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不佳的贵族子弟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
虽说家庭背景相当显赫,但袁绍本人的家族地位并不高。这是因为袁绍的母亲很有问题。
公孙瓒在讨伐袁绍时,发布檄文列举袁绍的罪状,其中第九条罪状揭了袁绍身世的老底: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由此可见,袁绍的母亲并不是袁逢的正妻,甚至也不是妾或侧室,只是“婢使”,一个使唤丫头或者女佣之类的地位卑微的女子。袁绍据冀州之后,天下豪杰纷纷前来归附,他弟弟袁术很生气,说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可见,虽是同父所生的亲兄弟,但在袁术眼里,袁绍压根不是哥哥,只是“家奴”而已。袁术为什么这么看不起袁绍?就是因为袁绍的母亲地位太低了。
虽说因为家世背景,袁绍的仕途起步比很多人要高,但相比于袁术还是低了些。十常侍之乱的时候,袁绍是中军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中郎将的级别高于校尉。董卓霸权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升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升袁术为后将军、阳翟侯,后将军的地位堪比九卿,高于太守,阳翟侯是县侯,地位也比邟乡侯高。可见,即便是在袁绍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之时,在当时人眼里,他的身份还是不如袁术尊贵的。说到底,都是因为袁绍的出身不好。所以说他的童年生活不免有些抑郁,因而也养成了袁绍孤傲的性格。
曾经也是进步青年
袁绍深知自己出身的弱点,因而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被天下人广为称赞。
袁绍辞去濮阳令离职回家,车马徒众,十分豪华,但将要进入汝南境内时,却把宾客都打发走了,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
许子将,即许劭,是个有节操的人,在当地很有名气,无论官民都非常敬重他,袁绍为了表示敬意,遣散宾客车马,单身而行。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其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袁绍又好游侠,结交了不少天下豪杰,当时他有四个好朋友都很有名:
名列“八厨”的张邈。张邈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倾家荡产,壮士多有归附于他的,被称为“八厨”之一,曹操、袁绍都是张邈的朋友。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以出色的应考成绩被任命为骑都尉,不久又被任命为陈留太守。
为友复仇的何颙。何颙有个朋友虞伟高父仇未报却重病将死,何颙去看望他,虞伟高忍不住向他哭诉,何颙二话不说为他报了仇,用仇人的脑袋祭了虞伟高父亲的坟墓。
陈蕃、李膺谋杀宦官失败后,何颙因与陈蕃、李膺交好,被宦官诬陷,他于是改变自己的姓名,逃亡汝南郡境内。他所到的地方,结纳豪杰,有名于荆州、豫州一带。
袁绍仰慕他的为人,悄悄地与他往来,结为谕德宣誓的朋友。这时党祸起,天下不少人遭了难,何颙经常私下里跑到洛阳,与袁绍一起计议: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就大为出谋献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
赴难不惮的许攸。“赴难”即所谓“救时难”,属于游侠的最高准则。许攸曾与冀州刺史王芬、周旌谋划废掉汉灵帝,诛除宦官,改立合肥侯为帝,匡扶社稷。王芬打算趁着汉灵帝北巡的时候,以征黑山贼为由举兵,但是汉灵帝又刚好收回了兵权,召王芬入朝,王芬心里没底,就自杀了,许攸这才投奔了袁绍。
仗义刺卓的伍孚。伍孚曾是何进的门客,愤恨董卓的残暴不仁、倒行逆施,于是某日怀里藏着佩刀去见董卓,准备找机会暗杀。在向董卓汇报完工作,董卓出来送他的时候,伍孚拔刀刺向董卓。可惜董卓习武出身,身手很不错,伍孚没刺中,反而被董卓拿住。董卓厉声责问:“你难道想造反吗?”伍孚义正词严:“你什么时候成了我的君主?我什么时候成了你的臣子?你这个乱国篡主、罪大恶极的奸贼。今天我就是来诛杀你的,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以谢天下。”《三国演义》总赞伍孚道:“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见袁绍很年轻时就是个豪杰,其声名远在嫡子袁术之上。袁本初少年豪杰,名不虚传。
据四州,虎视何雄哉
十常侍之乱,袁绍、袁术领兵诛灭宦官,但却被董卓掌握了天下的实际操控权,董卓独断专横,心狠手辣,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纷纷逃离洛阳。
随着董卓的倒行逆施,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于是,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怎奈各路诸侯各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真正与董卓交锋的人少之又少,袁绍虽为众望所归,其实很负众望。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指挥不了这支十余万的大军。最终一场讨伐不了了之。这次董卓讨伐战看似谁也没捞到好处,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袁绍,本身没有什么损失,而且作为十三路诸侯的盟主,声望达到了顶点。于是,前来投靠袁绍的豪杰名士络绎不绝。
袁绍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准备抢夺冀州。冀州是个好地方,兵精粮足,袁绍此时虽然有一定实力,但想独自吞并冀州几乎不可能。逢纪献策,与公孙瓒两面夹击韩馥,后又结好韩馥的叛将鞠义,让他进攻韩馥。
冀州太守韩馥是个老实的读书人,胆小软弱,又没多大才能。和公孙瓒打了几仗,都输了。韩馥这个时候已经很自危了,袁绍看准时机派出高干、荀谌去对韩馥“申明大义”,在高干、荀谌的一番恐吓之下,韩馥乖乖让出了冀州,袁绍兵不血刃就吞下了一大块肥肉,开始了他的争霸之途。
也是因为袁绍的势力膨胀,导致了公孙瓒将矛头指向了他。公孙瓒以其弟公孙越的死为借口,出兵讨伐袁绍。在战争初期,公孙瓒的实力占了上风,不过因为对战局判断失误,导致公孙瓒的部队在界桥一战战败后,开始出现了实力下滑。袁绍在截获公孙瓒的求援情报之后,得知其他的援军将以火光为信号夹击袁绍。于是袁绍将计就计,夜里以火把为信号,诱使深藏高台之后的公孙瓒出兵。袁绍乘机伏击大败公孙瓒的部队,公孙瓒走投无路之下,杀死妻儿然后自焚而死。
在大败公孙瓒后,袁绍占据了整个幽州,吞并了公孙瓒旧部。这时的袁绍,已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且四州之地是当时中原最为富庶、辎重最广的土地。袁绍的势力达到顶峰,一跃成为诸侯之首。这期间,袁绍唯一错过的,就是拯救汉献帝刘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从李傕与郭汜手中将汉献帝夺走,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败官渡,戚戚然不得善终
袁绍的成功来得突然,失败来得也很快,序幕在他倾四州之兵马南下攻伐曹操时就拉开了。
官渡之战伊始,即建安五年元月,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决定和袁绍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知道刘备绝非等闲之辈,如果不趁他羽翼未丰之时除掉他,任由他坐大会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于是决定先领兵攻打刘备。此时,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对他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半会儿不会罢兵,明公如能举兵偷袭他的后方,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定可以大破曹军。”但袁绍却推说孩子有病,不能离开。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说:“庸主啊!千载难逢的时机,就这样浪费了,可惜啊,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了田丰。
待曹操打败刘备还军官渡后,袁绍才仓促决定出兵,田丰认为战机已失,不可贸然出兵,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现在许都必有重兵把守,已不再是空虚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常能以少胜多,不能等闲视之,需要从长计议。”袁绍不仅不听田丰的劝告,反而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拘押起来。
九月,两军会战,曹军失利,于是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袁绍修筑壁楼,堆起土山,从高处向曹营发箭,一时箭如雨下,曹营招架不住,将士们只得举着盾牌走路,但壁楼、土山不久就被曹军的“霹雳车”轰毁了。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袁绍又暗凿地道通往曹营,不料,曹军早有准备,在营中挖掘长沟进行防御。曹军虽然处于守势,但还是派兵袭扰了袁军的运粮车。
两军就这样处于胶着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背叛曹军,投靠了袁军。然而,这种有利于袁绍的态势出人意料地急转直下。这时,袁绍派淳于琼带领万余人北迎运粮车,粮草关系全军安危,谋士沮授特别提醒说:“可派蒋奇领一支人马伏于淳于琼之侧,以防止曹操偷袭。”而谋士许攸则提出偷袭许都的建议,因为此时许攸意识到曹军倾巢而出,许都定然守备不足,此时若能派轻骑奔袭许都,能既快又省地结束战斗,而且许攸还料到此时的曹军粮草已然不足,若能攻下许都,则断了曹军粮草的来源,到时曹军自会不战而降。
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没有听进去分毫,无所动作。事有凑巧,此时有人告发许攸的儿子犯法,袁绍决定要严加惩罚,许攸感到事情不妙,一则自己的儿子犯法自己必然难逃罪责;二来袁绍刚愎自用,败绩必然,不如趁早开溜的好,于是决定投奔曹操。
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兵赴乌巢袭击袁绍的粮草囤积地,此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乌巢,于是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一旦得手,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现在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援乌巢。可袁绍哪里知道,曹操既然亲自出马,那曹军大营必定是重兵把守。果然,高览、张郃攻营不下,而乌巢大败的消息却先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
袁绍全军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
逃回冀州后,袁绍感到窝囊至极,郁郁而终。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丸。曹操北定乌丸后,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错过了多次成功击败曹操和挽救战局的机会。比如说,田丰和许攸偷袭许都的建议,都是天赐良机,尤其是许攸提出袭击许都的想法和条件更为成熟,又如张郃建议先救乌巢的想法也是可以扭转战局的意见,但是袁绍都没有采纳,结果一败涂地。
回顾三国那段铁马金戈的历史,官渡之战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这场战争时说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在这里,诸葛亮指出了袁绍的名气比曹操大,资本也比曹操雄厚,但曹操最后却得胜了,得胜的原因是“人谋”,诚然这场战争的胜利和曹操善于谋划分不开,但是袁绍在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糊涂无知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了四世三公的名望,有了庞大的军队,对于成就一番事业来说,是多么好的机遇啊,但是袁绍没有把握住,于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曹操,历史的轨迹也不再是以袁绍为主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