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新月异的快速网络化

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实在是令人难以预料。1987 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实现了对互联网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接触。从踏入互联网的这个第一步算起,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已有30多年的时间。

30多年来,中国网络社会加速度地大规模崛起。不仅已有半数以上人口通过实名制注册为网民,积极地参与了网络活动,而且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个人住处,网络浏览、网络交流、网络购物和网络群聚,都已成为广大网民随时开展的日常活动。网络浏览、微信交流,在中国已成为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似乎已经代替了“大声说话”的普遍习惯。一些在十几年以前来中国访问的西方客人,通常都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甚至高声喊话的嘈杂场景留下了较深印象。而如今,随着人们对互联网活动的热衷参与,在公共场所里大声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个人行为是手机上网。在候机厅中、列车上、公共汽车里,虽然偶尔也能听到有人大声说话,但是这已经变成少见的个别人行为了,而大多数人的主要活动是在无声地“网游”。

不要小看这种从大声说话到默默网游的变化,这不是个别人生活细节的变化,而是广大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展开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形式,交往方式的变化一定会引起社会生活展开形式的变化。在网络交流没有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交往方式之前,人们的交往活动主要是在特定场所中开展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在人员密集的场所中不被别人的语言呼唤所淹没,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也就在所难免。而网络交流可以把人们带到一个超越局部场所的缺场空间中去,人们可以凭借便捷的网络技术开展更广阔、更丰富的信息沟通与观念交流,但这已经不是在特定场所中面对面的直接的在场交往,而是在没有边界的网络空间中开展的具有间接性的缺场交往。

近几年一个发展更快、更加引人注目的网络行为是网络购物或网络交易。经过阿里、京东和亚马逊等网络公司的大力推进,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日常消费行为,它不仅为商品营销开辟了广阔的新渠道,而且也对传统商业形成了尖锐挑战。到某些商场里逛一逛就能清楚感受到,网络购物已经对传统商业构成了明显冲击。拥挤不堪的繁盛景象似乎已经难以再现,冷冷清清的氛围让商场经营者感到实体店经营已是明日黄花、江河日下。与之相反,网络购物却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不仅购买一些电子商品可以去天猫和京东网购,而且连买油盐糖茶、蔬菜水果也可以足不出户了。尤其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网络外卖,对种类不一的实体店的冲击就更为明显了。网络购物既省事又便宜,百姓何乐而不为?

不用钞票的网络交易更是不可轻视。不经意之间,网络交易已经广泛展开,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网络交易不仅十分便捷,而且还比较安全。现在网络交易已经处处可行了,人们出门不必带钱包,只要带着手机,几乎所有交易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完成,就连给孩子买杯奶茶、买块烤地瓜都可以扫二维码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零售商们纷纷实行了网络交易,或者微信支付,购买日常消费品、乘车住店、吃饭娱乐,无所不能。这种无纸化交易冲击了银行业。原来银行遭受的网络交易冲击主要来自支付宝,现在除了支付宝,其他网络支付手段也纷纷出现了。

并且,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还不能仅从网民的个人行为去观察,更重要的是政府、企业或各种社会组织都已经争先恐后地进入了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行政、企业经营和社会组织活动是否跟上时代节拍、能否焕发活力的标志。“互联网比石油还重要”的时代,在中国已经为期不远了。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教育、网络医疗……凡是能提到的社会领域,就能把互联网加上。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已经无孔不入地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