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业最初可能是匈奴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退而居其次,成为一种辅助的经济形态。匈奴人从儿童时代能骑羊开始,就会引弓射鸟、鼠,稍稍长大则射狐狸和野兔,把猎获物充作食品。后来匈奴上层的狩猎活动带有鲜明的军事目的和娱乐健身目的,而牧民的狩猎行为,则仍是单纯的经济目的。他们还将狩猎作为士兵练习骑射的手段。在一些场合中,出猎和出征是相结合进行的,在狩猎的过程中,随时都能转变为对敌战斗。
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匈奴也存在农业活动,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以汉人为主,他们多是边民,或为匈奴所掠夺,或自己投身匈奴,农作物以粟居多。另外匈奴人也在西域地区进行屯田活动。后来发现的伊伏勒加古城一带的农耕形态,就是由匈奴士兵和汉人的农耕者一同构成的,所以说他们的农业深受汉民族影响,从考古出土的铁镰、铁铧等农具更是可见一斑。除此外,匈奴人的手工业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在公元前3世纪后,制陶业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墓葬中多见器形多样、形制复杂的陶器随葬。他们还掌握了铸铜冶炼技术,考古发现的铜器有镞、刀、马具、炊具、壶、镜等,很可能铸铜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匈奴人的木器制造业也已成规模,他们号称“引弓之国”,弓箭和箭杆都以木料制成,他们的穹庐、车辆、棺椁都依赖木器制造。《汉书》中记载阴山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为主要制造基地。匈奴人还会造车,以之为物资运输工具,且数量还不少,其居住的张掖郡就是专门制造车辆的地区,墓葬中也发现有车辆用具。另外,匈奴的毛织业和皮革业也很发达,毛织品是穹庐的必须材料,而皮革又是制作铠甲的必需品。
8、匈奴人的居住方式是怎样的?
匈奴人居于穹庐毡帐之中,在当时可能称之为“穹闾”、“毡帐”、“旖帐”,类似于今天的蒙古包。实际上这种居住方式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居住方式,方便拆卸和运输,其构筑过程是先用皮条、木棍架起下大上尖的锥形支架,外面覆盖兽皮或毛毡,再用毛绳勒束。当然,定居的匈奴人也有房屋,考古发现的伊伏勒加古城内就有半地穴式的房屋,面积6~40平方米不等,深0.55~1.1米之间,房内还有灶,这很可能是受汉人影响而构筑的。
9、匈奴的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
相比汉人细致冗繁的法规条令,匈奴人的法律可谓既简且严,由于没有文字流传,因而被视为不成文法,他们规定如果有人拔刀出鞘一尺,企图杀人的话,就要处死;如果造成他人伤口超过一尺,亦要处死;偷盗者则要被没入被盗者的家庭为奴为婢。对于罪行较轻的人进行鞭笞,稍重的进行刺面,有点像中原古代的墨刑,罪过大的自然要处死。匈奴人入狱服刑,最多不超过十天,所以全国在押的犯人很少,这也符合匈奴人战时皆兵的传统。在这样严厉的刑罚下,匈奴人在部族内犯法的情况就大为减少,但是他们在对外族掠夺的时候则丝毫不会手软。另外,匈奴还规定在战场上把死者运回家乡的人,便可以得到死者的家财,包括死者妻子及奴隶。
10、匈奴婚姻制度有什么特点?
匈奴人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的婚姻习俗,这一行径因有违汉人的纲常伦理,所以一直备受诟病。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迫于匈奴传统又嫁给其长子复株累单于,深受汉传统影响的她内心却是难以接受的,最后郁郁而终。这种收继婚在同为游牧民族的乌孙也很盛行,与其和亲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也都先后嫁给乌孙国王之子。中行说曾辩驳说这样可以避免种族的消失,其实主要是因为妻子具有继承夫家财产的权利,为了保持财产在氏族内部,妻子就不得与氏族以外的人结婚。这样一来,就可以继续维持夫家与其妻氏族的稳固联系。所以说这是特定生活形态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单于挛鞮氏与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就是世代相传互为婚姻的,并借以建立起巩固的联盟。另外匈奴对婚前女子行为也没有特殊的约束,但是为了保证宗族的纯正性,又产生了一种尚杀首子的习俗,就是女子嫁入某个氏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因不能确定是否是本氏族的骨血,因而常被杀死。
11、汉文明对匈奴有多大的影响?
匈奴人在与汉人的战争和贸易过程中,深受汉文明的影响。匈奴人后来使用的文字也是由中行说等汉人带去的汉字,而且在汉匈和亲时,随同前往的还有很多汉朝工匠,他们的到来,更是直接将汉地的先进手工业技术传入匈奴。匈奴人的筑城、架桥、农业、手工业技术就是在汉人的帮助下才发展起来的,这些已经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在南西伯利亚就发现了一处具有汉代风格的宫殿建筑,另外在伊伏勒加古城还发现了与中原器型接近的陶器、铁农具等。
12、匈奴祭祀、宗教制度是怎样的?
匈奴人面对变幻未知的自然万象,祭祀成为表达自身诉求的必然手段,有史料记载,他们每年有三次集会,正月诸首长小会于单于庭,举行一年之始的春祭;五月大会龙庭,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九月大会蹛(dai)林,课校人畜。前两次只举行带有祈祷性质的祭祀,而九月的蹛林大会,秋高马肥,大家聚集于此,清点核实人口及畜牧数量并课税,还要商议国家大事,之后举行狩猎、赛马、赛骆驼等娱乐活动,获胜者会得到单于的赏赐,这也是匈奴人最为欢乐的时刻。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匈奴人有专门的祭祀场地,其规模甚至达到城的规格,人们在特定的时间来此集会,会后便各自四散。
匈奴人跟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对天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人世间的得与失均仰仗于天。匈奴首领称为单于,是“撑犁孤凃单于”的简称,匈奴语“撑犁孤凃”就是“天子”的意思,“单于”即意为“像天那样的宽广无垠”。每逢重大事情,他们都要指天为誓。除崇拜天神外,匈奴人还崇拜自然神,举行规模盛大祭祀仪式来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和祖先,每年三次祭祀盛会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在平时单于要朝拜初升的太阳,黄昏则拜月。就连在军事行动上,匈奴人也依据天气变化来定夺,有月满则攻占,月亏则退兵之说。
人神之间是如何沟通的,巫师的存在从而衔接了这两者的关系,他们一般为女性,类似于萨满教中跳大神的萨满,借用舞蹈和咒语来显示鬼神的权威。每逢重大决策前,她们都要进行祈祷占卜,以匈奴出兵为例,占卜结果吉则出,凶则缓。此外,他们也治病救人,充当医生的角色。苏武被拘匈奴时,曾引刀自伤,卫律就曾找巫师为其医治。她们治病时,多以跳神的方式,辅助以火、水、金属器等作法,比如巫师赤脚踩踏烧红的炭火后,立即再去踩踏病人患病的部位,就是一种所谓以神灵驱病除魔的巫医技巧。
13、匈奴葬俗有什么特点?
匈奴人主要采取土葬,用石椁或者木棺作为葬具,以石块垒砌封堆,时间久了容易形成塌陷,另外有的匈奴贵族墓葬埋在密林中,所以就有匈奴人墓葬“不封不树”之说。匈奴人多为仰身直肢葬,头朝向东方,但也有的墓中尸骨散乱或缺失,称之为扰乱葬,这多意味着墓主是非正常死亡,以防他们的灵魂对生者造成伤害。
由此可见匈奴人也有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他们厚葬风气盛行,贵族墓葬中表现最明显,他们的棺椁以金银装饰,陪葬品数量和种类都很多,甚至有人牲的现象。一般墓葬随葬有陶器和动物残块,以牛、马、羊居多,尤其是羊,这也象征着死者对生前财产的继续拥有。另外随葬品也因墓主的性别有所区别,女性墓随葬有衣服、食物、劳动工具,男性墓则随葬食物、衣服、武器等。在定居的城内,匈奴人的儿童还使用瓮棺葬。匈奴人下葬前还会由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墓旁常设祭坑,多将祭祀用的牲畜头埋葬于此,或将祭祀的动物填埋在墓中。
14匈奴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1)两千年前就牵引着中国走向世界。
匈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长期与中原王朝抗衡,给汉王朝造成很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汉王朝在与其斗争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得到巩固,疆域得到扩展,更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往。汉朝正是在与匈奴的不断征战的条件下打开了丝绸之路的局面,第一次把东方和西方连接了起来,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正是借此第一次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2)进入内地的匈奴人对北方的破坏与融合,给中华民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自汉朝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阶段,这一时期,匈奴人是最先、也是最多涌入中原的人,他们参与、发动战乱,并在内地纷纷建立政权。在汉文化强大的包容力之下,他们逐渐实现汉化,而汉人在保留自己的文化体系上也融合了胡人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军事、生活、饮食、娱乐等。最明显的还是民族人口的大融合,经过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与华夏族真正融合在了一起,自此之后就不存在原来的民族差异,而留在中国北方的汉人已非西汉初年意义上的汉人。这无疑给汉文化注入了一剂新的活力,为其后大统一帝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刘从戎讲到这里,算是把田千秋和赵熙罗列的所有问题都逐一给解答完了。他这时先是端起摆在自己跟前那坛子御酒喝了一大口,继而又一面站起身来在自己的房间内踱步,一面吸起了吕宋草。自先秦以来乃至到了咱们以后很多年,即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15年,匈奴贯穿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历史中,并且与以汉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之间,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战争,最后在经历了五年多年后这个民族才淡出中国历史的记载。在此期间,匈奴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在座的三人都晓得刘从戎是从距离大汉朝两千多年以后穿越过来的,所以对他所讲的话都深信不疑。这时朱家开口讲他此次从长安出来时,汉武帝刘彻晓得绣衣府总部用房紧张,便将原来主父偃在长安的府邸直接给了绣衣府总部。由于刘从戎不在,而吕幼兰也已动身去了皖南给这次和谈做准备,于是就直接给绣衣府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卫青讲了,并指令责成现在担任京兆尹的李瀚,带人将主父偃的府邸一个月内给收拾出来。由于李瀚目前在绣衣府内依旧兼任着重要职务,所以卫青也认为汉武帝刘彻此次用人也很是得到。朱家他们动身那天,李瀚他们正忙乎着去收拾主父偃的府邸呢。刘从戎听罢对朱家说道主父偃的府邸我原来去过,里面确实很大但阴气太重了。李瀚他们收拾完后,务必要请在长安的道士们连续做七天七夜的法事。而主父偃的府邸,今后就作为关押被绣衣府拘押的犯人和审讯的地方,这样也省得很多绣衣府的犯人还要关押到赵禹的廷尉府大牢里面去。这件事情我这两天会写信吩咐李瀚办好的,随即他转身对赵熙讲绣衣府在南方各地的分支机构,若是条件允许以后都要建造属于自己的牢房和专供审讯的地方,不要总是和地方政府掺和在一起……
他这一番话,赵熙听后深表赞同。这时朱家又询问刘从戎讲定国公,当初主父偃之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们这些人曾多次问过您的夫人吕幼兰,但她也始终没有给我们说。自主父偃被当今圣上灭族之后,长安城内坊间的流言可就一直未断过。这时赵熙也在旁插话讲确实如此,很多有关主父偃的流言蜚语都传到东越地区来了。刘从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对朱家、田千秋、赵熙三个人讲你们记住了,这个人要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主父偃之死就死在了自己平时傲慢无人,飞扬跋扈上了。他看时间这时还未过戌时,就对朱家等三人讲那我今天就给你们好好讲讲,你们听后可就不要满处去和人说了,毕竟这是涉及到当今圣上的。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人,学习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待下去。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汉武帝元光元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他所说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凶恶的东西,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最终后悔的。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