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高口语能力的基本途径

做一个好听众

(一)做一个好听众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指听者借助听觉感官接收语言信息,然后经过思维活动对信息加以认知、理解的全部过程。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为人谦和,无论见了谁都彬彬有礼、谦恭谨慎。他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倾听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交际作用和说服作用。专注地听他人讲话就能表达出对讲话者的尊重,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在讲话者讲话的过程中,听者的聆听,能使讲话者感觉自己的话很受重视,进而对听者产生信赖感,从而更充分、完整地表达其想法。

倾听在沟通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研究发现,人们花费在倾听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其他的沟通行为,如交谈、讲话。

可见,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多么重要。实践证明,只有听清楚并理解了讲话者的观点和立场,才能准确、及时地给予回复。

1.倾听的好处

(1)获得信息。在对方讲话的过程中,听者不时地点点头,表示其非常重视讲话者的讲话内容,会使讲话者受到鼓舞,觉得自己的话有价值,也会使讲话者更充分、完整地表达其想法。

(2)了解讲话者。通过倾听对方的讲话,听者可以了解对方的性格、工作生活经验、处事态度、个人习惯、观点偏好等信息,这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有针对性地与对方进行接触。

(3)建立信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实际上,人们都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对于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尽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人,人们会觉得他和蔼可亲、值得信赖。

2.倾听的障碍

很多时候,一些人不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不是因为他们表达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在表达和沟通中给倾听设置了太多的障碍。

(1)刻板成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某种不好的看法后,就可能不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讲话。对于和自己有隔阂的人,不管他有什么异议,人们都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都有表达的欲望。表达通常被视为主动的行为,可以帮助表达者树立强有力的形象。在这种思维习惯下,人们容易在他人还未表达完整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人,或者因不耐烦而不认真倾听,以致不能把他人的意思听懂、听全。

(3)环境的干扰。口语交际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而易受到双方所处环境的干扰。由于有些人对环境中的干扰比较敏感,周围的变化会使他们不能倾听他人讲话。

(4)主观差错。对他人的看法往往来自人们的主观判断,根据某一件事情就断定一个人怎么样或过度解读一个人的言行,这实际上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使判断更为准确。

3.倾听的技巧

倾听他人说话也有一定的技巧。

(1)抓住要点。有的人说话言简意赅,而有的人喜欢把话语的意思隐藏在长篇大论中。与后者交流时,应当掌握抓住要点的技巧。

从内容结构上分辨,前面的话往往是引子或中心思想;中间的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说、举例;最后的话一般是结论或需要强调的部分。

从表达手段上分辨,故意放慢语速、提高声调、突然停顿时的讲话内容都是人们想表达的重点内容。此外,一些特殊的手势有助于捕捉他人的讲话要点。

(2)积极回应。人们如果在倾听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可以告知讲话者,让其复述原话或使用其他的表述方法将问题讲清:没有听清楚讲话者的部分内容;没有理解讲话者的部分内容;想得到更多的信息;想澄清一些问题;等等。已经理解讲话者所讲的问题,希望他继续讲述其他问题的时候,人们也可以告知对方。这样做,一方面会使讲话者更认真、更清楚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有效倾听。

(3)客观评论。在对方讲话之前,尽量不要对其所要讲述的事情下定论。先入为主,会使人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达不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部获得的东西内化,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都不相同,但在生活中具有热情开朗、活泼大方、积极向上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众的口才。

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1.在演说活动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怯场是在演说活动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怯场是指人们在众人面前说话时出现的恐惧慌乱的心理。其具体表现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口干舌燥、喉头发紧、声音颤抖、肌肉痉挛、晕眩恶心等。

怯场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个人在初次与陌生人讲话或在公众场合讲话时都会出现轻微的怯场。即使是著名的演说家,在演说初期,也往往有一些怯场的惨痛经历。

精选案例

(一)不敢进门的萧伯纳

萧伯纳的戏剧常常运用流行的俏皮的对话、精辟的讽刺、出人意料的结局来达到批评和揭露的目的。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萧伯纳年轻的时候胆子很小,去客人家敲门前,常常要在门口给自己打气至少20分钟。

(二)口齿不清的丘吉尔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而且是一位重量级的演说家。但丘吉尔也不是一个生来就会演说的人,他在回顾自己初学公开讲话的感受时说:心窝里好像塞了一块9英寸(1英寸≈25.4毫米)的冰砖,使他本来就有点儿发音不清的嘴不能说出半个字。

怯场的表现、程度因人而异。轻微的怯场并不会影响演讲者完成一次成功的演讲。但对于初练口才的人而言,重要的是不能因胆怯而导致社交恐惧,进而产生自卑,变得自我封闭,最终形成难以扭转的心理定式。

2.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心理障碍的产生与人们过去的心理感受、亲身体验、性格有关。

要想克服心理障碍,人们应先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认知视野,找出恐惧源。具体来说,人们要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认识人自身的需要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目标,提高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此外,人们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用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炼自己。这样,即使真正陷入令自己紧张的情境,人们也不会惊慌失措。

(三)懂得恰当的说话原则

说话总是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说话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在环境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口才的施展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看对象说话

说话要因人而异。因为性格、习惯、生活工作背景、喜好等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所产生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看对象说话时,一要考虑性别因素,男性一般比较直率,女性一般比较含蓄;二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易于接受形象化的语言,青少年乐于接受时代感强的内容,中年人讲究务实,老年人则更看重含蓄稳重的话语;三要考虑文化因素,与普通文化程度的人交流时应该多使用通俗、简练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交流时则应该讲究文采、措辞;四要考虑心理和情绪因素,外向的人对活泼、直率的话语感兴趣,内向的人则更愿意接受沉静、内敛的沟通方式。

2.看身份说话

人的社会角色不同,对话语表达的适应性也不同。看身份说话时,说话者不但要考虑听者的身份、地位,也要弄清自己的身份、地位,以便在交际中使用自然得体的称谓和口吻。

3.看场合说话

不同的场合对说话也有不同的要求。隆重的场合一般要求表达严肃,非隆重场合可以谈吐轻松;正式场合一般要求字斟句酌,非正式场合可以用语通俗;悲伤场合应当有所避讳,喜庆场合可以多些诙谐;适宜多说话的场合可以细致深入地说话,不宜多说话的场合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话。场合对于说话者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具体的,说话者要依靠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察觉不同场合的微妙气氛。

(四)优化语言表达的思维方法

1.科学的思维方法

(1)逆向思维方法。通常,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逆向思维方法又叫反向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

精选案例

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生意。这位母亲每天都愁眉苦脸:下雨时,怕大儿子染的布没法晒干;天晴时,怕小儿子做的伞卖不出。一位邻居开导她,叫她反过来想:雨天,小儿子的伞会卖得很好;晴天,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

(2)追本溯源思维方法。追本溯源思维方法即人们遇到问题后,一步一步地探求事物的本源,从而找出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引出一番见解精辟的发言。

(3)框架式思维方法。写好文章要有好的框架。运用框架式思维方法,即根据一定的内容框架进行布局和思考,可以使说话者快速构思成篇。

2.科学思维的训练方法

(1)训练思维的转换性。训练思维的转换性,即训练将思维转换成言语的能力。人的具体思维内容,在没有被转换成言语之前,是交织在一起的、模糊的,没有次序,毫无条理。要把思维转换成言语,人们首先应在大脑中寻找恰当的词语来组织语言,然后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不断对其进行调整、排序。

训练方法:用几句说明性的言语描述自己最熟悉的人,并说给身边人听。

(2)训练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条理性是指思维有条有理、层次分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框架完整。

训练方法:听一段内容较为混乱的录音材料,然后按照合理的思路将材料重新整理并复述。

(3)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对思维广阔性的训练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这不仅包括以往知识经验的积累运用,还包括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

训练方法:选择一则简短而完整的材料,在不更改材料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运用尽可能多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对材料进行扩写。

(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将知识运用自如或变通流畅的程度。尤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灵活性能使人摒弃固定思维方式,使用新的思维方式。思维的灵活性在口语表达中常体现为机巧的应变能力和诙谐幽默的表达,这不仅需要训练,还需要日常经验的积累。

(五)善于应变与诙谐幽默

在口语表达中,说话者要时常面对一些猝不及防的场面。能否应对突发状况,也就是是否善于应变,往往能决定口语表达的成败。说话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善于迅速做出反应,快速而严密地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语言,做出适当的调整或改变,以摆脱窘境,转被动为主动。

诙谐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它针对人性中的弱点或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以嬉笑怒骂的态度,夸张、双关等灵活的方式,俏皮含蓄的语言进行讥讽和解嘲,使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道理。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在口语表达中闪现出绚烂的火花。

(六)重视身体语言的训练

1.身体语言的作用

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使用的口语之外的所有表达方式,包括姿态、手势、表情、眼神等。

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奇妙的非口语类沟通载体,它“无声胜有声”,使人心领神会。相爱的人如果总是用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感觉陌生;常在一起的朋友如果只是用口语交流,也会觉得生疏。身体语言不仅是对口语表达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可增加谈话的感染力和效果,还是沟通双方心灵的桥梁。

2.运用身体语言的基本要求

如何运用身体语言虽没有一定之规,但应当在尊重个人气质、形象和性格的前提下遵循图1-2所示的四个原则。

图1-2 运用身体语言的四个原则

(七)塑造悦耳的声音

说话是一门关于声音的艺术,悦耳的声音有无穷的魅力。

1.科学的运气发声方法

运气发声是学习朗诵的基础练习。在实践中,运气发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气息的基本功训练:使气息深(吸得深)、匀(呼得匀)、通(通畅)、活(灵活),稳定、持久、自如。

(2)进行口腔控制的基本功训练:打(打开牙关)、提(提起颧肌)、挺(挺起软腭)、放(放松下巴)和吐字归音(讲究字头叼住弹出,字腹拉开立起,字尾归音弱收)。

(3)进行声音的基本功训练:使声音纯正朴实、明朗大方、圆润集中、刚柔并济、纵收自如、色彩丰富、感染力强、优美动听。

(4)进行用气发声状态积极、松弛、集中的基本功训练:使用气发声状态达到“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挤不僵、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的要求。

2.科学的气息控制训练

进行气息控制训练的目的是体会和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动作要领,形成新的、符合朗诵发声要求的呼吸方式。

(1)吸气训练。在做吸气训练时,训练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放松肩、胸,做到“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①以衣襟中间的纽扣为标记,把空气缓缓吸到最下面一颗纽扣的位置。

②坐在椅子的前沿,上身略向前倾,“沿着后背”将空气缓缓吸入。这种方法不仅排除了单纯的胸部用力吸气的可能,还容易产生两肋打开的感觉。

③假装远处飘来一股花香,闻一闻是什么花的气味。这种方法可以将空气吸得深入、自然,也能让训练者体会到什么是降膈和开肋。

④调整意念,即觉得空气是从全身的毛孔吸入体内的。这会使训练者的两肋展开得较充分。

⑤半打哈欠,即以半打哈欠状态打开牙关、提起上腭(软腭有撑起感),再缓缓闭拢。

(2)呼气训练。训练者做呼气练习时应自然放松,不能为了延长时间而憋气、紧喉。具体的训练步骤如下。

①以叹气方法呼出空气,且不发出任何声音,体会喉部如何放松。

②缓缓、持续地发出“ɑi”的声音。

③均匀、缓慢地吹去桌面上的尘土或吹歪蜡烛火苗,使其既不直也不灭。

④发出纯净、音高自然一致的“ɑ”的延长音。

⑤数数,即每秒数出两个个位数。

⑥数葫芦,即清晰地发出“一口气数不了二十个葫芦,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四个葫芦……”。

知识拓展

演讲与口才的训练要点

1.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一点的重要性超出人们的想象。假如一个人没有为其梦想奋斗的热情,那么他必然不会有什么进步;假如一个人能持之以恒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且脚踏实地,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阻碍他。

2.清楚自己要说什么

面对听众时,一个人如果没有想清楚并组织好自己所要说的话,就会感到不舒服,会懊悔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感到羞愧。

3.带着信心出发

我们要敢想、敢做,充分发挥意志的作用,因为勇气可以战胜恐惧。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赞赏勇敢。所以,不管你的内心世界曾遭受怎样的重创,你都应该勇敢地大步向前,坚强、自信地站在别人面前,勇敢地进行演讲。

4.将练习进行到底

这一点是训练者千万要记住的:在演讲与口才训练中,培养自信的首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口讲。其实,培养自信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是其他方法奏效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谈。

学以致用

(1)口语训练有哪些方法?

(2)什么是口才?施展口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3)提高口才的基本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