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发现红薯

  • 华宇颂
  • 公子忌
  • 4388字
  • 2024-06-05 00:10:02

这几天,公子宇请钜子大人坐阵南越郡郡守府,他带着四名护卫,骑马到南越郡附近的一些乡村转了转。

公子宇身边本来有十五名贴身护卫,有七名护卫如今都高居了几个郡的郡尉,前几天他又任命了四个护卫为南越郡的副郡尉,其中三个护卫又率兵远征去了。

因此,他现在身边就只有四个贴身护卫了。

公子宇走了数十个百姓家,发现南越郡这里的百姓,普遍要比燕郡,扶桑,瀛州和高句郡的百姓们要富裕一些。

“老人家,你们家里有几口人?”

“公子爷,我们家里五口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在南越郡当兵,小儿子和小女儿跟随我们下地耕种,他们这时都在山上劳作呢。”

“去年收成如何啊?”

“去年啊,收成还好,除了税赋,已经够我们自己生活了,今年还有余的呢。”

那个老者似有六十余岁,说话时满脸都是笑意。

“公子爷,你请房里坐坐吧,外面还是有些凉意啊!”

“不了,老人家,你们修建了三间草房,可够住了?”

“够住了,够住了!”

“以前我们才两间草房,前年郡守大人下令,男子与女子不能同居一房,我们就再盖了一间草房出来了,如今女儿和她母亲住一个房间,我们父子住一个房间,已经够住了。”

“哈哈,老人家,现在是大华南越郡在管理,究竟是大华好还是以前的南越国好啊?”

“公子爷,自然是大华国好啊!”

“以前的南越国,我们可是交不起税赋啊!”

“赵王不是非常爱民的吗?”

“哎,公子爷,你有所不知啊!”

“此话怎讲?”

“我的父亲,也是从中原过来的大秦老兵,他当年随征过来时,就已经四十余岁了,退役回家,赵王下令所有大秦老兵一律给予五亩良田耕种,享受大秦时期一样的农耕条件,那时自然也够我们一家生活了。”

“二十年前,赵王年龄越来越大,赵王世子赵始管理朝政,他下令百姓们加税,多收许多税赋,比如男子未婚,都要交税,还有出行税,睡觉税等,我们都生活不下去了,有的甚至逃亡到扶南国,以及洪沙部落这些地方了。”

“许多大秦老兵联名去找赵王,可是连赵王的面都见不着,有数十个大秦老兵甚至还被世子赵始给杀了。”

“幸好数年前大华派军队过来将赵王世子赵始杀了,我们都回归到了大华的怀抱,又成为了大华百姓。”

“前年这里的郡守大人下令,仍然采取大秦时期的农耕政策,鼓励百姓耕种,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没有人逃亡了,那些逃亡出去的大秦老兵,也都想回来了。”

“嗯,老人家,你放心,他们不用再回来了,他们将来一样会享受大华的优待政策,一样只交很少的税赋。”

“老人家,如今还是二月中旬,地里的农活可忙?”

“公子爷,如今正是翻田的季节,很忙了!”

“小老儿明日就得下谷种育苗了!”

水稻的发源地最早就是在中原,据记载,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稻谷的遗存,在长江中游、华南、西南都有石刻记载。

《山海经》中记载的水稻是“两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稻谷还被列为五谷之首,五谷有“稻、黍、稷、麦、菽”五种。

云中郡的稻谷颗粒还算饱满,但与现代的稻谷相比,自然要小的多了,公子宇对稻谷的培育可是一窍不通,他也很想对稻谷品种进行改良,但又没有时间去研究。

那个老者说着,指了指一边准备好的稻谷种子。

公子宇走上前去,从那些稻谷种子里抓了一把起来,摊在手里仔细一看,这些稻谷应该是从去年收获稻谷里挑选出来的品种,每颗都很饱满,微笑说道:“这个稻谷的品种果然很优质呢,你家里种了多少亩良田?”

“有十二亩良田!”

“咦?”

“可不少啊!”

“哈哈,公子爷,还得感谢南越郡郡守大人前年对稻田的整治啊,原先我们的稻田都是掌握在那些富贵人家的手中,他们都与官家联系,我们百姓只能给他们耕种良田,年底能够赏赐给我们几升稻谷,那就是开了天恩!”

“郡守大人来后,采取大秦时期的法子,将这些良田都分给我们百姓,如今我们可是种的多,就留得多呢!”

“好,老人家,只要百姓都有吃的了,就不会闹事啦!”

“是啊,是啊,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家也舒心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

“没想到老人家你还懂得这么多啊!”

“公子爷啊,这个话可是父亲以前经常给我说的呢!”

“父亲说啊,这个话是大秦时期始皇帝他老家说的!”

“小老儿看你一身尊贵,公子爷,你肯定是官家人吧?”

“老人家,我是过路之人,刚才也只是在你家里讨水喝,顺便聊了些,不过,老人家,你的见识不凡啊!”

“公子爷说笑了,小老儿就是普通百姓一个。”

公子宇微笑说道:“普通百姓若都有老人家你这觉悟啊,哈哈,我们大华可就不愁兴旺发达啊!”

公子宇又与那老者聊了些平常的家常,方才辞别。

公子宇牵着马,一边往前走着,一边打量着这里的百姓翻着田,那些水田都很肥沃,翻出来的泥都是黑色的,里面还着许多小泥鳅和黄鳝,以及一些小鲫鱼,当地百姓们可都没有将它们捉起来吃,他们说这是水田里的宝物,专门给稻谷松根和捉虫的,当成水田里的宝贝一样看待。

田里若是连泥鳅和黄鳝都没有,种下稻秧也没有收成。

公子宇一边想着怎样才能提高稻谷的产量,一边沉思着,突然,森林边沿,一颗鲜嫩的苗子,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

“这好像是红薯秧苗啊!”

公子宇的心儿激烈地跳动着,他在几个护卫惊诧地目光里,跳下那个长着红薯秧苗的地方,蹲下身躯仔细打量。

“这就是红薯秧苗!”

“难道这里有红薯种子?”

可是这几天在这些乡村里暗访,自己都没有看见当地人在育红薯苗子啊!

红薯苗子也是这个季节在育,公子宇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中学前,他一放假就去爷爷家,曾经在农村帮助爷爷做了几年农活,红薯苗子,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南越郡这里的气候偏温暖,二月份的时候,就是南方育红薯苗的最佳时候。

“这里怎么会有红薯苗呢?”

公子宇可是十分清楚,前世时,红薯则来源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最早出现在西班牙。

据多个版本记载,红薯是通过三条不同的渠道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一是葡萄牙人传入缅甸,由中缅边境传入云南;二是西班牙人传入吕宋(菲律宾古国之一),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入福建;三是葡萄牙人传入越南,由广东东莞人陈益引入广东,后来逐渐遍布中原耕种。

“若说辣椒是候鸟带入了扶桑郡,那么这个红薯种,怎么会提前几千年出现在了南越郡?”

“红薯这个植物,可不是候鸟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能够带入南越郡这里来的。”

“那这红薯又是哪里来的?”

“难道传说和记载都有误?”

“如今竟然提前十多个世纪发现了它的存在!”

“红薯这个植物在南越郡深山里本身就存在?”

“只是南越郡这里的百姓们,以前并没有发现它?”

公子宇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里会有红薯的秧苗。

“陛下,那是什么植物?”

一个士兵牵着马,站在路边诧异地问道。

公子宇的心里,这时跳动得十分剧烈,他又用手指反复扒拉了几下那个红薯秧苗,站起身来,微笑说道:“朕若是没有猜错,这个东西的下面,有一个叫红薯的种子!”

“红薯?”

“那是什么?”

公子宇曾经看过《本草纲目拾遗》,里面有番薯的记载,又名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等名称,它的功效具有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公子宇慎重地说道:“这个东西,可是一个大宝贝!”

“它若真是红薯,可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有这么大的作用?”

四个班长瞧得公子宇那慎重的神色,俱都有些紧张。

公子宇说着,抬头对一名护卫说道:“黑娃班长,把你腰间的宝剑给朕!”

“诺!”

称为黑娃的班长,取下他腰间宝剑,平放在手里,连着剑鞘一起,躬身呈给公子宇。

公子宇接过黑娃手里的宝剑,抽出宝剑,用剑尖小心翼翼地在那红薯秧苗边沿挖了下去。

公子宇一边用宝剑小心翼翼地挖开旁边的泥土,一边观察着那些根须,旁边的根须都是白的,他渐渐有了猜测。

又逐渐剥开旁边的泥土,一颗约三厘米长,婴儿小拳头般大的红薯露了出来。

公子宇看见那红薯红红的皮,高兴得都差点跳了起来:“果然是红薯!”

“从品相来看,还是一颗很不错的红薯!”

“展飞班长!”

“在!”

“你迅速骑马往西边方向走,寻找十家百姓,询问他们可曾知道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等名称的植物,再找一位年长的百姓带过来见朕!”

“诺!”

“黑娃班长!”

“在!”

“你迅速骑马往北边方向走,寻找十家百姓,询问他们可曾知道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等名称的植物,再找一位年长的百姓带过来见朕”

“诺!”

“花平班长!”

“在!”

“你迅速骑马往东边方向走,寻找十家百姓,询问他们可曾知道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等名称的植物,再找一位年长的百姓带过来见朕”

“诺!”

“皋凡班长!”

“在!”

“你迅速骑马往南边方向走,寻找十家百姓,询问他们可曾知道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等名称的植物,再找一位年长的百姓带过来见朕”

“诺!”

“陛下,我们都走了,这里就陛下一人,可不安全啊!”

“快去!”

“没人能够伤得了朕!”

皋凡护卫见公子宇面色一肃,再不敢多言,骑上战马就往南边的方向飞奔了过去。

天色快黑的时候,四个护卫分别带了四个老者过来。

“陛下,我们分别询问了十多二十余家百姓,俱都不知道什么是红薯、朱薯、山芋、金薯、地瓜、白薯、红苕的植物,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名称。”

四个护卫分别对公子宇禀报道。

公子宇见四个老者,这时分别被四个护卫放下马背,他微笑着上前,带引一个老者走到那个红薯秧苗的前面,蹲下身躯,说道:“老人家,你可认识这个植物?”

“这个是什么?”

那老者弯下腰仔细打量了一番,摇了摇头,说道:“公子爷,这个植物我也是第一次看见呢。”

“不认识它。”

那老者说完,摇了摇头,让过身子,又一个老者挤过他的身躯,走到那颗红薯秧苗面前,弯腰仔细看了会儿,也摇了摇头,说道:“公子爷,这个植物,我也没见过!”

最后一个老者好似有七十余岁的光景,他走路有些摇晃,上前看了看那个红薯秧苗,摇了摇头,接着,又小心翼翼地蹲下去看下面的红薯种子,惊喜地说道:“咦?”

“我认识它!”

“这是很少见的红根啊!”

“红根?”

“老人家,你叫它红根?”

“是啊,公子爷,这个是红根。”

“你是如何认识它的?”

“以前在哪里见过?”

“公子爷,这个红根小的时候我曾在山那边见过!”

他说着,又往山那边指了指。

“山那边很多吗?”

那老者摇了摇头,说道:“有一年秋天,我去山那边给父亲寻找治蛇伤的草药,突然看见一颗很长的藤,上面长着像心形一样的叶子,浅绿色,有戎戎的毛,觉得奇怪,就顺着藤寻找根部,挖了三颗长长的红色果子出来。”

“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果子生长在泥土里,也不敢吃,拿回家后,在水里洗干净,尝了下,感觉有些甜甜的。”

“也有点苦涩的味道。”

“我就一下子都吃了,哪知晚上我就发病了,开始是肚子特别胀,再后来我的肚子就像刀在里面搅动一样,紧接着又吐又拉,我差点死啦。”

“我的父亲发现后,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就对他说了,是吃了一种在山上从泥土里挖出来的三个红色长果子。”

“他听后十分惊奇,说那个叫红根,不能多吃,吃多了要中毒,他小的时候也中过一次红根毒,再不敢吃了。”

“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红根。”

“奇怪了,这里怎么会有一颗红根种子呢?”

“原来它的秧苗是在这个季节长出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