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了思路,何须套路

左脚刚踏进家门,三岁多的女儿就冲了上来。

“爸爸,爸爸,今天早上去幼儿园,公交车轮胎爆了。”她的眼睛里,满是藏不住的惊喜。每每有了新发现,她都是这样,明明是有点危险的事情,也急切地想与人分享,眼里有光在闪烁。

“下车的时候,你看到是哪个轮胎爆了吗?”

“爸爸,我没有看。”

“没有看,你也可以知道是哪个轮胎爆了。”

惊喜变疑惑,她待在原地愣了一下。

我让她闭上眼睛,然后拿起一个玩具晃动出声音,问她玩具在哪个方向。接着,我又模仿爆胎的声响,问她声音发出的位置。

女儿笑了,她明白了——眼睛没看到的时候,可以用耳朵去感知。训练了一段时间,她的听觉越发灵敏,经常跟我玩藏物的游戏:游戏中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游戏方就根据这些声音去猜测东西藏在什么地方。


四岁的时候,爱甜食的她打开冰箱,想找昨天没吃完的小蛋糕。后来,她在餐桌边上找到了空空的盒子。

隔着大门,我都能听到连绵的哭声。

“你能猜出是谁吃了你的蛋糕吗?”我一边蹲下来,一边抱着她问。

“我猜不出来。”哭声稍稍停顿了一下。

“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说不定就能猜出来。”

“真的吗?”她抽泣着擦眼泪,眼里掠过一丝欣喜。

我先让她仔细观察:蛋糕盒摆在餐桌边上,上面沾着一点蛋糕沫,里面还放着几块小黄鱼的皮——空蛋糕盒已经被当作垃圾盒了。盒子旁有个碗,上面的筷子没摆整齐。

“我们家谁最喜欢吃鱼皮?”

“大姨!”

“那你觉得是大姨吃了你的蛋糕吗?”

“好像不是,大姨不会把鱼皮丢了。”

“大姨排除了,就剩妈妈、外婆和弟弟了。会是弟弟吃的吗?”

“不会,弟弟打不开冰箱。”

“再看筷子的摆放,外婆会这样放筷子吗?”

“好像不会,外婆每次都放得整整齐齐的。”

“那你知道是谁吃了你的蛋糕吗?”

“爸爸,我知道了,是妈妈!”


分享的两个小故事,是我跟女儿的日常趣事。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用耳朵就能知道答案”,或者“妈妈怕你吃隔夜的蛋糕”。我更想启发她去自我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训练——思维训练。

和教育孩子一样,在作文教学中,我也一直认为,思维训练是首要的。先训练孩子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步步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后才是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让孩子能够灵活生动地组织词语,把心中和口中说过的内容形成文字。

看起来,这实在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可实践中,很多人往往本末倒置,先从语言文字开始,或者说仅仅盯着语言文字,一味追求辞藻的华美。可没了想法,文字也就失去了来源和依托,就像是无源之水,根本没法长久。于是,越去挤它,水塘就越干涸,直到最后挤不出水。

这样的本末倒置,还催生出坊间的一大批快速作文法——利用套路来训练作文。把作文当套用公式,写人一套公式,写事一套公式,开头有五种方式,结尾有四种方式,再来搭配组合。说到题材,更是只有光明和高尚的。写父母,那只能是感恩,爸爸背你去医院或者妈妈冒雨来接你;写老师,就是老师像燃烧的蜡烛、吐丝的蚕。限制到这样,你让孩子不去编、不撒谎怎么办?作文本来是写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可100个孩子能写99个一样的故事和感受,这实在是可怕!

更可怕的是,这些套路爸爸妈妈用过,现在的孩子仍然在用。难怪有一句话这样感慨——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作文的“套路”。

作文,不是搭积木,更不是只能搭几块积木。作文是埋下种子,或者是饲养小动物。种子会发芽,小动物会长大,它们每一天都在变化,变化出不同的状态。

简单来说,作文是有生命的东西!可如果用没有生命的方式来教孩子写作,那怎么能写得活?只会越写越死,越写越不会写。

这几年,我一直在尝试打开孩子的作文思路,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孩子打破套路。因为我坚信,一旦思路对了,并且占据了作文的主导,那套路作文就会自动掉队。这种感受,在我读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结尾时,越来越强烈。

它的结尾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如果按照套路作文的写法,写结尾大抵是——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我爱这所民族小学。

两个结尾放在一起,水平和意境高下立现。课文的结尾有细节,跳跃,这是一种文学艺术思维,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遐想,带来思绪的飘逸,而爱,早已尽在不言中。

本着用思路对付套路的想法,我将这几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所得,浓缩成这两本书:《思维导图阅读——能模仿的写作》《思维导图作文——看得见的写作》。前者主要是精选名家作品,还原作家构思过程,再让孩子回到自己的作文,尝试模仿思路,写出逃离套路的真情作文。名家作品分为五块,分别是观察、动作、夸张、细节、视角,目的是从作文最基础的五项基本功入手来模仿和训练。后者针对小学生作文起步训练最重要的六种类型:写事、写人、写动物、写静物、写景和想象作文,从学生的作文案例出发,完成写作的启蒙和思路的开拓。比如写事作文,传统技法多从六要素开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接着寓理于事。但在这里,我让孩子们先思考四个问题,并做简要回答:

◎谁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最想告诉别人什么?

◎环境、心情怎样?

第一个问题是写作的原点,事情都围绕它发生。就像吹气球一样,它是那个没吹之前瘪瘪的气球,一点也不美,但有了它,你才能通过一口气一口气地吹(一步步加工),把它变大、变美、变复杂。第二个问题帮我们理清过程和顺序。第三个问题是确定作文的重点。第四个问题起到烘托作用,给作文注入情感,让文字拥有温度。

学习中,我们还希望孩子们学会画简单的思维导图,理清事情的节奏,学会条理和逻辑,并迸发出更大的想象力。

说到底,用思路抛弃套路,是希望回到作文的“原点”——写自己想写的。我希望这两本书能真正激发出孩子的“想”——这既是指想法,也是指意愿。有了这两点,套路什么的,让它见鬼去吧。

丁丁老师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