输出到端子上。

因此,PLC最显著的不足之处是I/O有响应滞后现象。但对一般工业设备来说,其输入为一般的开关量,其输入信号的变化周期(秒级以上)大于程序扫描周期(毫秒或微秒级),因此从宏观上来看,输入信号一旦变化,就能立即进入输入映像寄存器。也就是说,PLC的I/O响应滞后现象对一般工业设备来说是完全容许的。但对某些设备,如果需要输出对输入作快速响应,这时可采用快速响应模块、高速计数模块或中断处理等措施来尽量减少滞后时间。

从PLC的工作过程可以总结如下4个结论。

以扫描的方式执行程序,其I/O信号间的逻辑关系存在原理上的滞后。扫描周期越长,滞后就越严重。

扫描周期除了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输出刷新3个主要工作阶段所占用的时间,还包括系统管理操作占用的时间。其中,程序执行的时间与程序的长短及指令操作的复杂程度有关,其他基本不变。扫描周期一般为毫秒或微秒级。

n次扫描执行程序时,所依据的输入数据是该次扫描周期中采样阶段的扫描值Xn);所依据的输出数据有上一次扫描的输出值Yn-1),也有本次的输出值Yn)。送往输出端子的信号,是本次执行全部运算后的最终结果Yn)。

I/O响应滞后不仅与扫描方式有关,还与程序设计安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