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阶段

应当明确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史同网络社会发展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互联网技术发展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社会变迁,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生活网络化变迁或网络社会生成发展的过程,但关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史的总结,主要侧重的是互联网技术革新,互联网设置创新,互联网规模扩张,互联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等,简言之,重点在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功能作用提升等方面。而对网络社会的发展历史做出总结,重点则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引起了何种形式、何种程度以及何种性质的社会变迁。

我们借鉴关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从网络社会学视角对中国网络社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阶段划分。

史前阶段:学习引入阶段(1987—1994)——学习互联网知识、引入互联网技术和开启互联网通信阶段。陈建功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引入阶段”,方兴东等人则称之为“史前阶段”,其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这是一个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大规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的引入学习阶段,并且都把1994年中国正式与互联网实现链接作为这个时期的结束。虽然对这个时期的起点没有做出明确的认定,但都承认这个时期的第一件大事是: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迈开了进入互联网的第一步,就像这封邮件的内容一样:“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把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作为中国网络社会发生的开端,它标志着学习互联网知识、引入互联网技术、开展互联网活动已经在中国成为现实。

应当承认的是,方兴东把1994年之前称为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史前时期,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尽管发出了第一份电子邮件,是中国学习、探索和引入互联网知识和技术的明确标志,但直到1994年正式与互联网对接之前,对互联网的学习探索主要发生于范围有限的一些专业科技人员或科研机构中,还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更谈不上有多少社会成员开展了互联网活动。因此,从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上看,1994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只能看作网络社会发生的孕育阶段。

但同时也应当指出,一部分科技人员开始学习和引入互联网科技,对于中国互联网事业和互联网社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破冰之旅。没有一批科技人员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崭新甚至神奇的互联网知识与技术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普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不能低估学习引入阶段在互联网事业及网络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个时期电子邮件在科技人员或知识分子中的使用,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电子邮件不仅加快了人们的信件交流速度,而且因其大幅度地扩展了人们的交流范围和交流内容,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阶段:Web 1.0阶段(1994—2001)——网民上网浏览信息、网站向社会发布信息以及BBS发展阶段。1994年4月20日,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不仅开启了互联网在中国的正式运行,而且也是中国网络社会逐渐大规模形成的开始。尤其是到了1998年,网易、搜狐、腾讯和新浪等网站相继创建,互联网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亿万民众面前。各大网站都极力追求扩大点击量,千方百计地吸引浏览者眼球,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在各大网站丰富多彩的页面上便捷地搜索信息,轻而易举地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在Web 1.0阶段,另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是BBS的兴起。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的网站上,建起了第一个互联网BBS,被命名为曙光站。曙光站的速度较慢,清华大学师生开始探寻一条让网速快一点的途径。1995年8月,清华的实验室里装上了台湾的BBS软件,站点起名为“水木清华”。“水木清华BBS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同时在线超过100人的‘大型’网站。”[1]后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北京和各地高校纷纷建起BBS网站,一些大型公司或团体也建起了BBS网站。

BBS网站的兴起对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电子邮件联系中的个体之间一对一的通信联系,开始在群体中展开了一对多、点对面的交流关系。虽然BBS是有边界限制的局域网,人们在其中只能展开仍然具有单向性的有限的表达与接受的关系,但它在极短时间里把个人的意见或观点向几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表达,可以因为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而引起大家关注,甚至引起“集体兴奋”,这已经是一种崭新的网络群体现象了。

第二阶段:Web 2.0阶段(2001—2008)——利用短信交流和通过博客向社会发布自己观点的阶段。短信是个体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而博客则是个体对社会发表自己观点、意愿或评价的形式,二者都突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扩大了网络的社会空间。进入Web 2.0阶段,网民不仅用浏览器在网站阅读信息,而且还可以编写短信、博客表达自己观点,因此网络活动进入了既看又写的阶段,网民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说,同Web 1.0阶段相比,Web 2.0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网民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发短信和编写博客,网民成了互联网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短信和博客交流,网民之间发生了积极的互动,互联网由此而焕发出更大活力。

也正是因为网络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Web 2.0阶段的网络社会呈现了活跃的思想性。网络参与和网络互动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只有那些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信息才能实现有效参与和互动。并且,这个阶段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具有在Web 1.0阶段无法与之相比的广泛影响力。虽然在前一阶段的BBS中已经存在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行为,但因其发生于有限的局域空间,所以引起的社会效应还有很大局限性。而短信和博客则克服了BBS的这种边界局限性,由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三阶段:Web 3.0阶段(2009—2014)——个体通过微博和微信开展即时通信并结成大量网络群体的阶段,这也是网络社会发展达到了空间广阔、空前活跃的阶段。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很快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新浪网站的影响和活力也随之迅速上升,对腾讯、网易和搜狐等网站形成了巨大压力。随后,腾讯、网易和搜狐等网站也纷纷在2010年推出微博。只允许140个汉字的微博,以其简明性、便捷性、生动性的鲜明特点,在较短时间里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热烈参与,上网开微博,一时间成为广大网民的流行语,甚至成为2010年至2012年几年间的一种广泛流行的社会时尚。

特别是在2010年10月发生的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杀人案,2011年6月发生的郭美美网络炫富,2011年7月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以及2012年发生的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案等事件中,广大网民利用微博对这些事件开展了热烈“围观”。在“围观”高潮期,每天数以百万计的微博对这些事件发表评论,还有网民通过调查和“人肉搜索”揭露事实,发挥了网络舆论抨击邪恶、伸张正义的积极作用,显示了督促政府秉公执法、及时办案的强大的舆论力量或信息权力。在发表和跟帖的微博热潮中,涌现了一批意见领袖,有些意见领袖竟然拥有数以百万甚至数以千万的粉丝,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群体。

2011年1月,腾讯推出了微信,这是一个对推进中国网络社会发展具有更加强大作用的网络设置。微信(WeChat)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媒体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等开展即时通信,“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很快成为广大网民得心应手的交流工具。同短信相比,微信有很多优点:微信仅走流量,不像短信那样需要支付话费;短信主要传递文字信息,虽然可以发彩信,但一条要花0.3元,而微信除了可以发文字信息外,语音、图片、视频也都可以发,并且都是免费的;微信的朋友圈更是让使用者感到亲切可爱,它能使人们轻松地同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丰富的熟悉人关系中消除烦恼、逃避寂寞。至于“摇一摇”“漂流瓶”“公众平台”等微信设置,也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由于微信具有灵活、轻便、多样、生动并且免费的多种优点,因此受到了热烈欢迎,其用户迅猛增长,到2017年7月,微信用户已经达到5亿。[2]微信不仅增强了互联网的魅力,壮大了网民队伍,提升了网络社会的活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网络社会呈现了崭新的群体形式。社会是作为群体而存在的,在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社会群体都是在特定场所中存在的,而现在人们通过微信结成了名目繁多、无法计数的微信群。一旦使用了微信,几乎没有人不加入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微信群的,家庭群、亲友群、同学群、同事群、同乡群、同行群……实在难以列数。如果以每个微信用户平均加入10个微信群计算,5亿多用户至少结成了50多亿微信群。这50多亿微信群是十分活跃的网络群体,是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现实生活,它们为中国社会展开了新的群体形式和新的运行空间。

方兴东还划分出一个从2015年至2024年的Web 4.0阶段。虽然这是在2014年做出的一种预测,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预测已经在变成现实。方兴东认为,2014年之后,互联网不仅规模和效益将进一步扩大,而且还会向社会各种领域扩展,进而引起社会生活更加广泛的变革。事实正是如此,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购物营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艺术娱乐、交通旅游、金融业务、社会治理、政府行政……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同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现在的网络社会已经不仅是一个信息空间了,而是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所有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了,中国社会正在全面实现网络化。


注释

[1]风端.中国最早的论坛(BBS)是哪个?.(2014-11-28)[2019-03-2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48288/answer/34140571.

[2]eMarketer.2017年微信用户数量将接近5亿.(2017-07-21)[2019-03-22].http://www.199it.com/archives/61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