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见到秦昊挨了一巴掌,嘴角不由抽了一下,心里想:简直太暴力了,不过我喜欢。
秦昊捂着被打肿的脸颊,眼中喷射出愤怒的火焰,他从未受过如此屈辱,尤其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
他怒吼一声,就要下令全军追击,却被身旁冷静的赵毅拦下。
“少主,穷寇莫追,况且此人武艺高强,又能在我等眼皮子底下救人,定非泛泛之辈。
此时追击,恐中了埋伏。”赵毅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秦昊心头的怒火。
秦昊强压下心头的愤怒,目光阴鸷地望向那三人逃离的方向,咬牙切齿道:“哼,不管你是谁,我定要让你付出代价!”
此时,战场上已是一片狼藉,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启禀大都督,敌将项扬、寒浞逃走,龙且、钟离昧、虞子期、季布被刘御、吴支祁两位将军擒获,蚩尤逃走之时,因体力不支,被董卓将军擒拿,已归降董卓将军麾下,其余黄巾军士卒已全部投降。”一名士卒跑到刘备身边禀告道。
刘备闻言,轻轻颔首,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这战场的硝烟,直视远方的苍茫。
他缓缓道:“此番战事,虽有小挫,但大局已定,黄巾之乱,终将被平息。
诸位将军,功不可没。”
言罢,他转身望向那被战火洗礼过的天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秦昊的怒火虽被暂时压制,但他深知,今日之辱,必将成为秦昊心中难以磨灭的刺,未来的路,恐怕将更加崎岖。
“姬无双,你即刻率军打扫战场,收敛亡者,安抚伤者。
至于那逃走的项扬与寒浞,着人密切监视,务必将他们的行踪掌握在手中。”刘备沉声吩咐,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姬无双领命而去,刘备则继续沉思。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远处村庄的炊烟味,那是家的味道,是安宁的象征。
刘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和平的渴望。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全军拔营,进入陈留。
同时,着手准备赈灾事宜,务必让百姓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刘备的声音在微风中飘荡,如同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刘备的命令下达,军营中开始忙碌起来,士兵们或整理行装,或修缮武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次日,刘备、董卓、刘邦、刘焉、丁原、曹操、公孙瓒、秦昊等人各自带着本部人马进入陈留休整。
刘备让曹操负责陈留的政务,其他人负责陈留的防务。
陈留城内,百姓们初见大军入驻,心中难免忐忑,但见刘备麾下士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且时有士兵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搬运粮食,渐渐地,恐惧与疑虑被温暖与希望所取代。
曹操接管政务后,迅速组织起赈灾队伍,分发粮食,搭建临时住所,同时派遣医官巡回治疗伤员,陈留城内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他深知,民心乃立国之本,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方能真正稳固根基。
曹操雷厉风行的作风与刘备的仁德之名相辅相成,使得陈留的重建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
“启禀大都督,有一名叫司马懿的人带了百十骑来到府前,自称绑了人公将军张梁,特地来献于大都督,以表对朝廷的忠心。”
就在刘备与董卓、刘邦、刘焉、丁原、曹操、公孙瓒、秦昊等人商量如何安定地方的时候,一名亲兵匆匆步入府内,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兴奋。
刘备闻言,眉头微挑,心中暗自思量:司马懿居然绑了黄巾军的人公将军张梁前来献功?有意思。
他缓缓起身,衣袂轻扬,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与好奇:“哦?司马懿?带他进来。”
须臾,司马懿步入厅内,只见他身姿挺拔,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凡之气,手中紧握缰绳,身后跟着百余骑,马上驮着的正是被五花大绑的张梁。
“司马懿,你可知绑来之人乃黄巾军要员,此举无异于虎口拔牙,你就不怕引火烧身吗?”刘备目光如炬,直视司马懿,试图窥探其内心所想。
司马懿从容不迫,拱手行礼道:“大都督明鉴,司马懿虽出身寒微,却心系天下苍生。
黄巾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在下此举,实乃为天下除害,望大都督能体恤民心,收纳此功。”
“哈哈哈,司马懿,张梁我收下了,但你………”刘备说着,突然下令道:“来人,将逆贼司马懿拿下。”
话音未落,厅内气氛骤然紧张,司马懿面色微变,但依旧保持着镇定,眼中闪过一丝不解与惊愕。
百余骑随从亦是一阵骚动,手按刀柄,似乎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大都督,这是为何?”司马懿强压心头震惊,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与不屈。
刘备嘴角勾起一抹深意的笑,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司马懿及其部众:“司马懿,你智计过人,胆识非凡,我岂能不知?
你此番绑来张梁,看似投诚,实则欲借此机会,窥探我军虚实,或是别有图谋吧?”
司马懿闻言,心中暗自惊叹刘备之睿智,面上却不动声色,正色道:“大都督误会矣!在下真心实意欲助朝廷平乱,以解百姓倒悬之苦,岂有他念?若大都督不信,愿以项上人头为誓!”
刘备轻笑一声,摆手示意侍卫退下,缓缓踱步至司马懿面前,目光深邃:“司马懿,你的才智我素有耳闻。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之前你乃是项羽的参谋,深得张角三兄弟以及项羽的重用。
还有,去年项羽偷袭洛阳城,也是你深入洛阳城打探消息,将城内情况了解一清二楚,才使得项羽方才轻松偷袭得手。
若不是本将与众位将军早有安排,恐怕陛下已经惨遭项羽毒手。”
刘备的话语如同寒冰刺骨,让司马懿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他万万没想到,刘备竟然对他的过往了如指掌,连他在项羽麾下担任参谋的秘密都一清二楚。
司马懿强作镇定,心中却如鼓点般急促盘算着对策。
他深知,此时一旦露出破绽,不仅自己难逃一死,就连身后的百余骑随从也将陪葬。
他深吸一口气,拱手再拜,语气中满是诚恳:“大都督所言确有其事,但那都是过往云烟。
昔日在下确实曾为项羽效力,但那是因为在下尚未明了天下大势,误以为项羽乃是能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人。
然而,自黄巾之乱爆发以来,在下亲眼目睹百姓所受之苦,心中悲愤交加,始知昔日之错。
故而,在下才毅然决然地离开项羽,欲寻一真正能为百姓谋福祉之主。
大都督仁德之名,天下皆知,在下愿以此功,作为投名状,从此誓死追随大都督,共谋天下大业。”
刘备静静地看着司马懿,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
他素知,司马懿此人智计超群,若不能为自己所用,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但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且司马懿绑来张梁,的确是大功一件。
“司马懿,你可知忠、孝、仁、义四字的含义?那你觉得你有没有做到这四个字?”
司马懿闻言,神色凝重,沉吟片刻后,答道:“大都督,忠孝仁义,乃为人之本。
在下虽曾有过迷惘,但自问心中始终秉持一份对天下的忠诚与对苍生的悲悯。
‘忠’,在于忠于国家,忠于百姓。
昔日在下虽在项羽麾下,但从未有过背叛国家之心,所谋所划,皆是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乱,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如今,在下愿将这份忠诚,献于大都督,共赴国难。
‘孝’,乃百善之先。在下虽未能常伴父母膝下,但心中时刻挂念双亲,每有战功,皆愿以此荣耀,慰藉父母在天之灵。
‘仁’,仁者爱人。在下深知,战争之苦,首当其冲者,乃无辜百姓。
因此,在下每行一事,皆力求减少百姓伤亡,以最小之代价,换取最大之和平。
‘义’,在于义薄云天,信守承诺。
在下既已决定投诚大都督,便愿以性命相托,誓死不渝。
大都督若有所命,在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下虽不敢说已完全做到这四个字,但愿以此心,此志,此身,践行之,以求不负大都督厚望,不负天下苍生之期盼。”
刘备听罢,哈哈大笑说:“司马懿啊司马懿,若论脸皮厚,你当世无人能及。
其一:你河内司马家乃汉之忠臣,而你带着项羽偷袭国都,是谓不忠。
其二:你背叛家族,加入黄巾叛逆,是谓不孝。
其三:张梁待汝不薄,今日他落难,你擒拿他来求功名,是谓不仁。
其四:黄巾军虽是叛逆,但皆是义气深重之人,你为一己之私,背叛昔日同袍,是谓不义。
此四不,你司马懿如何能以忠孝仁义自诩?”
“秦昊何在,诛杀此人,将首级挂在城头之上,以警示天下之人。”刘备拍案下令道。
司马懿闻听刘备此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番肺腑之言,竟换来刘备如此决绝的判决。
他身形微微一晃,却仍强撑着没有倒下,目光中闪烁着不甘与愤怒。
“大都督此言差矣!在下虽出身司马家,却从未有过背叛汉室之心。
项羽偷袭国都,在下亦是受害者,彼时在下身陷囹圄,无力回天,怎能以此定罪?
至于加入黄巾军,实属无奈之举,在下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对百姓的悲悯。
张梁虽对在下有知遇之恩,但大是大非面前,在下岂能因私废公?
至于背叛同袍,更是无稽之谈,在下此举,实乃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朝廷除害!”
司马懿言辞恳切,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深知,这或许是他最后的辩解机会。
然而,刘备却不为所动,脸色铁青,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
“司马懿,你不必再巧言令色,你的过往,我早已了如指掌。
你虽才智过人,却心机深沉,若为所他人所用,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今日,我意已决,你休要再多言!”
话音未落,刘备已挥手示意秦昊动手。
秦昊得令,身形一动,如鬼魅般闪至司马懿身前,手中长刀寒光一闪,直指司马懿咽喉。
司马懿见状,心中一凛,却仍强作镇定,目光直视刘备,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屈:“大都督,在下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若得生还,必当倾尽所能,为大汉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刘备闻言,眼神微闪,似在权衡。
秦昊见状,手中动作一顿,静待刘备决断。
厅内气氛紧张至极,众人皆屏息以待,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刘备沉默片刻,忽而一笑,那笑中却带着几分深意与狡黠:“司马懿,你倒是个聪明人。
不过,想让我相信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司马懿心中一松,知道事情或有转机,连忙道:“大都督但有所命,在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备目光如炬,直视司马懿:“我要你亲自率领秦昊以及麾下人马,攻打黄巾军余孽朱元璋和赵匡胤,斩将夺旗,立下赫赫战功。
如此,我才能真正相信你的忠心。”
司马懿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知此乃唯一生机,当即应下:“大都督放心,在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望。”
刘备点头,挥手示意秦昊退下,转而看向司马懿:“好,我便暂且相信你一次。
不过,你记住,你的命,现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若敢有丝毫背叛之心,我必让你身首异处!”
司马懿心中一凛,却仍强作镇定,拱手行礼道:“大都督教诲,在下铭记在心。”
刘备见状,微微颔首,转而看向厅外:“来人,为司马懿准备兵马,即刻出征。”
随着刘备一声令下,厅外早有准备的士兵迅速行动起来,为司马懿准备兵马粮草。
司马懿见状,心中暗自庆幸,终于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然而,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
要想真正获得刘备的信任,他必须立下赫赫战功,证明自己的忠心。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厅外,准备率军出征。
此一去,是生是死,皆未可知。
但司马懿心中却有一股信念在支撑着他,那就是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己,他必须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