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流水红颜寞:红楼梦中的多面人性
- 一笑作春风
- 1626字
- 2023-09-14 14:36:38
03 用智慧让情怀落地
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描写了涓生和子君一对知识青年。他们爱得热烈纯真,不惜同亲友绝交。然而,在失业来临,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涓生发出感慨:“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务实地活着,是生命的第一要务。务实的生活里,也有诗和远方;但是,如果只追求诗和远方,忘了务实地活着,所谓幸福,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每次,我打开红楼的时候,都会为宝黛的真性情心动不已,为情而痴的人生是我庸常之辈难以抵达的远方;然而,合上红楼的时候,我又向往宝钗的处事智慧,希望人情练达,过好当下。
宝黛二人,可谓是痴情之人,可是他们的“情”多建立在愉悦自我的基础之上,属于审美性质的。惟有宝钗,懂得体恤他人,让情怀落地。
宝钗生日,贾母令她点戏,她点了一折《西游记》,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是讨贾母喜欢的热闹戏。少年时读至此处,总觉宝钗圆滑,然而,年岁渐增,方觉能为长者考虑,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许多成人在与人相处时,还处处考虑的是自己,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为老人家着想,只能说明她的修养高。
小说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前夕,元春赐了节礼给贾府,其中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一样,黛玉少了红麝香珠。第二日,宝钗去贾母和王夫人处,从不戴环佩的她偏偏戴了红麝串,这是在向宝玉挑逗,向黛玉炫耀吗?不!若那样的话,岂是珍重芳姿的宝钗?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表达对元春赠礼的感激,是礼节,也是对他人的一份尊重。就像生活中,别人送了自己礼物,自己若把礼物压箱底,那赠者会怎么想呢?
回到大观园,宝钗是人群中的“宝姐姐”,她温润如玉,暖若春风,为姐妹们驱走寒冷。袭人央求湘云做针线活,宝钗对袭人讲湘云“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主动替湘云接活;湘云开社做东,大包大揽,自己却没经济实力,宝钗慷慨帮她办螃蟹宴,体面地解决了难题;邢岫烟家境贫寒,把衣物当了出去,宝钗知道后,悄悄地帮她赎回;潇潇雨夜,宝钗打发婆子送到潇湘馆上等燕窝……若非真诚善良、善解人意,岂能如此温暖体贴?
对于大观园的下人,她甚至也能考虑到婆子们起早贪黑的处境,为她们谋利益。协助探春兴利除弊,她提出分到地的婆子们照看园子太过辛苦,上头不能过于苛刻,辛苦一年应该叫她们剩些,来补贴家用。而对于那些没有分到地的婆子们,宝钗又建议分到的拿出一部分利益给她们,毕竟她们起早睡晚,辛苦到头,也该沾带一些。最后,众婆子们皆大欢喜。这就是宝钗的格局,让下人们雨露均沾,公平和睦。若非洞察人心,情理通达,有一颗温良仁厚之心,焉能如此?
最让人感动的是宝钗对于香菱的帮助。香菱是整部红楼里最苦命的姑娘,在被拐卖后飘零不定,惨遭重重折磨。宝钗知道香菱想进大观园,就以身边人少需要陪伴为借口,跟薛姨妈说,叫菱姐姐和她作伴。香菱感激,她笑说:“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个空儿……趁着这机会索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这份成全,给了香菱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接下来香菱痴迷于学诗,虽然宝钗认为女子的本分是针线纺织,但她也并没有反对香菱学诗,反而一直持默许的态度。宝玉也为香菱的命运哀叹过,可是他又何曾做过什么呢?
一个人有情怀,为他人的故事伤感,固然有值得称赞之处,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听完故事、擦干眼泪、转眼忘得干干净净,这种情怀也是空的。相比之下,宝钗能够把情怀付诸行动,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当贾府颓败之时,凤姐病了,需要人参下药,王夫人四处寻觅,最后在贾母那里找到了存放太久没有功效的“好”人参。薛宝钗帮王夫人解决了难题,同时说了一句:“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济众散人”的背后是一颗大慈悲之心,也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体现,绝非天天念佛经就能达到的境界。
可以看出,宝钗的八面玲珑,绝不等于圆滑世故。其背后隐藏着推己及人的善良和人情练达的智慧。一个不善良的人,不会真心为他人考虑;一个不智慧的人,蒙着眼走路,自己尚且走得踉踉跄跄,何以保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