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
- 张朋川
- 7476字
- 2023-11-13 19:12:19
被誉为彩陶之冠的甘肃彩陶
甘肃彩陶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以历史悠久、类型繁多、花纹精美、图案繁丽而著称于世,被海内外考古界和美术界专家学者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甘肃地区远古时期的考古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对甘肃彩陶的源流、序列、分期等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甘肃彩陶在远古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并引起彩陶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主要地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经济生活由采集和狩猎经济转变为农业和畜牧经济,黄河流域的居民从山林地带移居到山前河谷地带。位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山前地带的渭河和泾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地湾一期文化分布在甘南东部的渭河和西汉水上游一带,因最先发现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址而命名。大地湾一期的第10号灰坑出土的木炭,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7370年(经校正)。从地层关系看,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被叠压在仰韶早期的半坡文化遗址之下,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
陶器是应农业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陶器的出现也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地湾一期文化已能制作造型较规整的陶器,但火候较低,陶色不匀,陶质酥松,多以泥片敷积于内模之外而制成,有的捏制而成,制作技术是比较低下原始的。彩陶是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后出现的,在大地湾一期文化的中期才产生了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以圜底钵为主要器形,有的器底加有三足。圜底钵为饮食器,早先的圜底钵器表满印着编织绳纹,口沿外部也粗糙不平,有的口沿呈锯齿状,当口唇接触钵口时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于是,人们又逐步将钵口沿外的一圈绳纹抹去,形成带状的光滑面,后来还用含有赤铁矿的颜料液再加以光润,经烧制后成为稀薄的暗红色的宽带纹,对圜底钵口沿进行的这种加工处理,不仅更适于应用,而且美化了陶器。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花纹,除了常见的红色宽带纹外,在少量的圜底钵口沿内,还绘着连续斜条纹等简单的红色彩纹,还偶见用白色绘成的以弧线组成的图案。尤其重要的是,在有的彩陶圜底钵内部还绘有红色的独体符号,已发现有“↑”、“+”、“|”、“||”等十余种(图1)。这些彩绘符号大多属于指事系统,是黄河流域远古文明的灿烂火花,也是后来半坡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上刻画符号的前身,并在更晚的陕西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陶器上继续出现,这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发展源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大地湾文化彩绘符号陶片
过去,西方的一些考古人士曾认为中国文化是西方外来的,甘肃彩陶的兴盛也是西方古文化东渐的结果。如今,由于中原和关中地区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河村文化、后岗文化,甘肃彩陶起源于西方的观点逐渐衰歇。在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甘肃彩陶是从中原地区发展来的,但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据说仅发现个别的彩陶片,而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中的彩陶比例要占15%。因此,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古文化,而流经甘陕两省的渭河一带,则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先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是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它们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与大地湾一期属于同一时期。因此,大地湾一期文化也是世界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甘肃彩陶在距今8000年时就产生了,而且发展较快,并自成系列。因此甘肃彩陶是起源于本地区,所谓甘肃彩陶起源西来说和东来说都是不确切的,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邻近地区文化彩陶的影响,这使甘肃彩陶的样式愈益显得丰富多彩。
甘肃彩陶的兴起
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是继承大地湾一期文化发展起来的。它们都以宽带纹圜底钵为彩陶的主要样式,半坡彩陶上的符号也是继承大地湾一期彩陶符号而发展的。
在甘肃的半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经过大规模发掘的有秦安县大地湾、王家阴洼和天水市师赵村等遗址。最近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也发现了半坡文化的遗存,是目前所知半坡文化分布最西的地方。
半坡文化的彩陶无论制作技术、花纹样式和图案构成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钵的口沿已经使用慢轮进行修整,并利用慢轮来绘制钵口沿内外的带状花纹。半坡文化能进一步地利用陶轮使陶坯成形,使轮绘技术也有所发展,能在陶器腹部绘出一圈平行的细线纹。半坡文化彩陶彩绘的颜色除了红、白之外,还大量地运用黑色。陶器中彩陶占的比例增大,图案的构成形式由简单变为复杂,使半坡文化的彩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成长期。
半坡文化的彩陶图案中,将近一半是几何形纹样。这类纹样是源自竹、藤等编织成的器物的肌理纹样,主要以直线造型,多用直角三角形和斜线组成图案,特别是以等量的阴阳双关纹为特色,如秦安出土的一件圜底彩陶钵上绘着二方连续的阴阳三角纹,等量的黑白图纹相互对比又相互映衬(图2)。
图2 半坡类型阴阳三角纹彩陶钵
甘肃地区的半坡文化彩陶以鱼纹为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纹样,鱼纹延续的时间很长,并且多为单独纹样,呈现出由写实摹绘演变成为写意表现系列的发展过程。半坡早期彩陶上的鱼纹多是写实的,完整地画出鱼的头、鳃、身子、鳍和尾,形象准确而合乎比例(图3)。在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的腹部上,绘着四条游弋自如而姿态各异的游鱼,构图活泼生动,是原始社会绘画中的杰作。晚期的鱼纹逐渐夸张变形,突出和加长了鱼的嘴部,显示出追求上下对称的倾向,并且鱼纹以弧边三角纹构成,给人以柔美舒展的感觉。还有以鱼的头或尾的某一部分构成的分解或复合纹样来标志性地表现鱼。这意味着半坡文化彩陶上的鱼纹愈来愈被神化,鱼纹则是半坡部族的图腾徽号,而半坡彩陶上不同的鱼类纹可能是半坡部族中不同氏族的图腾纹样。
图3 半坡类型鱼纹彩陶盆
甘肃的半坡文化中晚期彩陶,愈来愈多地受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彩陶花纹中出现了变体鸟纹,花纹造型由原来以直线为主变为以弧线为主。秦安大地湾出土了一件该时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为圆雕的人头像,额前为凸起的一排整齐的短发,脑后垂披长发,两耳有垂系饰物的穿孔。瓶身饰弧条形构成的变体鸟纹和几何形纹,犹如穿着花衣的美丽少女,这是羌族先民的真实写照,也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塑与彩绘花纹相结合的作品。
图4 石岭下类型鲵鱼纹彩陶瓶
甘肃地区半坡晚期的文化遗存,亦称为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具有更多的地域性特点,彩陶花纹以鲵鱼纹及其变体纹样为特色。甘谷出土的彩陶瓶上绘有早期的鲵鱼纹,较真实地刻画了鲵鱼头上的节枝状的鳃、长着四指的前肢、钝圆的尾部和扭曲爬行的动姿等特征,但脸似人面,颔下有须。鲵鱼俗称娃娃鱼,彩陶上的鲵鱼纹已是被人格化了(图4)。武山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鱼纹,以弧形统一地造型、身子被概括成弯月形,已向几何形图案发展。晚期的一些鲵鱼纹,将头部省略,身子向左右摊开,成为写意式的纹样。
在石岭下类型彩陶中的圆腹的长颈壶和罐上,常绘简化了的变体鱼纹或鸟纹组成的二方连续旋纹,这类器形和花纹与中原地区晚期的彩陶有了很大区别,自身的特点愈益鲜明。
甘肃彩陶的繁盛
在甘肃东部,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数量逐渐减少而趋于衰落。而甘肃中南部的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的洮河、大夏河、广通河、湟水等流域和长江上游的西汉水、白龙江等流域的交汇处,受到庙底沟文化、石岭下类型和大溪文化晚期等多种文化类型的影响,彩陶却空前地繁盛起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品类繁多、图案精丽、花纹精美,达到了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并且在世界原始艺术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马家窑文化又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延发展的类型。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并影响了宁夏、川北。马家窑文化晚期,中心西移,河西走廊的彩陶也繁盛起来。
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至4500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精细光滑,上面用浓黑如漆的单色画花纹,显得爽亮动人。少量花纹兼用黑、白两色绘成,配置在挺拔的器形上,具有典雅清新的艺术风格。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彩陶花纹,基本上用粗壮的带纹构成。中期则多用复道的弧线和平行线相间置,既作动静对此,又相互制约。晚期还有在黑色中以露出的橙黄色陶地为纹的彩绘方法,别具浓郁沉厚的艺术风貌。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形中,以盆、钵、碗为常见,并且多在器内绘彩纹。早期的内彩花纹多作标志性的单独纹样,饰于器内中心一目了然的位置上。晚期的内彩花纹趋于繁密,常以连续的图案布满器壁。
图5 马家窑类型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格式多样,很少雷同,尤其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旋纹。早期的旋纹与大溪文化晚期彩陶上的绹索纹相似,可能是模拟竹编器的肌理纹样。除去二方连续的旋纹外,还有四方连续的旋纹,陇西出土的一件彩陶尖底瓶,腹部满绘旋纹,图案紧凑生动,是一件杰出的工艺美术品(图5)。在晚期的彩陶盆和豆盘内,常依口沿作一圈连续的旋纹,犹如翻腾不息的漩涡。还有的彩陶在器腹中心饰一大旋纹,似激流冲击回荡,具有强烈的扩动感。
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的几何形花纹中还有的呈现为波形纹,以及相向的弧边三角纹、竖条纹、平行宽带夹细线纹、网线纹、连续凸形纹等。这类几何形图案,常使用以点定位的图案构成方法,使繁复多变的图案花纹组织得有条不紊。
马家窑类型彩陶图案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纹样。简化的鸟纹常画于盆、钵的中央,侧面鸟纹的头部为一圆点,鸟身和双翅用三条弧形纹来表现,也有展翅回翔状的飞鸟纹。在兰州出土的一件彩陶钵内的飞鸟纹,双翅经夸张而加大,反向旋舞着,更增强了鸟飞的动态。鱼类水旋纹,仍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主要的动物纹样。圆鱼纹一般画于盆、钵中央,多以单独纹样出现。圆鱼形状近于鼋,产于甘肃东南部。彩陶上的圆鱼纹和蛙的形状也相似,因此亦被称作蛙纹。在兰州王保保城出土的一件彩陶钵内,画有在网中挣跳着的两条鱼,利用细密的交叉网线纹衬托出条状的鱼纹。奇特的人面鱼身纹,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具有特色的花纹,以三条人面鱼身纹在盆内作一圈首尾相接地排列,似在循环不已地游动。早期的人面鱼身纹是比较具象的,概约地画出脸部的五官,以后的人面图纹愈来愈抽象,表现出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这种人格化的鱼纹,反映了马家窑部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由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的情况。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的人面鱼身纹,主要发现在洮河流域一带,这种神秘的人面鱼身纹究竟有何寓意?据古籍记载可以得知鱼是氐族的图腾始祖,《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氐人之国,人面鱼身。”《山海经·海内南经》又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古氐族分布在甘肃白龙江、洮河流域一带,亦是马家窑类型的重要分布区,因此,氐族的鱼类始祖说是有其深远渊源的。
半山类型约距今4500年,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形和花纹,是继承马家窑类型而发展的。由于绘制技术的提高,人们刻意追求繁丽的装饰效果。彩绘的颜色由单色变为复色,常以黑、红两色间置使用,由黑色锯齿带和红色宽带纹合镶在一起而组成严密的图案。半山类型彩陶以繁茂精丽为特色,在繁密的彩纹中又着意露出几何形陶地,密中有疏,使人不觉得窒闷。半山彩陶纹样以几何形纹为主,其中又以旋式纹样最多,在壶、罐的上腹常饰二方连续的旋纹,于旋纹结构线的上下并行着复道旋线纹,使图案具有更强的旋动感(图6)。菱格式、平行和斜行式也是半山彩陶常见的图案格式,往往在整齐的几何形格式中,局部的花纹各有微异的差别,使图案在统一的基调中又有细微的变化。半山彩陶很注意从不同角度观看图案时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由于当时的陶器是置于地面的,人们常从高处俯视陶器。半山彩陶的器形以壶、罐为主,这类陶器的腹部呈球形,主题图案饰于引人注目的上腹。在俯视时,图案填充于圆形中;平视时,图案画面则成为半圆形,构成完美的图案样式,显示出半山陶工杰出的立体设计能力。
图6 半山类型旋纹彩陶壶
半山晚期彩陶的器形和花纹都有所变化,壶颈口两侧的锯齿状附耳逐渐变小,成为示意性的装饰。腹部最鼓凸处上升,底部收小。绘于上腹的旋纹的旋心不断扩大,在旋心中还饰有网线纹、斜方格纹等简单的花纹。有的将联结旋心的旋纹线变为图案带,这种在花纹中再套花纹的表现手法,使图案变得更加繁缛精丽。
半山彩陶中只有少量的象生性花纹,其中以神人纹最引人注目。早期神人纹的形象比较具体,双腿叉立,两臂向上举伸。有的在神人纹的周围绘着散落的糜谷状颗粒纹样,可能是表现神人在撒播谷种。半山晚期的神人纹,头部变大,肢端长出爪指。总的来看,神人纹趋于分解和简化,有的省去了头部,有的减去下肢,使神人纹更增强了神化的程度。而且有的器物上,还出现了手携手的连续的神人纹,在器物腹部环绕一圈地排列着。
半山彩陶的器形一般较大,以作为盛水器的壶和贮藏器的罐、瓮为主。在发掘的陶器中,彩陶占一半以上,有的墓中随葬的彩陶达十几件。半山彩陶大多画得较精致,大型彩陶上的花纹需用将近一天的时间才能绘出,表明当时半山部族的居民过着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从而进一步地发展了彩陶技艺,达到了彩陶艺术新的高峰。
马厂类型距今4000年左右,是继承半山类型发展起来的,其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圈纹,亦是从半山彩陶的四大圈纹演变而来的。半山彩陶上已出现的神人纹、菱格纹、平行带纹等纹饰,在马厂彩陶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厂彩陶的器形仍以壶、瓮为主,腹部最宽处上移,底更小,成为倒置的卵形。但从中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马厂类型彩陶花纹除了圆圈纹和涡纹外,其他大部分花纹以直线造型,图案较疏朗,形成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并且在正与斜、疏与密、宽带与细线的对比中,使直线构成的图案显有变化。马厂彩陶能够根据不同器形配置不同样式的图案,腹部膨圆的壶和瓮上面常配置以四大圈纹为框架的花纹,圆形花盘似的花纹装饰在弧形的腹部上显得很协调。兰州永登县蒋家坪出土的一件彩陶大瓮,高达52厘米,由于底部急收,使浑圆的腹部愈显饱满。画工在腹部绘以弧线组成的四方连续涡纹,涡纹以红色宽带构成,红带两边合镶黑线,使花纹有浮凸感。瑰丽大方的图案与魁伟丰满的器形相结合,表现出雍容华贵的气度,因而享有“彩陶王”的美誉(图7)。而在双肩耳小罐上的图案花纹大多很精丽,种类也较多,这些不同样式的彩陶器形和花纹,构成了马厂彩陶丰富多彩的面貌。
图7 马厂类型涡纹彩陶瓮
马厂彩陶的神人纹愈来愈简化,更多地以分解的样式出现,着重夸张肢节爪指,大部分神人纹的头部被省略,下肢的关节增多,上、下肢的关节处都长出了爪指。有的以肢节爪指来示意表现神人,也有将神人纹用不同的形式复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变体图案。神人纹变得愈来愈抽象,成为标志性的徽纹。
河西走廊的马厂类型彩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彩陶器形以单耳的杯、罐的侈口盆具有特色,盛液体的单耳器较多,彩陶器形大部分较小,反映出这一区域农牧经济并重的特点。马厂彩陶花纹中,绝大部分以直线构成,以宽带纹为骨架,中间填网线纹,并在宽带和网线之间露出陶地,形成不同层次的深浅变化,样式绝大部分为几何花纹。而在永昌出土的两件单耳筒状彩陶杯的突鋬上,还绘着人面纹,人面的额部染黑,眼睛下绘几道竖线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地区人们黥面文身的习俗。
马厂晚期彩陶的彩绘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先在器表施一层红色底衬,然后在上面绘黑色花纹,色调浓郁厚重。但因在红色底衬上不易画出细致的花纹和工艺制作方法,马厂晚期彩陶上的花纹多很粗率。曾有人据此认为马厂彩陶已经衰落,实际上并不确切。马厂彩陶从数量上讲要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含有彩陶的古文化,还能制造出器形大而花纹精的彩陶,器形的样式增多而富有变化,图案的格式也较多。因此,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延续不断地发展了彩陶艺术,是甘肃彩陶最繁盛的时期,组成了中国彩陶最辉煌的篇章。
甘肃彩陶的衰退
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甘肃以东大部分地区的彩陶已衰亡了,而甘肃彩陶还历经了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才逐渐衰落并趋于消亡。
分布在甘肃武威以东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陶器注重造型,彩陶很少。齐家彩陶以齐家文化命名地之广河县祁甲坪(即齐家坪)遗址出土的彩陶为典型,器形以双肩耳圜底罐为特色,在腹部上绘橡木纹的复道三角形红色线纹(图8)。河西走廊东段的齐家彩陶,则以双肩耳带突鋬小罐为主要器形,花纹以黑彩的菱格纹和竖列的复道直线纹为特色,图案花纹都以直线构成,具有齐整挺直的艺术风格。
图8 齐家文化复道三角纹彩陶圜底罐
四坝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中段,年代相当于夏商之际。四坝彩陶的彩绘以厚凸的深灰色花纹为特征,蜥蜴纹及其变体纹样是富有特色的花纹。又以彩绘花纹与雕塑相结合的作品引人注目,如羊头形把手方杯、鹰形壶(图9)、人形罐和三立犬器盖方鼎,都是意趣生动的艺术品。
图9 四坝文化彩陶鹰形壶
辛店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主要分布在洮、湟流域。辛店彩陶的图案多用宽带纹构成,布局疏朗,又以自然形纹样较多,有犬纹、太阳纹、水鸟纹、蜥蜴纹和人形纹等。辛店彩陶花纹以双勾曲纹最常见(图10)。早期双勾曲纹是以一对相向的尾上弯的犬纹复合而成的。东乡族自治县出土的一件彩陶壶上,绘着犬首(亦似熊首)人身的奇特花纹,可能是辛店文化中某一氏族的图腾神。辛店文化中的唐汪类型,彩陶别具一格,器表多施橙红色陶衣,花纹以涡纹为主,相互勾回,图案紧凑生动。
图10 辛店文化太阳纹双勾纹彩陶罐
春秋时期的沙井文化,分布在河西地区东北部。沙井彩陶的器形以圜底罐和单耳筒形杯为特色,从应用上反映出游牧生活的特点,花纹模仿草编器的肌理纹样,绘有长三角纹、折线纹、席形纹等纹样(图11)。但彩陶工艺显得简陋,意味着甘肃彩陶发展到了最后阶段。
图11 沙井文化倒三角纹彩陶圜底罐
结语
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从距今8000年起,彩陶相延发展,直到距今2000年时方告衰歇,成系列地发展了500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彩陶发展史,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甘肃彩陶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的象生性纹样和编织物肌理纹样的几何形纹样的相互影响,并且象生性纹样呈现出由写实表现发展为写意表现过程,而这种按理念去重新设计自然形的表现方法,为现代美术家提供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实例。甘肃彩陶的几何形图案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以各种法式的定位,延展出许多旋动的图案,具有奔腾不息的动感。
甘肃彩陶与其他地区的彩陶相比,从图案之精美、花纹之丰富、数量之巨大来看,都是出类拔萃的,被评价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毫不过誉。甘肃彩陶是中国彩陶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中国原始艺术的珍品,也是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