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目
自六籍燔于秦火①,汉世掇拾残遗,征诸儒能通其读者②,支分节解,于是有章句之学③。刘向父子勘书秘阁④,刊正脱误,稽合同异,于是有校雠之学⑤。梁世刘勰、锺嵘之徒⑥,品藻诗文⑦,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⑧,于是有评点之学⑨。三者皆文人所有事也。前明以四书经艺取士⑩,我朝因之。科场有句股点句之例⑪,盖犹古者章句之遗意。试官评定甲乙⑫,用朱墨旌别其旁,名曰圈点⑬。后人不察,辄仿其法以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籍行间⑭。故章句者,古人治经之盛业也,而今专以施之时文⑮;圈点者,科场时文之陋习也,而今反以施之古书,末流之迁变,何可胜道!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乾嘉间巨儒辈出⑯,讲求音声故训校勘⑰,疑误冰解的破⑱,度越前世矣⑲。
【注释】
①自六籍燔(fán)于秦火: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为加强思想控制,丞相李斯奏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儒林列传》亦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六籍,指先秦时代儒家的“六经”(也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燔,烧。
②汉世掇拾残遗,征诸儒能通其读者:指汉儒整理传习儒家经典之事,如伏生传《尚书》,详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等。
③章句之学:汉代经学家剖章析句以解说经义的学问,如《汉书·艺文志》载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之类,传世较早的章句著作有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
④刘向父子勘书秘阁:指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皇室藏书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刘向去世后,汉哀帝又让其子刘歆继续完成校书之事,刘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刘向父子,指刘向、刘歆父子。刘向,字子政,西汉学者、文学家,我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奠基人,撰有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已散佚),传世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刘歆,字子骏,西汉学者,撰有《七略》《三统历谱》。二人传并见《汉书·楚元王传》。勘,校订,核对。
⑤校雠(chóu)之学:指考订书籍、纠正讹误的学问。《文选》左思《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⑥刘勰(xié):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锺嵘:字仲伟,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品》。
⑦品藻:品评,鉴定。
⑧丹黄:古代圈点书籍时用朱笔书写,遇到错字时涂以雌黄,故称圈点用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
⑨评点之学:古代学人读书时在字里行间写下评论、对精美文句加以圈点的学问。
⑩前明:指明朝。四书经艺:指明清科举考试考的以阐述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义理为主的文章,也称“四书文”“八股文”。
⑪科场:科举考场。句股:疑指古文用于断句的钩识号“」”之类。
⑫甲乙:指甲等、乙等之类的优劣等级。
⑬圈点:此指在精美或重要文句旁加圆圈或点。
⑭狼籍:也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此指书页上的圈点过多,版面混乱而不堪入目的样子。
⑮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此指明清时的科举应试文体八股文。
⑯乾嘉间巨儒辈出:指清乾隆、嘉庆年间惠栋、钱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精于音韵、训诂、文字之学,文史典籍考证、校勘方面成就卓著。
⑰音声:指传统小学中因声求义的音韵学。代表作如王念孙《广雅疏证》。故训:指传统小学中研究词义的训诂学。代表作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勘:指考订古书的学问。代表性的成果如戴震对《水经注》的校勘。
⑱的破:即“破的”,本指射中箭靶,此谓解析疑误,切中要害,非常通透。
⑲度越:超过。
【译文】
自从六经在秦朝被焚毁之后,汉朝时收集残留的篇目,征召儒生当中能够通晓经典句读的人,分析章节,解读字句,于是有了章句之学。刘向、刘歆父子在皇室藏书的秘阁中负责校订典籍,改正书中脱漏和错误的字句,考察比对不同版本的文字异同,于是有了校雠之学。梁代刘勰、锺嵘一类的人,品评诗文,对前代贤哲加以褒贬,后来有的人用红色或黄色来标识文章的高下,于是有了评点之学。这三者都是文人的分内之事。前代明朝以四书文来选拔士人,我朝因袭了这一做法。科举考场有勾股点句的惯例,大概还像古代章句之学的遗意。主考评卷的官员评定优劣名次,用朱笔或墨笔在试卷旁标识,称之为“圈点”。后代人不懂,就仿照这种方法来阅读涂抹古书,在古书上划上大大的圈,密集地点,字行之间,一片狼藉。章句之学,本来是古人研究经典的重要方式,可如今却专门用来处理科考时文;圈点之法,其实是科场时文的陋习,现在反而用于阅读古书,末流的变迁,哪里说得清呢!只有校雠之学,我朝的成就最为杰出。乾隆嘉庆年间,大儒辈出,研究音韵、训诂、校勘,古书中的疑误涣然冰释般被解决,成就超越了前代。
咸丰十年①,余选经史百家之文②,都为一集③,又择其尤者四十八首④,录为简本,以诒余弟沅甫⑤。沅甫重写一册,请余勘定,乃稍以己意分别节次,句绝而章乙之⑥,间亦厘正其谬误⑦,评骘其精华⑧,雅与郑并奏⑨,而得与失参见,将使一家昆弟子姓⑩,启发证明,不复要途人而强同也。曾国藩识。
【注释】
①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咸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1851—1861)。
②余选经史百家之文:指曾国藩编纂《经史百家杂钞》。
③都:汇聚,汇编。
④尤:最优异,此指最优秀的文章。四十八首:杂记类中《周礼》选文算为一篇,方合四十八之数。但为了方便阅读,将四篇单独列出。
⑤诒(yí):给予,赠送。沅甫:指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字沅甫。
⑥句绝而章乙之:指在句子结束处点断,在章节结束处画“乙”字形符号,打钩,以示至此为一段落。
⑦间(jiàn):间或,偶尔。厘正:考据订正。厘,改正。
⑧评骘(zhì):评定。骘,评论,评定。
⑨雅、郑:本指《诗经》的朝廷之音雅诗和靡靡之音《郑风》,后引申指高雅和通俗的不同,此喻文章的优长与不足。
⑩昆弟:兄弟。昆,兄。《诗经·王风·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昆。”毛传:“昆,兄也。”
【译文】
咸丰十年,我挑选经籍、史书、诸子百家的文章,汇编为《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又选择其中特别优秀的文章四十八篇,抄录为简编本,赠送给我的弟弟沅甫。沅甫重新抄写了一册,请我改定,我便稍微按自己的意见划分章节,标出句读,划出章次,偶尔也改正其中的谬误,评点其中的精华,使得雅乐和俗乐一同演奏,文章的得和失能够一并呈现,目的在于让全家的兄弟子侄能够得到启发,并不要求路人,强迫他们认同我的看法。曾国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