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黄雨石译虹
- (英)D.H.劳伦斯
- 3903字
- 2023-12-12 18:06:13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20世纪英国小说家,也是上个世纪最重要、最多产、最具争议的英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绘画、翻译、文学批评和私人信件。这些作品整体上代表了对西方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非人性化影响的一种反思。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情感健康与活力、自发行为、性和本能的问题,这使他成为那个受弗洛伊德和尼采影响的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戏剧、诗集、散文集、理论著作、多部游记和大量书信。代表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的一个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劳伦斯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对现实抱批判的态度。他的作品因为性内容而备受争议,他的某些作品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曾被禁止。这部小说也曾在其列。
关于对劳伦斯的评价,有一本书值得一提,就是1932年出版的《D.H.劳伦斯:非专业的研究》。此书的作者是曾被誉为现代西方女性文学开创者的美国女作家阿娜伊斯·宁(Anaïs Nin,1903—1977)。她在这本书中称劳伦斯为她的英雄,从女性读者的角度对他的作品多方点评。这本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出版的时候,许多评论家都并不看好劳伦斯,尤其是他的有关性的描写。而且在当时,一个女人赞美劳伦斯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阿娜伊斯·宁的这本书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劳伦斯的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虹》是劳伦斯的第四部小说,描述的是一家三代人的生活。这一家人住在英格兰北部诺丁汉郡和德比郡的交界处,而这里正是劳伦斯长大的地方。劳伦斯是在其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大获成功之后才开始创作《虹》的。《儿子与情人》讲的是煤矿工人家庭,而《虹》的故事则主要围绕着乡村。小说开头便刻画了世代务农的布兰文一家:“那么多的温暖、生殖、痛苦和死亡充斥在他们的血液中,在大地和天空、野兽和绿色的庄稼之中,他们和所有这些东西有着那么频繁的接触和交往,因而他们的生活是那样地充实,甚至有点儿充实过头了,他们的感官应接不暇……”
随着时代更替,小说展现了这一家的生活从原始步入现代,且日渐与世隔绝。最先经历这种变化的,是小说的第一位主角汤姆·布兰文,他本是农民,并娶了一个波兰妻子。后来,小说的主角变成了汤姆的孙女厄休拉,她上了大学,当了一名老师,但却对一切抱有质疑的态度,不愿意陷于保守古板的生活之中。在小说结尾,她又面对那“发出了非常强烈的光亮”的地方,“于是怀着惆怅的心情,她极力寻找那彩虹弯处的影子。那色彩不知来自何方,神秘地慢慢越聚越浓,最后终于聚集成一条淡淡的巨大的虹霓。”
《虹》与《儿子与情人》的最大区别并非故事背景,而是写作手法。《儿子与情人》遵循乔治·爱略特和托马斯·哈代等十九世纪作家的创作传统,可称得上是英国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出版后,劳伦斯便表示自己将不再用那样的方式写作,他在书信中说:“那是一种凶暴的风格,充满了激烈场面。”他想开发另一种更为内敛的写作风格。
虽然《虹》本身已是一部长篇巨作,是劳伦斯篇幅最长的小说,但最初的作品构想其实更为宏大,探讨影响婚姻、个人成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可能的潜在因素。最终他把这部宏大的作品分为两部小说,分别是《虹》和它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这两部小说可以说是劳伦斯地位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
劳伦斯展示自我、关注人性隐藏的一面,体现出当时哲学、心理学乃至精神分析的发展成果。此外,他也是将这些成果运用于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就在劳伦斯创作《虹》的几年以后,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发表了她的名篇《现代小说》,其中她赞誉这部作品说:“《虹》是一部诗意盎然、热情洋溢的小说。劳伦斯的文字既从容又有力,还原了人类天性中最纯净的生命力。”同时她还抨击了当时的流行小说家一味关注外部世界的倾向,说他们太过“物质主义”,并称小说家应当关注人类“未知的、无拘无束的灵魂”。
探寻“另一个自我”,便是通过描述切身体会和自然对其的影响实现的,譬如从第二代主人公威廉和安娜求爱时的一幕,我们便可以看出:二人在月光下整理麦捆,威廉想要让他们整理的麦捆能够尽快地摞成一堆,这样他就可以抱住安娜,但不知为何,安娜却显得有些抗拒。
在他拿起两捆麦子正要站起身的时候,她又拿起两捆麦子朝他走去。他这时正从不远处走过来。她把她的麦捆放下,预备再架一个麦堆,它们站得很不稳,她的手抖得很厉害。但她仍然脱身出来,转向月亮。月光又一次使她的胸膛裸露出来,因而她感到她的胸脯正随着月光起伏波动。她的麦捆倒下了,她不得不把它们又架起来。他一声不响地摆弄那麦捆。当她又向他走过来时,工作的节奏使他忘掉了眼前的一切。
……
她每一次总是走在他前面。当他来到的时候,她已经走开了,在他走开时,她又走过来了。他们永远不会遇上吗?后来,他的意志所发出的深沉的声音渐渐震动了她的心弦,极力使她的心弦随着颤动,要使她慢慢走近他,和他相遇,让他们俩挨在一起,让他们俩像那些麦捆一样发出沙沙声挨在一起。
这一幕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从未真正亲密接触过的人之间暗暗涌动的情愫。“月光又一次使她的胸膛裸露出来,因而她感到她的胸脯正随着月光起伏波动”一句,则充分展现了这种情愫是如何通过身体动作,借助与自然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而这段文字的行文节奏及其与自然和生命的节奏暗合,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虹》1915年出版时,劳伦斯对它寄予厚望,深知这是一部意义非凡且风格独特的作品,但小说却因一些暧昧的描写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而受到抵制,诸如厄休拉背弃对前士兵男友的婚约,并对这位士兵男友说:“说真的,你自己不也算是一个人吗?你让我看着仿佛什么也不是。”之后,当男友说要去印度服役,厄休拉又说:“在印度将度过的舒服日子——作为强加在一个古老文明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员,把自己看作是那较低下的文明的主人,任意作威作福。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这样他仍将变成一个贵族,拥有权力和责任,把一个毫无办法的巨大的民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正由于此,《虹》的不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它的首版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胶着状态时期。一位抵触该小说的评论家写道:“像《虹》这样的东西,根本没有资格诞生在战争年代。”小说遭禁让劳伦斯很失落。他在贫困中度过战争时期,《虹》的续作《恋爱中的女人》五年后才得以出版。战争一结束,劳伦斯便离开了英国,背井离乡,余生在漂泊海外中度过。
《虹》的译者黄雨石(1919—2008),原名黄爱。他翻译《虹》这本书是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后来又经过修改。《虹》是他在翻译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雾都孤儿》之前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的翻译思想趋于成熟时期的译作。这时他的翻译更加老到纯熟,对于表达劳伦斯的所想所说都游刃有余,堪称译者很成熟的翻译作品。
黄爱先生翻译作品主要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雾都孤儿》《沉船》《众生之路》《黑暗深处》《虹》《老妇还乡》、易卜生和奥凯西戏剧集等,以及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多篇,他翻译的英国著名散文家加德纳的《论帽子哲学》,多年来为全国各个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所选收,一直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他的翻译著作尤以《沉船》和《众生之路》为代表:前者是泰戈尔的英语,主谓语清晰,句子简练,是很成熟的殖民地英语,对译者发挥汉语的表达比较宽松,黄雨石的译本让这部小说在国内广为流传;而后者是英语极为成熟的巴特勒写作其心曲的代表作,句子长而多变,复句多,对译者的翻译功夫是一个考验。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翻译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首部译介到国内的意识流作品,作者乔伊斯不仅在作品中尝试内心独白式写作,而且标点符号别出心裁,这些译者都忠实地翻译出来。
黄先生对英汉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专著《英汉文学翻译探索》,以及英语论文Form Or Spirit。《英汉文学翻译探索》是黄爱先生生前一直非常看重的一部专著,也可以说是他毕生从事翻译工作的总结,而论文Form Or Spirit则是他对自己翻译观的进一步阐发和拓展。在该书中,他对流行的“直译”“意译”等说法提出自己的一套看法,认为直译和意译并不是对一切文句全都能适用的两种方法,并非任何一个文句都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供选择;译者一般说来只能被动地对某些文句采取直译,而绝大多数的文句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来处理。他进而提出,好的翻译应该使译文涵义适如其所译,使译文功能适如其所译,使译文的语气或语调或口气适如其所译,使译文的时态适如其所译,使文体和格调适如其所译,此外还必须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包括人情事理的尺度等。
另外,黄爱先生对“信、达、雅”的关系也有自己的理解,尤其“信”和“达”二者的关系:一是说“信”要忠实地反映出原文的内容或含义,二是说“达”要为译文读者所能理解;不达之信便不成为其信,不信之达便不成其为达。一句恰到好处的译文,对原文而言为信,对译文读者而言为达。信是达的基础,达是信的表象。既不可能存在不达之信,也不可能有什么不信之达。他的这些观点是在他一生编辑诸多译家的译稿以及自己翻译实践的丰富阅历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善于总结的结果,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一位翻译家的一家之说。
身为顶尖的文学出版部门的资深编辑兼翻译,他不但译著等身,而且经常审校、修订各种译文。而之所以写《英汉文学翻译探索》这本书,他始终有一个考虑。他认为自己一生都从事英汉文学翻译工作,这是他翻译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对此他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也身体力行。他在书中特别提到,“我应当毫不掩饰地让大家知道我所宣扬的原则,究竟是如何体现在我自己的翻译实践中。”
黄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