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序

成雨珊

美国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1849—1909)历来被认为是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长篇小说《尖枞之乡》更是因对新英格兰地区缅因州一个名叫邓尼特兰丁的海边小镇的描写脱颖而出,成为朱厄特的代表作。其清新自然、优美脱俗的文笔,端庄典雅、温柔细腻的女性话语风格,在大工业时代自然遭到破坏,继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开始败坏腐化的背景下所流露出来的热爱自然、渴慕纯洁友善的人际关系、赞美人热爱生活、坚守净土的情怀,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颇为耀眼的一颗明珠,甚至被薇拉·凯瑟誉为是与霍桑的《红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列的美国小说中最重要、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尖枞之乡》中,朱厄特自然是对邓尼特兰丁及其周边小岛上的自然景物做了不吝笔墨的描写,各种花草、野菜、草药信手拈来,仿佛是每天都见面的邻居,清澈如洗的天空与大海、洁白的海浪、突兀的礁石等,也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但朱厄特并不仅仅倾心于自然景物,还以一颗敏感、善良、热情的心刻画了小镇上一个个独具个性、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几个坚强、优雅、乐观、勤劳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房东托德太太及其母亲布莱克特太太、利特尔佩奇船长、乔安娜和威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和各种艰辛,但都在小镇或海岛的水土滋养中以各自的方式与身边的自然界和邻人相濡以沫。他们或乐观坚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渴望,或坚守信念和梦想,或以虔诚的心忏悔赎罪,以期获得内心的宁静,或沉静忍耐,默默地担负着自己的责任。正是作者将美丽清…新、纯朴大气的自然景象和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天性相结合,才使得这二者相得益彰,让读者感受大自然对人类情感的疗伤和抚慰作用,由此传递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刻主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互相造就、彼此安慰、真诚以待,而不是在大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变成一方对另一方贪得无厌的榨取、利用,乃至相互抛弃、欺诈和背叛。

朱厄特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其父建造的“朱厄特庄园”度过,优裕的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数量庞大的藏书都为她日后的写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童年时不幸罹患关节炎,导致她不能像其他孩童一样正常上学,却在树林、田野、草丛中觅得一份自由与快乐,这使得朱厄特本人就是大自然治愈的“患者”,由此,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对自然万物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敬畏之情。此外,她天性中的热情善良和女性固有的温润优雅,也使得其文笔不仅清丽端庄,修辞丰富多样,也十分诙谐风趣,再加上她在创作中喜欢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这都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说到《尖枞之乡》在我国的译介,似乎颇有几分遗憾,虽然朱厄特及其作品对我国的很多研究者和文学界人士而言并不陌生,但对其研究仅见发表于期刊的数篇论文或某些硕士论文,其作品一直未曾出现完整的汉译本,这给许多读者和学者带来不便,使得他们对朱厄特作品的了解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其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一直有待发掘和研究,比如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其作品中发现了女性主义视角、生态主义文学观等。这种对朱厄特作品深入研究的状况和对其作品译介的缺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不平衡,实属憾事。可喜的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路东平先生终于笔耕数载,将其译稿付梓。路先生为人质朴纯真,温文尔雅,敦厚善良,且从事文学翻译多年,翻译此书,甚为合宜。先生谦逊低调,不耻下问,译稿初成,便不时与学生探讨,或共解难题,或共赏佳句,每每心有戚戚,不胜欣喜。临了更是让我为其译著“言说一二”,然学生本无名晚辈,何敢担此重任、获此殊荣,先生嘱托,无非我师生二人皆是同道中人,文学翻译之艰、之苦、之乐、之味,堪可共享、共勉矣!

愿朱厄特的《尖枞之乡》中译本顺利出版,早日弥补我国外国文学译介中的这一空白;愿朱厄特及其作品为中国更多读者所认识、熟悉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