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著
- 11631字
- 2024-04-09 16:26:20
专题1 宏观经济
消费形势分析与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跌破7%的关口,让市场预期转向悲观。实际上,单从投资和工业增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确实较大;但是如果从消费形势和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形势远未那么悲观。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完成增速换挡而步入新常态,消费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显示触底反弹的迹象。从近期来看,2015年,我国消费形势表现稳定,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循环正在形成。随着政府扩大消费政策的逐步出台,消费市场呈现一些亮点,这些新增的消费点将会助推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形成以企业和消费者为主导的经济成长循环,并为中国经济软着陆创造有利条件。
一 消费形势分析
2015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表现平稳,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相比于投资需求来说,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突出,相当接近于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凸显,最终消费率已连续五年超过资本形成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诚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投资增速下滑使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确实国内消费潜力得到持续释放,消费模式也由排浪式消费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消费支出表现出比以往更加稳定的态势。
(一)国内消费市场表现总体平稳且呈现向好迹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见图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累计同比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约14.3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7.8%(见图2)。尽管2015年国内消费增速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并不大。值得指出的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中尚不包括服务性消费,而部分服务业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逐年攀升,这也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可能远比统计数据表现得活跃。随着政府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逐步见效,国内消费市场渐趋活跃,11月和12月同比名义增长分别为11.2%和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分别为11.0%和10.7%),环比增长分别为0.85个和0.82个百分点,月度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见图3),短期意味着消费增长已经出现向好的迹象。
图1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及其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 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及其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3 2015年2~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生活性消费领先于生产性消费
受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影响,工业生产需求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传统工业继续去库存和消化过剩产能,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产量增速都出现了下滑。粗钢产量下降了2.3%,水泥产量下降了4.9%,平板玻璃下降8.6%。相对而言,食品、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粮油、食品和日用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5.1%和12.3%,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3.5个和0.7个百分点,其中,12月粮油、食品消费同比增长18.1%,较上年同期大幅加快4.8个百分点。随着2015年“互联网+”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与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已渗透到打车、餐饮、地图、电影、团购、旅游、百货、移动支付、家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将会进一步激发居民生活消费的潜力。
图4 粮油、食品和日用品零售额累计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三)住房及相关商品消费逐步回暖
受2015年初房地产投资下滑的严重影响,中央政府逐步放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见表1)。2014年9月30日,政府放松已还清首套房贷款家庭购买二套房政策;2015年3月30日,出台房地产新政(简称“330新政”),对公积金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调整至20%;8月31日,将二套房公积金首付比例由30%下调至20%(简称“831新政”),9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按照“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原则,允许各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主确定辖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这些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将进一步扩大首置刚需和部分改善型消费群体的购买力,最大限度上促进住房消费,增强楼市回暖的持续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8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2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7281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住宅销售额72753亿元,同比增长16.6%。由于主要大中城市住房市场开始回暖,房屋销售量呈现逐月攀升,并带动住房相关商品消费较快增长,主要提振了对家居、家电和装修材料的需求。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7%、16.1%和11.4%,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4.8个、2.2个和2.5个百分点;其中12月限额以上单位建材销售额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
表1 2015年房地产政策调整后购房信贷政策情况
图5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值及其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6 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值及其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四)汽车类消费呈现分化走势
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呈现明显分化走势。国家统计局消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汽车类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5.3%,其中12月单月同比增长8.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0个百分点(见图7)。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汽车销量2459.26万辆,同比增长了4.68%(见图8),其中12月销售汽车278.55万辆,较上年同期销量同比增长15.39%(见图9)。2015年,SUV销售622.03万辆,同比增长52.39%,而新能源汽车、小排量汽车尤受青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33.11万辆,累计同比增长约3.4倍。2015年6~8月,全国汽车销售量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速下滑,9月29日,国务院提出一系列汽车行业创新政策,公布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即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同时不再对新能源汽车实施限行限购政策,并加大淘汰黄标车力度,确保完成到2017年全国基本淘汰黄标车任务。在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刺激以及年末冲关形势下,我国汽车市场呈现止跌反弹迹象(见图9),10~12月汽车销售量分别同比增长11.79%、19.99%和15.39%,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量分别同比增长15.49%、26.28%和22.53%,增长势头明显。在这些导向性政策刺激下,全国汽车市场进一步巩固,并加速了汽车消费的分化态势,吸引部分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进入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市场。这将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7 全国汽车类销售额累计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8 全国汽车累计销售量及其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9 全国汽车当月销售量及其同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五)大众服务性消费呈现持续增长
前两年时间,高端服务性消费受到“八项规定”限制影响,高端餐饮、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消费一度大幅下降。经过两年多的调整转型,再加上国内服务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5年以来大众休闲、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在餐饮服务领域,大众餐饮消费更加理性、实惠,适合大众消费的特色美食、婚庆宴请、亲朋聚餐、旅游团宴等持续火旺,美食团购、网上订餐、半成品订制等新型餐饮消费模式大为流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社会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1.2%,较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1~10月限额以下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51%,高出限上增速6.51个百分点。在文娱教育领域,电影、戏剧、游戏、音乐、动漫、健身、运动、再培训等具有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小众化、娱乐化的消费服务项目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追捧。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比2014年全年票房高出144.3亿元。2015年1~11月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体育娱乐用品销售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0个百分点,1~11月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39%,较上年同期加快12.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预算上,节假日期间旅游和购物成为花销最大的项目。在旅游服务领域,大众旅游方式已从传统的观光型逐步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自由行、自驾游、组团游成为主流,郊野休闲、乡村采摘、周末亲子游等深受群众喜爱。在养老服务领域,除居家养老外,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商业养老等模式不断涌现,与养老相关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围绕老年人的体检、康复、诊疗、健身等健康服务消费迅速增长。
(六)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保持较快增长
近年来,互联网革命引发传统零售业态变革,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电子支付带来的便捷,使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连续保持快速增长,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家庭居民主要消费方式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显示[1],2014年网购用户线上消费的78%是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接近一半的线上消费为购买非耐用消费品,八成以上的网购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38773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增长42.4%。另据商务部重点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1月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网络零售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2015年全年购物中心销售额增速比超市、百货店和专业店分别高出5.0个、8.4个和11.5个百分点。
(七)绿色智能安全商品消费日趋兴旺
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环保和智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当一个家庭税后月收入超过12000元后,日常消费就会向享用和健康类以及优质生活方式相关的品类升级。近年来,我国居民对节能智能商品的消费需求保持强劲,绿色住宅、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居民未来住、行升级的主要方向。为适应消费者商品需求的转变,商家通过深度嫁接“互联网+”,充分融入现代商业理念和科技元素,发挥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全品类大力度促销,实施定制化、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力。随着新品不断上市、4G技术日益普及,与健康环保相关的电子信息产品持续旺销;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环保家具、节能冰箱、节能彩电等绿色概念的产品逐步被认可并受到青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限额以上企业通信器材销售同比增长29.30%。2015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一级能耗冰箱、空调销售量分别比冰箱、空调类增速高13.3个和12.9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超高清4K电视销售量同比增长14.8%,比电视类销量增速高9.3个百分点。除了工业制成品外,绿色食品正在成为大众饮食中的首选,有机果蔬与粮食、原生态农副产品等的销售将不断增长。
(八)信息消费逐渐加速普及
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大,销量占到全球销售总量的近1/3。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2015年4G手机销量同比增长75.9%,智能手机的销售额激增,这意味着消费者已经转向高端手机。IDC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仅为192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已上升至263美元。消费者智能终端消费的持续升级,促使国内以手机为渠道的信息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信息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消费热点。工信部数据显示[2],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预计[3],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0%以上。以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为例,在4G移动电话用户高速增长、4G套餐资费不断下调等因素的带动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1~11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36.65亿G,同比增长101.2%,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360M,同比增长88.0%,其中手机上网流量接近32亿G,连续10月实现翻倍增长,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近90%。而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消费也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 消费走势研判
我国消费形势总体表现平稳,但较2014年增速已有所回落。考虑到近期消费走势出现好转迹象,2015年10~12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11.0%的水平,全年保持在10.7%的水平。无论是从短期消费态势还是从中长期影响因素来看,2016年我国消费走势都会维持平稳向好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保持在10.5%左右。我国政府实施的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将会在2016年延续并继续发挥效果,除此之外还在于我国居民正在经历由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的转变,消费需求开始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服务消费需求增加,而消费更多的是由市场驱动,而不是由政府驱动。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经济逐步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中国消费市场仍拥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居民的任何消费都要有相应的可支配收入来支撑。中国消费市场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收入实现稳定增长。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评估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提高农业补贴等政策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在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3: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连续两年降至3倍以下,是自2002年以来最低值。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同期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个百分点。一般来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增加消费总量、提升消费结构及防止消费市场断层。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申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或许意味着未来7年时间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会成为常态,较好的收入预期及趋于改善的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推动消费增长。“十三五”时期更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将为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渐扩大
以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循环要依赖于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在3亿人以上,再加上代际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将会拥有一个日渐成熟和充满活力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国家统计局预测,如果未来十年消费仍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按照当前价格水平测算,到2025年国内消费支出规模将在10万亿美元以上。[4]消费的潜力依赖于中产阶层的爆发性增长。据联合国统计,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从1970年的16座增加至2015年的106座;而同期美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仅45座,欧洲也只有55座。2010年,主流消费者在城市家庭中尚不足1/10,而今这一比例逐年提升。麦肯锡一项研究指出,到2020年中产消费群体将占到一半以上。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研究预计[5],2015~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家庭总数将从8100万户增至1.42亿户,这些家庭的消费支出增长在全国消费增长总额中占90%,城市家庭私人消费将从当前的3.2万亿美元提升到2020年的5.6万亿美元。
(三)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连续出台
保持居民消费的稳定性,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系列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来支持居民享受高品质的生活。2015年以来,国家已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积极推进六大消费工程,拉动养老、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大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变革。同时,各级政府还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住房类和汽车类大宗消费稳定增长,降低部分服装、鞋靴等14类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大力支持普惠贸易发展;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并决定将原先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重点发展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
(四)适龄劳动人口数量连续下降
2012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适龄(16~59周岁)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均出现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了371万,远超过2013年减少的127万和2012年减少的26万,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伴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消费原动力减弱,经济增速放缓。从生育率来看,在持续30多年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1980~2013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据历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结果,1995年总和生育率为1.46,2000年为1.22,2005年为1.33,2010年为1.18,2012年为1.26,而国际公认的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为2.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生育率只有1.04。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7月发布的《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2014——人口变动与公共服务》指出[6],我国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生育水平进入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即便2014年1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以来,全国共有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但2014年的出生人口仅比2013年增长了47万,各地实际申请数量远少于预期。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预计再生育申请会短暂攀升但实际生育的可能会低于预期。生育率偏低不仅会影响生产力供给的提高,而且会制约消费潜力的释放。
(五)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服务业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既可以通过增加服务种类,增加有效供给,发掘和满足消费需求,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这又潜在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潜力。由于受多年的短缺经济影响,老一代居民很少把收入花在服务消费上,而新一代消费者渴望获得现代服务消费,但与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新一轮消费升级相契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主要受制于体制、人才、技术,如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文化等领域受到体制、机制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和服务消费观念陈旧,不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造成居民偏爱储蓄,以备后期支出,降低了他们借贷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信心。而政府偏爱经济资源投入,往往把社会包袱甩给个体消费者,这就造成社会上对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进而也压制了居民个体日常消费意愿。
(六)社会消费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信用环境欠佳,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让消费者很难放心消费和借贷消费。尽管政府和厂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征信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缺乏衔接联通,没有发挥信用体系在促进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因为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在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零首付”的分期付款方式,从而减小了消费规模。即便现在很多银行鼓励使用信用卡消费,但由于缺少全国统一的消费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上的硬约束,让很多居民使用贷记信用卡消费,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压制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 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建议
当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合理扩大居民消费支出、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必要的。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居民潜在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向消费和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带来了较多的好处。扩大消费可以促使中国经济较长时间内维持中高速增长;而促进消费升级将会是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现阶段,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要并行不悖地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消费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和惠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一)增强家庭普遍允许二孩政策的促消费效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人口政策调整对扩大消费的积极意义,因为在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之前,都是“只消费不生产”的,能提高社会最终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在中国生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已经很高了,据保守估算,普通家庭生一个孩子的成本至少为1万元,而平均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0~18岁)的总成本至少为50万元,同样保守估计每年新增300万人口,那么每年新增人口将拉动千亿元的消费,尤其是带动婴幼儿“吃、穿、住、用、行、娱、医”等市场的大幅扩容,包括童装、配方奶粉、玩具文具、母婴用品、儿童娱乐、医药及保健品等,同时形成对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需求。由此预计,“全面二孩”会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加快推动家庭日用品“以旧换新”政策
继续出台家庭日用品“以旧换新”政策,扎实推进消费领域相关的升级工程。早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2009年5月),国务院就出台了“以旧换新”的政策,对汽车和家电通过财政补贴实施“以旧换新”,这明显刺激了家电、汽车、手机等产品的消费。当前,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不仅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而且要配合品质升级需要,加速推动国家标准全线升级,尽早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建议在新的国标实施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家电、汽车、手机等“以旧换新”的政策,同时积极出台新的“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家庭的热水器、冰箱、空调、电视机、电脑、电饭锅、灯具等日用电器智能化改造,以及推动居民对卫浴、厨具、家具、门窗、暖气片等耐用消费品实施自愿性绿色安全改造,推进家具、家电、建材、家装等商品的节能消费,重点鼓励和推进智能消费、绿色消费、安全消费、优质消费等,推动居民消费迈向中高端。
(三)支持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快速发展
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消费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形势,支持直销、团购、租赁、定制等新型消费模式创新,同时延续过去出台的发展商贸流通的若干政策,如加快落实《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推进线上线下互动,促进实体店转型升级;加快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中小城市、进社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利用“互联网+”相关服务方式,通过实施奖励、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消费便利化措施,扶持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及相关企业发展,将进一步活跃市场,促进流通;通过重点支持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城乡电子商务培训,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商品的可获得性,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稳定住房和汽车类大宗消费
居住和出行仍是居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宗消费。政府要稳定发展这两个市场,这对稳增长、促就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进一步满足居民正常的住房和汽车消费需求,给予两个市场持续向好的政策支持,从而带动相关企业增加投资、加快开发节奏。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要加快调整限制性的住房消费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因地施策”“分类调控”等政策精神,鼓励和支持各个城市调整住房政策。比如,抓紧制定和出台住房货币化分配实施细则,全面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办法;积极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办法,出台并实施货币拆迁政策,降低危旧房改造成本;批准和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担保公司,促进住房公积金的合理使用;支持房改房上市,降低已购公房入市“门槛”等。在部分城市机动车辆限行限购的情况下,要加快调整汽车消费升级政策,按照机动车强制报废和尾气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辆;完善汽车结构性扶持政策,继续落实节能汽车车船购置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继续实施汽车反垄断调查,杜绝汽车厂商对销售、上牌和保修服务等方面的漫天要价行为。
(五)继续减税尤其是降低消费税率
大幅度减税,尤其是下调间接税,将有助于扩大消费。以消费税为例,扩大消费需要调整消费税征收目的、范围、方式和税率,即由以筹集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转向引导特定消费行为,由从以往主要集中于生产或进口环节转向批发或零售环节,同时加大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应税产品和服务的调节力度,而对需要继续稳定税负的品目,要适度降低税率。现行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14类商品。其中,成品油、汽车轮胎、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属于资源环境消耗品,应由征收消费税改征环境税,而酒、化妆品、摩托车、小汽车甚至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高档消费品部分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应逐步将不适合征收消费税的产品从应税品目中剔除,同时将电池、涂料等部分严重污染、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产品及奢侈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本轮消费税税目基本是从2006年开始施行的,2009年才开始调整小汽车税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2014年11月,财政部连续三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之后对酒精、小摩托车消费税进行调整,2015年初开始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当年5月起调整卷烟消费税。
(六)完善消费信贷市场
消费信贷市场与扩大消费需求高度相关。自2010年开展消费金融试点后,消费金融获得一定发展,但速度并不是很快。建议进一步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扩大消费金融试点范围,同时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健康有序成长,稳步有序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等业务。同时发挥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核心作用,支持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包括允许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贷款买卖业务,开展基于消费贷款的证券化业务,允许合格的消费金融公司向商业银行融资等。
(七)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2015年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仍是2007年颁布、2008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至今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制约着带薪休假难以有效执行。尽管2015年8月11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实施进一步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鼓励错峰休假三大措施,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缺乏具体细则、法规条款,制度上的空白与漏洞成为落实政策、法规的阻碍。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带薪休假相关规定,加快假日安排法定化、常规化,尤其是对个人公共假期实行弹性安排,要给予制度上的保障,使带薪休假制度体现自主、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性化需求;同时要加强抽查、检查,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对违反规定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问责、予以处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灵活休假,为居民自主选择消费创造时间。
(八)增加现代服务产品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围绕消费升级增加生活性服务供应。建议加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1月19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打破制约现代服务发展的行政壁垒,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健康、医疗、家政、文化、媒体、教育等行业,推动“名品进名店”工程和“优质产品和民族品牌营销”工程,提升市场规模和服务质量,为旅游、养老、教育、娱乐等消费增加创造出空间。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网站,2015年10月20日。
[2]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10月19日。
[3]王保安:《中国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的动力之源》,《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2014——人口变动与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司网站,2015年7月31日。
[5]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A Two-speed Consumer Market Emerges in China”,http://www.bcg.com,June 29,2015.
[6]工信部:《2014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达到2.8万亿元》,中国质量新闻网,2015年1月29日。
[7]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商务部网站,2015年4月16日。
(撰稿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员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刘向东)
[1] 国家统计局:《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中国信息报》2015年9月29日。
[2] 工信部:《2014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达到2.8万亿元》,中国质量新闻网,2015年1月29日。
[3]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商务部网站,2015年4月16日。
[4] 王保安:《中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的动力之源》,《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5]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A Two-speed Consumer Market Emerges in China”,http://www.bcg.com,June 29,2015.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2014——人口变动与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司网站,201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