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马秀英提出的方案

翌日,又早朝。

大唐百官们几乎已经习惯了最近的每天早朝。

虽然皇帝陛下在面对蝗灾的时候独断专行,但最起码,陛下也是把民生放在心上的,勤勉执政,这在百官们看来是一件极好的事。

陛下初做皇帝,有些时候急于证明自己,这是可以谅解的嘛。

等以后的经历把陛下性子打磨光滑了,自然知道咱们这些官员们是为了陛下好了……

日常的行礼结束,朱元璋正准备宣布事儿,一旁一个小太监突然躬身急走了过来,随后附耳在朱元璋身边轻声嘀咕了一阵。

“什么?”

朱元璋惊呼一声。

‘这老小子,真该把他幽禁起来的!又要闹什么幺蛾子?’

虽然这样想着,但眼下正是早朝,朱元璋也不好发作,只得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下首的百官们说道:“太上皇有诏令,诸臣听宣。”

百官们面面相觑,犹豫了一会儿后再度跪拜在地,齐呼“万岁”。

这时,那小太监才清了清嗓子,宣道:“太上皇口谕,捕蝗一事乃朕所做之主张,群臣百官凡有怨言,皆因朕起,然,国不可政令不通,诸臣百官理当谨遵圣令,上行下效,不可倒行逆施,经此之事,朕痛定思痛,自觉国不可二君,自今日起,朕自当退隐朝堂,再不言朝堂之事,望百官代为督之……”

小太监洋洋洒洒念了一大串,朱元璋听得一阵愕然。

这老小子是干啥?

听他这话,似乎是打算替自己背锅么?

而且话里的意思,似乎是把所有的“过错”都大包大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干脆就彻底退隐,从此不再干涉朝政?

朱元璋暗暗皱眉。

李渊这一手的确是漂亮,如果蝗灾之事自己的确做的不对,李渊把这锅背到自己头上,然后退隐,一个太上皇都被逼得从此再不理朝政了,这已经是给官员们极大的面子了。

官员们的确是没二话说的。

但……这事儿只要过去,就是功绩啊!

你老小子现在是背锅了,但蝗灾这事儿一过去,不得被人夸上天去?

朱元璋本想插嘴一句,但想了想还是闭嘴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李渊这一手,的确让自己现阶段好受了许多。

往后真算功绩了,也算这老小子投资的好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轻叹一声,随后高声诵令道:“太上皇之令,如朕亲赦!”

见朱元璋开口了,百官们这才躬身领命。

见早朝前的小插曲过去,朱元璋这才清了清嗓子,接着宣道:“群臣百官听令,即日起,为宣扬大唐官员之良名,特开放联名赈灾制,凡我大唐官员,可献粮赈灾……”

朱元璋话还没说完,下首官员们便议论纷纷了起来。

“怎么让我掏腰包赈灾,还说的跟施舍我似的?”

“陛下难不成是早起脑子进水了?”

“荒谬!这粮我但凡拿出一石来,我名字倒过来写!”

……

朱元璋似乎没听到下首官员的议论,接着宣道:“凡赈灾官员,皆可打出旗号,署名‘大唐官员某某某发粮’等,实际标明所出粮食几何、自身任何官职等等……”

朱元璋说到这里,下首的官员全都闭嘴了。

无一例外!

以往的赈灾,大都是官员们献出粮食,由朝廷统一发放,别说单独署名了,连个放在一起的名字都没有!

虽然官府也鼓励私人赈灾,发放米粥之类的,但这些你可以做,但却不能大张旗鼓的做,否则就会被有心之人攻讦你拉拢民心!

可朱元璋现在干的是什么?

鼓励官员们收拢人心?

当然,抱着这想法的大多都是一些谨慎之人。

更多的官员们是在想:这可是个捞名声的好时候啊!

大唐的官员们为什么脖子硬?

说白了,就是看重名声甚于看重生命!

抱着就是一副“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理念当官的!

如今朱元璋这个政策一出来,直接就是这些官员们刷名声的捷径,而且还是放心大胆的刷,丝毫不用担心有人会拿这个当由头来攻讦自己!

难怪!

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百官们眼睛都红了,甚至刚才说名字倒过来写的那位,已经准备重编族谱了!

……

百官们的反应在朱元璋看来毫不意外。

郭子兴造反之初,就是因为蝗灾、大旱,百姓家里都没了粮食,郭子兴直接赈济灾民,在百姓间建立起了极高的口碑。

随后,才能揭竿而起,响应者无数。

不说这件事的后续,单单说开头这段,赈灾的确是一件刷名声的好途径。

而当时的郭子兴,就是打着郭家的名号赈灾的。

把这事儿挪到大唐来,就这些这么看重名声的官员们,那不得跟嗅到腥味儿的猫似的凑上来?

果然,朱元璋话音刚落,就有人请命赈灾了。

第一个出来的就是魏征。

“陛下,臣虽穷困,但亦愿出资粟米十石,以解百姓之困苦!”

朱元璋看着义正词严的魏征,一阵愕然,倒不是因为魏征第一个站出来,而是因为魏征所捐献的粮食数目,这货当官还真是像李世民说的那样清廉如风呐,十石粮食,够干个啥的?

不过看魏征一脸肉疼的样子,只怕十石粮食也是他能拿出的极限了。

朱元璋暗暗感慨一句:若是我大明的官员都像魏征这样就好了……

‘嗯……不妥,要是大明的官员都像魏征这样,朕迟早得气死……’

随着魏征的开头,朝堂上官员们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朱元璋甚至专门叫了个小太监过来记账。

一个早朝下来,甚至“募捐”到了三十多万石粮食出来!

其中尤以长孙家最多,一户便出了五万石粮食。

而这,还只是早朝上的官员们,若是把此法推行下去,再加上国库的余粮,只怕短期内粮食是不会缺的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大定。

……

民间的捕蝗行动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百姓们捕到了蝗虫,甚至也不用专门去官府处领粮,就近选择官员们设置的换蝗地点兑换就行。

——鉴于地方上官员们捐赠的粮食运输麻烦,朱元璋又新出了制度,凡捐献蝗虫者,和粮食等价。

为的就是鼓励百姓们捕捉蝗虫。

情况似乎一天天的好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