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需要自己绘制星图与观测星图的主要体系,暂时没有定义这种观测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一点怀念,参照之前的草稿这种体系需要自己发射观测卫星,那么所需要的文明等级大概有所提升。
准确来说该个体出现在一种封锁寰宇的社会之中,而绘星者则是秉承着求知的心理去了解与绘制星图,当然我无法写出这种小说毕竟我太容易脑补了总是写不好,而且思维太过于扩散只会发现小说中社会结构的问题。
接下来拆分绘星者需要做到什么,大致分为下面几种:【观测】、【绘制】、【对比】、【模拟】、【设计】、【补充】。
这里就是我短时间想到的绘星者需要经过的成长路径,基于此类如果需要加入分支就需要让每一位绘星者在观测的时候理解星尘的含义框定出星尘并为之后星图的绘制进行排布,而每一位物理测的绘星者将要了解星尘或者星体的主要力场,以及引力作用场,当然后期如果想写成类似《三体》的弹星者(那啥忘记名字了,好像是歌者),那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星图模拟挑动立场,当然现在这个体系最多是对于恒星系内部的行星做出影响就已经不错了,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发展路径,以及看起来有所期望的结果吧了。
【观测】的主要作用是了解星体的运行轨迹,并了解每个星体的对应顺序以及位置,作为基础以及绘星者的主要要技能最开始不会涉及到引力场之类的复杂操作,只是简要的了解星尘的位置方便定位以及确认星图间的现在位置,而且绘星的主要工作流程观察力场,甚至星尘的轨迹运动,观测的结果是为了更好的模拟星图的运转。在短生种中这种【观测】更多的是第一次全面的观看行星,然后结合过去的观测结果跟踪观测单一行星,长生种由于社会结构可能会对知识有出乎意料的封锁,导致某些个体一生都在跟踪绘制星图。也许可以采用技术——切片观测,通过某一特定时间观测全面星图,然后根据规律绘制失去时间中的星轨以此来短期时间内最快的完成对于星图的绘制。
【绘制】工作是【观测】的下行产物也是独立工作,毕竟星图的主要工作是绘制,【观测】只是眼睛,而【绘制】作为下行且独立就一定有一种独特的步骤,比如提前绘制星图轨迹预测,或者连接【观测】的所得结果。组建星轨,确认星图位置,编写现在星体状态,甚至还包括运算。当然运算需要个体对于【观测】远距离行星是计算光的传播距离,计算当前观测是目标星体的过去多少状态(光让时间有了一种个体认为的滞后感,有趣的想法),还包括计算距离和引力场计算。不过引力场计算大致用于当前星系计算并求知各种极限以及天体之美(话说如何破坏一个星系中的单一星体运算,如果在该星体与恒星的极限中加入一个扰动平衡的量会怎么样)。
【对比】作为下一步工作需要将针对个体绘制的星图进行修正以及辨别运行轨迹的正确性,并确认每一星体的对应名称。甚至是关于星轨的运行对比,以及引力场计算,完蛋感觉绘星者需要下位文明才能玩转,毕竟需要大量计算力对于星图跟踪以及计算还有模拟,但也许某些特殊的文明结构或者生命环境结构能够更方便的玩懂呐。当然对比工作也不可能离开【观测】,毕竟预测命运就需要直面命运。
【模拟】这是一个跨阶段的观星者脱离原始【观测】然后【绘制】的特殊核心装置,甚至是绘星者的第二阶梯,那么绘星者的第一阶梯是如何观测行程并辨别。这个时候的绘星者讲拥有跟多探索空间以及区域局限性预测运算空间,当然简单的模拟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核心就是如何让物体无时无刻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距离的运行而且修改结果误差,这里的误差根据不同的模型必然有不同的限制,比如一个只是观测一个单一恒星星系中的某一颗行星轨迹然后是根据使用途径确认误差最大值,如果只是对比【观测】结果只要误差不是太大那么没有太多问题,但是如果是无时无刻计算该星体的引力场那么误差将会极速缩小甚至可能打到小数点后几位。如果扩大那么单一恒星系内的观测行星数量那么误差就会叠加,如果恒星系内的恒星数量增加就导致结果成几何增加,当然这些都只是在恒星系内,如果是一个大型星系群哇咔咔咔里面的恒星系如此之多那么这个结果将是复合式结构增加,但是有点无法提取这种增加模型的概要:行星数量、精度、范围、恒星数量(大概是这些吧!反正困难不是我的开心)。
【设计】这是模型的进阶出现,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模拟星系在非外力的情况下的精准模型,当然单一行星模型可能会比多行星模型好设计但是数据上可能误差过大,毕竟这种模型已经是模拟了就需要用到多行星模型来确定行星在恒星系中的互相影响力作用。这个阶段的最低都是单一恒星系的设计,毕竟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止是星轨,还包括恒星的引力场等其他动态力学影响,甚至还要接触到星系群对于当前星系的影响这种外力影响都需要模糊的表达出来。
【补充】这是一种为了防止【模拟】崩坏的补丁,这甚至是【设计】的某种插件,比如可以把他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彗星,或者可以看成是拓展,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更为具有想象以及知识运用的层面这个时候就已经踏入第三层阶梯的入口了,这个时候每一个绘星者都将拥有动态的星图作为基础,发现或者探索这个宇宙中藏着的各种力量,并将他归纳走出自己的区别补充,就像是一个海胆,抱歉有些太喜欢海胆认知模型了。通过极端拉升下阶的途径扩大绘星者的体系,最终给其他极端提供跟多的生存空间,帮助绘星者体系吸纳更多的人加入。
依据不同的信息范围模型可以将不同的研究范围看做绘星者的分支:恒星系、星系群、类星体、特殊星体、彗星,或者还有星体生命周期:星体残骸、星体转换、星体异常、星体正常,又或者星轨力场命运:行星星轨、群星星轨、星云力场、特殊星体星轨、星系背景力场、特殊星体连接力场。甚至可以有下行分支,只是没有思绪了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