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思维即命运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决定个体是否强大的关键因素一直在产生变化。

在原始社会,高大的身材、强健的肌肉和迅捷的反应让原始人有更大的概率捕捉到猎物,逃避猛兽的追击。进入农耕社会后,体力劳动依然是主流,人们需要健壮的身体去挥舞锄头、砍伐柴火,但也需要一点农耕知识。到了工业社会,机器承担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知识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火药、医药、工程等方面的稀缺知识,促使掌握它们的人成为社会精英,拥有个人核心竞争力。正应了培根的那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知识已经不稀缺了,思维能力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如今在学校、企业及其他各类严肃场合中,人们都在谈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广泛谈论并不代表着广泛掌握,尽管在几十年的热烈探讨和教育系统的持续完善下,一些简单的思维能力已得到普及,但深度思维能力仍然是稀缺品。

现在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给人的第一印象,大约是一种更深刻、更接近问题本质的思维,一种更高级的、一般人不具备的思维,但这样的描述似乎太抽象了。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深度”的含义,我们不妨先来探讨,怎样的思维可以被称为与之对应的“浅度”思维。

第一种浅,是逻辑链条的浅显,即个体无法形成较长的因果链条。比如,走象棋的时候只能考虑一两步,解数学题的时候也只能往后推导一两步,又或者针对一件事只能分析出最表层的原因。

第二种浅,是在思考问题时只能从最熟悉的视角出发,缺乏切换视角的灵活性。比如,我们在与人沟通、规划方案、写文案等时,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因为我们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而无法切换到别人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

第三种浅,是对于信息量较大、较复杂的问题束手无策。如果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很多人的思维能力是跟不上的,他们的大脑常常处于超载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信息过载的状态将导致思考效率低下,它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手头同时进行七八件事情,还要遭受大量碎片信息的轰炸,正是现代人的工作常态。

第四种浅,是只关注眼前的、近处的、近期的信息,缺乏长远规划和掌控全局的意识。比如,我们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细算,却未能对长期趋势进行研究,把握并据此规划人生;我们常常只关注和研究个体,而对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缺乏了解;我们紧盯着手头一个个零散的事项,而对整个任务的宏观流程缺乏认知和掌控。

这四种浅就是一般人思考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弱点。相应地,在这四个方面取得突破的成果,则可以被称为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能够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及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我们应当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以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

在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训练内容。思维能力是相对抽象的,不像学习知识点那样任务明确——掌握几个公式,或者背诵一篇文章。在社会和教育界极力推崇思维能力培养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依然没有显著提高,缺乏具体的思维训练内容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训练深度思维需要有像学习知识点一样明确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某种理念描述上。对思维能力的掌握,很多时候是对具体思维工具的内化。所以训练深度思维,要有具体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并配以具体的案例。就像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论述多元思维的概念时所做的那样,他清晰地将对多元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实到不同学科的具体模型中,这就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般人们在谈论关于思维的名词,如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时,则常常停留在模糊的理念描述阶段。

从深度思维的四个方面出发,以有具体的模型、定律和案例为标准,本书的内容依次产生了。

从拥有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1章思维逻辑链条的内容;

从能够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2章换位思维的内容;

从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3章可视化思维的内容;

从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这一角度出发,则衍生出第4章流程思维、第5章生态思维、第6章系统思维、第7章大势思维、第8章兵法思维以及第9章慢即是快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出发衍生出的章节较多,而宏观思维也的确是我们人生中难度更高、对我们的作用更大的思维方式。

对于这些深度思维方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划分它们:思维的技术、思维的格局。

本书上篇名为技术大师,介绍了思维逻辑链、换位思维、可视化思维、流程思维四种思维方法,我称之为技术类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技术主要被用于处理日常工作的具体事务,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工具,又像是一把把武器,能让你披荆斩棘,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做出有效应对。

本书下篇名为思维的格局,介绍了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势思维、兵法思维以及慢即是快五种思维方法,我称它们为格局类思维方法。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格局比能力更重要。那么怎样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那些大格局的、结果价值超越努力程度的智慧选择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到格局类思维方法。它们能让我们用更高、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更深刻、更巧妙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心态变得更加大气而平和。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流程思维是根据“从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衍生的一章,但我选择将其放在技术大师中(而非放在思维的格局)。因为流程思维在具体应用方面依然属于解决日常工作问题的范畴,它可以叫作宏观中的微观方法,或者微观中的宏观方法,它也可以说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解决微观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具体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这些深度思维方法具有极高的价值,能使我们获得从解决问题到掌控格局的全方位提升,赢得跨越式发展。

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如果你不曾实践某个道理,那么你对别人讲述它时就是无力的。本书所讲的思维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过并感觉对自己有切实帮助的。因此,本书自然而然地有了另外一层特性:它特别适合那些没有背景、缺乏资源、资历平凡,正处于迷茫之中的普通人。

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我深知“草根”的成长之路中有多少困难,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因为缺乏资源而无法迈过的门槛,也常常面临无法进场参与游戏的困局。当资源、背景和资质都不足的时候,能够帮助你破局的只有深度思维能力。在研究思维方法、思考人生策略时,我也特别关注那些普通人因为深度思维能力而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案例。

比如,我认识一名金融投资者,当他和我交流自己的投资心得时,说自己做的事情无非是对市场上的公开信息进行深度思考而已。例如在某一政策发布后,他会进行深度推演,预判这个政策将带来怎样的短、中、长期变化——这正是对思维逻辑链的实践与应用。

一位历史老师受困于如何让学生们学好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知识范围很广,涉及许多国家、相关事件和逻辑,学生们常常将知识搅成一团,容易混淆或遗忘所学内容,这是这位老师教学十几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参加我的可视化思维培训课程后,他画了一幅宏大的世界历史脉络图,对照图片讲课,学生们突然如同开了窍一样,成绩突飞猛进,困扰老师多年的教学问题也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样的案例在本书随处可见,在这些精彩的案例背后,我看到了深度思维能力对普通人的重大意义。

《深度思维》一书无法概括深度思维的全部内容(实际上也没有人可以穷尽所有的思维方法),很多思维方法并没有被收入本书。一方面,基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原则,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本人并没有实践过的思维方法,我没有加以介绍。本书选择的,都是那些我在实践中发现的,能够对普通人产生帮助的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思维方法由于早已广为人知而没有赘述的必要。比如,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经典的、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思维技术,但对它的论述已汗牛充栋。又如,批判性思维也对我们有重大意义,而你可以在已有的经典批判性思维书中学到它们。所以尽管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但没有出现在本书中。

总的来说,深度思维是一种具有巨大价值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技术与格局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的。我也坚定地认为,未来深度思维将是个体崛起的最可靠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