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朝会议事

林逸思道:“在李希颜李先生门下。”

纪信带着十分和善的笑容道:“嗯,虽然右司直郎不在了,右春坊只剩下你一人负责弹劾纠举,但你还在读书,不必强求做事。”

纪信说完话就走了,严叔载压低声音道:

“纪信这个人平日里板着一张脸,没事找事,还是林校书面子大,要是我,他怕是已经在写奏疏准备弹劾我了。”

林逸思看了一眼身上穿着的青袍,与周围的绿袍形成鲜明的对比,年纪也是。

光凭这点,他也觉得纪信完全没必要得罪自己。

他揉了揉眼睛,有些困了,道:“严校书,董正字,我歇息一会儿,若是睡过头了,喊我一声。”

“好。”

眯了一会儿,午门城楼上第三声鼓响起,宫门开了。

严叔载叫醒林逸思,赶紧整理了一番仪容,拿好牙牌朝左掖门而去。

见严叔载等人如临大敌般的模样,林逸思揉了揉睡眼,检查了一下跟着前去。

午门前,官兵从左右阙出来,像保安般维持秩序。

为了防止拥挤,位置都是提前排好了的。

简单来讲,官位越大的排的越靠前,离皇帝越近的排的越靠前。

林逸思担任的右清纪郎,从八品,按理说是该排后面。

但他有正七品的散官,占了因南北榜案被判流放的右司直郎张谦的位置。

说起来张谦还是林逸思的顶头上司。

在一众惊奇的目光下,林逸思给鸿胪寺的官吏递上自己的牙牌。

他看了眼排在自己后边的老爹林诚义,嘚瑟一笑。

官位他不及老爹,但论亲疏关系,詹事府比工部靠前得多!

一旁的鸿胪寺官吏咳了一声,提醒林逸思注意形象,林逸思脸也正经起来。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

林逸思随着前面的人朝左掖门鱼贯而入,行至金水桥南边又按品级排列等待鸣鞭。

这一套流程下来,他已经兴致缺缺,对朝会没了什么兴趣。

这早朝制度折磨人不说,还浪费时间。

一句话概括,形式主义,效率低下。

难怪后面的几位皇帝干脆不上朝了,就崇祯跟他老祖宗一样勤政。

鸣鞭之后,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对站立等候。

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林逸思忍不住打了声哈欠。

原本他还想揉一揉睡眼的,余光瞥见监察御史已经将自己记下了。

估计下午或是晚上弹劾自己的奏疏就会出现在老朱的案桌上。

林逸思倒是觉得无所谓,反正他年龄小嘛,老朱知道了笑一笑就过去了。

此时太阳刚刚冒头,阳光撒在琉璃瓦上,从金水桥南朝太和殿望去,整个太和殿散发出神圣的气息。

朱元璋到达御门,钟鼓司开始奏乐。

伴随着金色光芒和神圣肃然的奏乐声,朱元璋乘坐着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

皇帝登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

鸿胪寺“唱”入班,林逸思随前面的官员走动,回头望了一眼,身后是无数的持刀护卫。

皇帝从这一时刻真正的神圣起来。

跪拜完之后,又是漫长的空闲期,大部分官员无所事事的站在殿外,但又不得不来。

虽然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必须来,其他的随意。

但朱元璋害怕被大臣蒙蔽,在位的时候大大小小的京官大部分被发了朝服,不得不来。

此时,太和殿内。

“臣等叩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叩拜的声音响起。

“众爱卿平身。”

朱元璋用手微微虚扶,示意群臣起身。

“谢陛下。”

群臣这才缓缓起身。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王景弘高声道。

殿内一片沉静,礼部尚书郑沂与吏部尚书杜泽同时咳了一声,都有事上奏。

他俩对视之际,朱允炆整理好思绪咳了一声,走上前道:“皇爷爷,孙儿有事启奏。”

“二月会试之事到了五月份了朝廷依旧没有解决,孙儿恳请皇爷爷重议会试之事!”

会试之事归礼部管,郑沂闻言精神一下子上来了,走出列道:

“臣附议。会试之事已经拖沓太久,太孙殿下也是心念北方士子科举不公。”

朱元璋沉声道:“郑爱卿执掌礼部可有良策?”

这事一直归东宫管,郑沂意识到什么,颤颤巍巍的跪下请罪道:

“臣年老体衰,近日头痛不已,未尝思虑国事,臣请陛下治臣之罪,以儆效尤。”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郑爱卿为国家操劳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咱治你罪,你让别人怎么看咱。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武官无所事事的站着,文官低着头,默默等待着什么。

黄子澄走出列道:“臣昨日与齐侍郎、林校书为此事商议良久,以为南北当分榜!

统考但不同录,会试录取以南方士子占八成,北方士子占两成。”

齐泰走出列道:“臣附议。”

殿内百官只知黄司常和齐侍郎,并不知林校书从何而来,心底纷纷猜测林校书的身份。

这时,林诚义从靠近殿门口的位置走出列道:“臣附议。”

徐轻舟猛然意识到林校书是谁,跟着走出列道:“臣附议。”

一时之下,殿内附议声不绝。

朱元璋面不改色,目光看向朱允炆:“乖孙觉得黄爱卿三人商议的南北分榜如何?”

朱允炆道:“二月会试之事一拖再拖,北方士子不满久已,孙儿以为此次会试补录六十一名北方士子为宜!

此外北方读书人众多,若是以南八北二,对南方士子不公!

孙儿恳请皇爷爷以南五北五录取贡士!”

郑沂静静地等待着礼部官员的反驳,但无人肯出头,知道自己躲不掉了,便沉声道:

“臣以为南五北五录士对南方读书人不公!

南方人尚读书,读书风气甚,而北人喜武,文章水平远不如南方士子!故而南八北二适宜!”

朱元璋明显对礼部的官员默不作声很不满,目光紧盯着礼部的位置。

礼部的官员自然懂朱元璋的意思,纷纷附和郑沂。

陛下这是明摆着让他们这些礼部的官员去当坏人,让太孙殿下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