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形势分析及化解通货紧缩压力的建议

自2011年年中以来,我国物价走势呈现一路走低的态势,结构性通缩加重、全面通缩预期和迹象增强。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需求疲弱等背景下,预计2016年的物价形势将面临全面通货紧缩的风险。因此,需重点防范经济下行与物价下行齐头并进、相互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和相关政策,及时防范和化解全面通货紧缩的风险,这是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新的挑战和重要任务。

一 当前我国结构性通缩形势严峻

2015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强势美元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影响,我国结构性通缩形势严峻,物价走势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再下一个台阶,已呈现轻微通缩迹象

2015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1.4%;2015年12月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同比增速连续17个月在“1时代”运行(8月CPI同比上涨2.0%)。

图1 居民消费者价格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降并创纪录,生产领域深陷通货紧缩泥潭

2015年,我国工业需求持续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PPI和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连续下降,反映市场需求疲弱依旧,工业经济领域生产和销售都面临一定困难,企业效益继续下滑。2015年12月,PPI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6%,虽有所止跌企稳但仍处于极低水平;PPIRM同比下降6.8%,环比下降0.7%。2015年,PPI同比下降5.2%,PPIRM同比下降6.1%。PPI从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连续46个月同比下降,超过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下跌周期,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纪录,PPIRM从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可以说,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是PPI持续下跌的主导因素。特别是2014年底以来,随着原油价格暴跌,全球通缩风险不断加剧和蔓延,已经给我国带来较为明显的输入型通货紧缩风险。

图2 PPI和PPIRM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三)CPI与PPI出现长时间正负“背离”现象,物价整体走势呈现结构性通缩而非全面通缩的特点

从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PPI低于CPI的现象已持续51个月时间,这次PPI与CPI的长时间背离是200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还在进一步扩大,已经达到了1994年以来最大差距,这种“背离”放大构成了未来巨大的通缩压力,释放出市场出现通缩迹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尽管工业品价格已经连续近4年为负,但消费品价格依然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勉强为正,PPI对CPI的传导机制并不顺畅,PPI并没有完全沿着工业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的产业链传导到CPI上来,消费品价格也很难通过需求传导反作用于生产领域。

图3 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生产者物价指数及两者差值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四)房价同比、环比降幅继续收窄,上涨城市数量稳步增加

2014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限贷限购政策相继调整,加之11月21日以来,央行4次降准、5次降息,并于2015年先后出台了“330房贷新政”、“二套房首付降至4成”、“营业税免征期限5年改2年”、公积金新政、不动产登记条例、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首次购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等一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新政,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逐渐回暖,房地产成交量持续走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2015年12月,新建商品住宅房价,同比正增长的城市有2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39个,同比下降的城市有27个;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增长的城市有35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37个,同比下降的城市有34个,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4个。分城市看,房价分化依然非常明显。一线城市需求较旺,成交量增幅较大,北上广深房价继续领跑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及二手住宅价格涨幅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总体平稳,涨幅仍然较小。三线城市房价仍然下降,降幅继续收窄。与2014年相比,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降幅有所收窄,个别城市同比出现上涨。

图4 新建及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步入中长期低迷的“冰河期”

受需求低迷、美元不断走强的影响,2015年初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持续下跌走势,下半年下跌趋势更加明显。除美元升值因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对商品需求的下降也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美国能源库存较高以及伊朗核协议达成都对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及能源价格整体形成打压因素。分品种看,以原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依旧一片萧条。无论是基本金属、黄金、谷物、棉花、煤炭还是棉花,都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原油、铁矿石、铜、铝这几种全球最大宗的产品,更是在半年时间内上演了“断崖式”下跌,大宗商品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大宗商品市场陷入了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

图5 CRB商品指数、原油价格、普氏铁矿石指数、煤炭指数、铜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六)猪肉价格出现快速反弹后见顶回落

在CPI篮子的权重方面,食品单项占比最大(约三成),并呈现强周期性,故食品价格的变化与CPI整体变化高度相关;在食品类子项权重方面,肉禽及其制品(38%)和粮食(15%)占据了食品篮子中超过一半(53%)的份额,其中猪肉单项占CPI比重约为10%。2015年3月中旬起,生猪价格迎来了一波强劲反弹,至本轮反弹最高点8月中旬累计上涨61%。作为生猪价格的滞后指标,猪肉价格同期最高上涨38%。8月下旬后,生猪和猪肉价格开始见顶回落。这一轮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供给急剧收缩遭遇需求企稳。生猪市场是典型的蛛网模型,需求与供给存在错配。当猪价处于猪周期的下行阶段时,前期扩张的产能被迫淘汰。从供给面来看,行业惨淡、长期亏损导致养殖户退出,生猪存栏量下降自2014年10月起持续减少,创2009年来的新低,导致供给出现收缩,存在较为明显的过度去产能化。从需求端来看,自2015年5月以来,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五个月出现反弹,总消费的上升也带动占总消费60%~70%的家庭消费基本保持平稳,剩余30%~40%为餐饮消费。经济下行与反腐对中高端餐饮和“三公”消费的影响和抑制空间逐渐在收窄,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猪肉需求日渐企稳,也对猪肉价格的回升起到促进作用。从历史经验以及近半年来CPI的上升原因来看,多半是受到食品上涨的冲击,这彰显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在整体上安全的同时,结构性缺陷明显,使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猪周期”屡屡发威,绑架了居民消费品价格,使物价的波动也呈现结构性特征。但从经济运行状态来看,由于结构性缺陷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推高CPI的现象存在数据失真风险,当前经济通缩威胁远胜于通胀引发的忧虑。

图6 猪肉价格与CPI同比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7 22个省市生猪与猪肉平均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8 生猪存栏量及其同比、环比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 2016年结构性通缩压力有向全面通货紧缩演化的风险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2016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艰难的探底过程中,有效需求总体上仍将显露疲态,价格运行也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综合宏观、微观及影响价格运行的各种因素来看,2016年物价增速下行的压力将大于2015年。预计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将继续小幅走低,大概率落在0.5%~1.5%这一较低区间内;工业品价格下滑的态势仍将延续,PPI同比降幅仍将处于负值区间,转正遥遥无期,工业品价格涨幅将落在-5%~-7%这一区间内,全面通货紧缩的风险不断加大。

(一)总需求疲弱将带动消费品价格延续低位运行态势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2015年,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0%、7.0%、6.9%和6.8%,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需求较弱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且主要靠大型企业及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及可持续性。总需求增长持续放缓成为带动价格水平总体不断走低的基本经济因素。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呈趋势性下滑,有可能继续维持低位增长。二是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较缓慢,且前景存在分化,外需难以明显回升,出口增速回升动力不足。总之,总需求较弱局面将难有根本性改观,不足以支撑价格涨幅明显上行。物价一般是总需求的滞后指标,因此,总需求的持续下行将进一步加大通货紧缩压力。从趋势上看,随着总需求欲振乏力和产能过剩压力不减,预计2016年CPI走势仍然将延续2013年以来的走势,即“台阶式”振荡下行,消费品价格仍将继续走低,并不排除个别月份有为负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全面通缩有可能在2016年到来。

(二)产能过剩问题将继续压制工业品价格回升

尽管存在需求的原因,但当前矛盾的焦点应当在供给方面,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是导致CPI持续低速、PPI持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需求角度来看,工业领域过去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内刺激政策来拉动需求。随着政策刺激作用逐渐消退,尤其是不再搞新的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及调结构、促转型的不断深化,需求逐步回落至相对合理水平。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工业领域需求不足的现象。从供给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出现物价下行压力主要是在总需求增长放缓情况下工业领域生产能力保持较高水平所致,而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张与之前金融危机后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政策强烈刺激下总需求迅速膨胀密切相关。当这部分需求下降,供给过剩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较突出。以钢铁行业为例,截至2014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约为75%,与公认的80%左右的合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钢材库存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下跌,钢铁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从2011年2月18日136.31的高点跌至2015年12月31日的56.37,跌幅达58.65%。目前钢材、煤炭等主要工业品库存仍在高位,显示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品去库存的压力不减,主要工业品价格可能继续下降。展望2016年,生产资料价格(采掘业、原材料等)持续低迷、供给相对过剩仍将是PPI负增长的主要压力。更为严重的是,产能过剩具有严重的资产负债表风险传染机制,将会强化顺周期效应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冲击,从而使得物价进入一个下降螺旋,甚至使货币金融体系进入一个流动性陷阱,进而加剧通货紧缩局面。当经济减速、公司债务高企时,通缩循环将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堆积。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颓势难改,将继续输入全球通缩风险

对于未来3~5年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我们认为将步入中长期低迷的“冰河期”,并对2016年给出以下判断:一是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低位振荡,熊市还将继续。从供需形势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全球需求疲软息息相关,但也与供给出现大量过剩密切关联。尽管欧洲和日本持续释放流动性刺激需求,但还不足以抵消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及加息预期的影响,美元持续走强、主产国货币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承压。二是在多重抑制政策的作用下,能源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还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石油、煤炭、天然气价格都将稳定在较低位运行,长期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三是基本金属价格仍将持续下跌,并陷入“负反馈”的恶性循环。考虑到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尤其是中国和欧洲需求难转旺盛,加上各品种产能仍在不断提高、供给充足,估计多数主要金属(铜、铝、铅、锌、锡)都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准附近徘徊。四是随着中国需求继续放缓,再加上市场供应增加,中国所需铁矿石增长空间非常有限,过剩的钢铁产能也将长期压制铁矿石价格回升,铁矿石价格将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预计不会重返每吨80美元以上的水平。五是国际农产品价格更多的体现商品属性。国际农产品供应受地域自然灾害和气候季节性影响较大,因而其低价形势可能不会持续那么久。从近期走势看,尽管价格涨跌互现,但上涨品种的表现总体难抵价格下跌品种的拖累,食品类大宗商品价格受供需平稳影响,进一步下跌的幅度不会太大。综合来看,国际大宗商品因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原因,市场仍将进一步承压,价格“跌跌不休”将进一步加剧通缩预期和输入性通缩压力,导致我国工业品价格持续低迷。但输入性因素并非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的主要原因,而只是外生的附加因素。

图9 路透-杰弗逊CRB商品价格指数、WTI原油价格、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实际美元指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四)由供给端决定的猪肉价格整体上涨空间有限,“猪周期”效应减弱,不会对物价持续上涨产生影响

目前生猪养殖经过2015年年中的一轮快速上涨,其价格基本上处于盈亏平衡点上下。部分散养养殖户前期大量淘汰生猪产能,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有所下降。从未来走势看,猪肉及其他肉禽价格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供求关系变化而使价格出现振荡回升,乃至新一轮“猪周期”再度来袭的可能性存在,但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将会有限,像前几年那样对物价走势产生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尽管生猪价格从3月起开始上涨,但生猪存栏量的上涨有一定的滞后期,在3~6月仍呈连月下降态势。7月之后,生猪存栏量开始对猪价上涨做出反应,生猪养殖户开始补栏,生猪存栏量连续三个月出现增加,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的环比变化率都在增加(见图10),预计经6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形成新的大批生猪供给,此时恰逢2016年的元旦和春节,逐渐增加的供应将能够满足相对旺盛的需求,因而2016年猪肉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并不大,可能会重回下跌通道。因为存在多品类的替代性肉类,猪肉价格并未带动其他肉类价格联动上涨,本次“猪周期”推动CPI涨幅有限。经济基本面的疲弱也决定了猪肉价格仍会延续一段振荡调整期,但整体上涨空间有限。

图10 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及生猪存栏环比变化与22个省市生猪平均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再从供应链的上下游来看,一般而言,猪肉上游价格(仔猪)涨幅超过中下游价格的持续性不强,通常是价格增速到顶的前兆,需求的疲弱最终将反向限制供给的增长。目前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涨幅小于生猪和仔猪价格涨幅(见图11),这意味着终端需求并未明显恢复,这也不支持猪肉价格未来的持续上涨。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收入的持续上升,将导致猪肉消费在全部开支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时,2016年统计部门将启用新的CPI权重方案,从过去5年消费结构变化来看,猪肉在CPI当中的权重必将有所下调。因此,猪肉价格的波动对CPI的整体影响也将有所削弱。

图11 22个省市仔猪、生猪及猪肉平均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三 防范和化解全面通货紧缩风险的建议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犹存,潜在增长率放缓的趋势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观,总需求增长依然可能进一步放缓。尽管还未出现整体性通缩,但结构性通货紧缩已非常明显,2016年全面通货紧缩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我们仍须对潜在通缩显性化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保持CPI温和上涨,减轻PPI通缩风险,防范经济下滑与物价下行相互影响造成全面通货紧缩变为现实。

(一)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尽快稳定和扩大总需求

1.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支撑,应积极培育有效需求,防止投资大幅滑坡

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稳增长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在“三驾马车”中,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是引导资金投向关键、重点、基础性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扩大有效投资的具体领域来看,应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投资,努力扩大有效供给,积极培育有效需求,以防止投资继续大幅滑坡。

加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解决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到位所造成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问题,弥补历史欠账。着重改善城市地下管网、给排水、城市道路、停车场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养老康复、环境保护、河道整治方面的投资,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停车难、养老难、买房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公路、自来水管道与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合理地拉动需求。

增强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河道及大气污染、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允许一定规模以上的城市建设集中供暖设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核电、生物能源及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抓紧完善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

集中实施一批有利长远、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大项目。瞄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瓶颈环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在3D打印、智能制造、信息与网络安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现代农业机械、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打通关键环节。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发展领域的投入,加大科研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建设一批公益实验室,鼓励开展前端研究和基础性、共性研究,提升原材料工艺和质量水平。

2.鼓励居民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环境,继续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理顺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的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做强、做大、做活资本市场,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释放财富效应。增加农村、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改善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以“人口市民化”为先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居民生活设施,强化城镇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圈(带)和卫星城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围绕“新农业+新农村”模式,改革以往房地产扩张式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设备化水平,提高农产品价值含量,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适度推进土地流转,引入“互联网+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物流、现代化农场和现代化新农村。

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消费、环保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和社区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进技术进步,开发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消费品。

降低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关税,如高档饰品、化妆品、品牌服装、电子消费产品、进口奶粉等,将部分境外高端消费者吸引回国内消费。同时,适应当前网购和其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规范互联网购物环境,把网上购物打造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工作,把加强口岸监管和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消费领域和新型消费模式。

3.加强政策储备,打好政策组合拳

要积极主动作为,全面了解经济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情况,注重做好预先研究,做好政策储备工作。进一步发挥专业部门优势,推动立足全国、不带部门色彩的政策出台。要统筹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加强战略、规划、计划与价格、土地、环保、贸易等政策的配合协调。实施差别化政策,突出分类指导,提高政策精准性。当前,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目标,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要尽快研究出台社会托底政策,重点解决因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下滑而带来的就业问题,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在职科研人员创业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二)积极稳定宏观经济政策,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应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的演进和过渡,当前的宏观政策也需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的创新要成为新常态。未来几年应实施更加积极、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执行适度宽松、更有效率、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

1.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地减税,并适当增加财政赤字

从两大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来讲,宏观调控不能光靠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货币政策毕竟还是总量政策,对资金定向流动很难监控,在调结构上效果有限,不宜过于细化定向到具体行业或投资项目。有鉴于此,未来应一改过去名义积极、实际保守的政策基调,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入手,采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减税,有效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坚决杜绝违法征收“过头税”,真正体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并且更有力度的取向。

鉴于国家层面债务率仍旧安全可控,中央政府可考虑适当增加赤字规模,适当提高赤字率,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逐步有序地转移到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全面债务重组。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中西部地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中还有很多效果很好的结构性工具,应当适时出手,比如,给予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大力度的减税,给居民个人减税,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资本支出以贷款贴息或通过坏账准备金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通过定向减税、减负、贴息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给予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真正的实惠。以推动税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税制,发挥税收在优化经济结构、理顺经济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升经济发展素质、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化解社会矛盾、完善收入分配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适时改变过于稳健的政策取向,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的长期目标是着眼于提质增效、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从中短期来看,有必要将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从名义稳健、貌似宽松、实质中性的基调改为适度宽松或稳健偏松,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回落,尽可能为经济转型争取足够的时间。未来五年应该是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后各种风险最小的历史时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起到托底和稳增长的作用,而不会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诱发经济过热。不仅如此,当前我国面临全面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放松货币政策也不会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综合来看,未来放松货币政策风险不大。

2016年货币政策应该以我为主,以货币宽松应对通缩风险上行,降息、降准、贬值和加强流动性管理四策并举、多管齐下,保持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缓解国内通货紧缩压力。

第一,继续推动利率下行,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较高,严重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为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全面降息降准仍是应对总需求疲弱的最优政策选择,目前通缩压力隐现更给了货币宽松充裕的政策空间。降息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让利率成为调节货币供求的媒介。

第二,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要降低服务薄弱领域(如小微企业、“三农”和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尽管2015年央行已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过高,全面降准的空间依然存在。央行应选择时机,继续下调准备金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同时,通过降准还可以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基础货币供应和货币乘数下降,置换高位的法定准备金率和巨额储备,对冲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为加快资本输出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配合,并逐渐获取货币政策主动权。

第三,在不削弱人民币长期吸引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以对一揽子货币适度贬值来减轻出口部门面临的巨大压力。

第四,及时根据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流动性管理。应通过逆回购、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设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灵活提供流动性,保持全社会流动性总体宽松,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平稳增长,货币供应M2增速宜保持在13%左右,为稳定经济增长和缓解通缩压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改善国内竞争环境

第一,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及时发布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等相关信息,定期发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将现行企业统计、景气指数分析与产能利用率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统一的行业产能利用信息发布制度、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加强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及开工率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引导投资预期。

第二,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对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从严审批各类新上项目,新上项目必须淘汰相应的过剩产能,实行产能等量置换。减少乃至最终取消各级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不合理支持,使企业盈亏能够真实反映其经营能力和市场需求,让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结合治理环境污染,深化资源、环境税费改革,强化项目环评约束,以促进技术创新为目标,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技术标准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约束低成本的无序扩张。实行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建立区域排污总量严格约束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强化“两高一资”行业能耗、水耗、环保、土地、安全等硬约束指标管理,对那些规模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高、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落后产能,应严格关停。使用市场机制和必要的电价、环境容量等经济与行政手段,消减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过剩行业产能。制订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对落后的锅炉、窑炉、高炉、电机等设备和烧结、冶炼、合成、加工等工艺,引导企业通过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进度。对在建和拟建项目也要进行严格审查,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减排力度,鼓励开发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

第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一方面,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坚持疏堵结合,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并购金融市场,鼓励企业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并购,纠正资源错配和扭曲。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科研工作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激励企业发展高端产品,淘汰低附加值产品。加强企业对新材料、新工艺、产品替代等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研究,使现在一些过剩产能向精深产品方向转化。

第四,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消费增长,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从长期看,解决产能过剩必须依靠扩大内需。同时,必须结合对外开放战略,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我国相关水泥、钢铁、基建的产业发展,消化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充分利用我国在制造业、重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扩大对外投资,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继续通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等方式促进出口的增长。要进一步加大钢铁产品、电解铝出口力度,通过出台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比如降低在能源紧张时期加征的15%电解铝出口关税,鼓励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对外出口。采取财税、金融等手段,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积极“走出去”。

第五,健全和完善企业退出的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帮助企业有序退出,从低附加值领域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新兴领域拓展。

第六,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政绩考核体制,逐步把经济发展质量、能源资源消耗和人文发展情况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分配,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动机。

参考文献

[1]马志扬:《价格低位运行态势分析》,《中国金融》2015年第15期。

[2]马志扬:《当前物价走势分析》,《中国金融》2015年第9期。

[3]张怀清、马志扬、陈俊、王兆旭、王冲:《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第6期。

[4]柴青山:《未来几年放松货币政策的风险不大》,《经济参考报》2015年9月7日。

[5]连平、张成、刘健:《理性认识当前“通缩”问题》,《上海证券报》2015年2月27日。

[6]王军:《加强价格调控监管 预防通货紧缩风险》,《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3期。

[7]王军:《预防通货紧缩压力》,《中国金融》2015年第15期。

[8]王军:《充实政策储备 应对通缩风险》,《中国证券报》2015年1月14日。

[9]王军:《通缩风险已成今年中国经济最大威胁》,《上海证券报》2015年1月14日。

[10]王军:《“十三五”宏调期待“九变”》,《财经》2015年第27期。

[11]王军:《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支撑》,《紫光阁》2015年第8期。

[12]王军:《健康有力的经济增速才能开创大局面》,《瞭望》2015年第28期。

[13]王军:《抓住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低迷机遇重构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全球化》2015年第6期。

[14]王军:《大宗商品或步入“冰河时代”》,《财经》2015年第12期。

[15]王军:《国际大宗商品料维持低位震荡》,《中国证券报》2015年4月15日。

(撰稿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