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之前,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过或者经历过,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追求简单的教育方式,希望花最小的力气,来实现最佳的教育目标,常常容易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比如,孩子吃饭很慢,很多家长觉得与其耐心地教孩子学习用餐具,引导孩子一点点尝试着自己往嘴里送,还不如自己直接喂孩子吃。又比如,孩子回家不愿意洗手,家长们觉得与其花心思和孩子解释什么是病菌、洗手有什么好处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如干脆拉着孩子强制他们去洗手,这样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短期来看,简单化的教育方式确实很省心,很节约时间,也能让孩子快速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而从长远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三四岁之后,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就想要尝试自己吃饭和洗手了。可如果缺少前面的基础锻炼,他们刚开始会行动很慢,效果也不好,可能用半小时才能吃完一碗饭,洗手能把全身都弄湿。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的做法还是简单化处理,继续给孩子喂饭,拉着孩子洗手,快速解决问题的话,就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则让孩子不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重则让孩子对父母养成习惯性依赖。

父母大包大揽,孩子就很难学会真正的独立。更有甚者,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缝。

就拿父母躲不过的辅导作业这件事来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当孩子回到家,就跟孩子说,你抓紧时间去把作业做完,给你一小时,如果完成了,就可以玩游戏;如果没有完成,晚饭取消,不能玩游戏,甚至周末安排的出游计划也取消。

很多孩子听到这里,会很害怕原有的计划被取消,就乖乖去做作业了。而有的孩子觉得,取消就取消,没什么大不了,这时家长往往就没辙了。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很多家长原来那套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了。

所以,我特别建议,在孩子10岁前,家长们一定要把行为模式反过来,简单的事情可以适当复杂化对待。

以制定规则来说明,简单的方式是告诉孩子必须做到某件事,否则就要受到处罚;而复杂的做法是,和孩子沟通规则背后的原因,或者和孩子协商更好的规则,乃至允许孩子为自己的失误辩解,由此来培养孩子的思辨力。

在我家,我给孩子制定的“写作业规则”是,必须在晚上9点前把作业完成,如果没有完成的话,是要打屁股的,打三下(1)。孩子一直遵守这个规则,但偶尔有一次,到了晚上9点30分才完成。

本来,我可以用很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打孩子屁股三下,不用一分钟就能完成,然后让她接着写作业。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把事情复杂化。我先和孩子讨论这个延时的责任是谁的,孩子说责任是自己的,明明9点之前确实是可以完成的。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依然可以选择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指责孩子:“你看你没有按约定时间完成作业,这就是你的问题,我要揍你。”但我如果这样做了,并不能让孩子明白,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我又花了半小时,来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经过分析,她明白了该怎么安排作业先后顺序,最后得出结论,她的作业9点之前确实可以完成。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又用了半小时的时间跟她讨论了一件事情,就是她犯了错误,所以要接受惩罚。这其实不算是讨论,更多的是我在告诉她“你对接受惩罚这件事情是知情的”,再次和她强调规则。直到最后,孩子跟我说,她明白了,今天确实要接受惩罚,但她又问我:“下次不是故意犯错的话,能不能不接受惩罚?”我就跟她举例说明:“如果我开车闯红灯了,被警察拦下来,我跟警察说我忘了,那警察就会因此不罚我吗?”显然不会。就这样反复沟通,直到让孩子彻底明白,没有遵守规则就是要接受惩罚。

当孩子接受了这个结果后,又跟我说:“爸爸,我害怕。”我说:“好的,我给你时间慢慢去消化,同时看你能不能在消化的时候记住现在这种害怕的感觉。因为只有你记住这种感觉,之后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如果你之后忘了害怕的感受,那可能还会挨揍。”

孩子花了半小时调适心理,说:“爸爸,我记住了,我准备好接受惩罚了。”我就给了她一个拥抱,然后轻轻打了她屁股三下。

大家发现没有,这个过程其实很长,原来只用10分钟可以解决的事情,我花了差不多2小时。但我同时做到了以下三件事:

一是关注孩子的情绪。

二是让孩子明确了规则内容。

三是引导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学会避免再次犯错。

如果我用简单的方法,比如说“算了,明天你多注意”,或是直接惩罚孩子,提醒孩子记住,都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并不清楚被惩罚背后的原因,也无法真正展开思考和受到启发。

所谓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叫作思考。从小教会孩子思考,培养思辨能力,是家长们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要着重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