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16世纪初期,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美洲不断扩大甘蔗种植园的规模,造成种植园劳动力紧缺。为了满足种植园主的劳动力需求,非洲黑人被源源不断贩卖到美洲为奴。从此,在美国的黑人奴隶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美国黑人。事实上,美国黑人并不是都来自同一地域,也没有相同的种族文化,但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使得他们萌发了“同病相怜”的民族认同感。他们被迫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但又被美国主流文化所隔离,这使得他们在文化生活上处于一个暂时真空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态,美国黑人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探寻身份、追求尊严,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可惜的是,在美国文学中,美国黑人文学一直处在边缘地带,尤其是在正统的美国文学史中,美国黑人文学曾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为了在美国文学中赢得一席之地,美国黑人作家们在不断努力,直到1993年,美国黑人小说家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黑人文学自此才逐渐进入了美国文学的主流视野。

一直以来,学界比较重视美国文学的总体研究,对美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唯独对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较为稀缺。事实上,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在美国,黑人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黑人文学也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非凡。基于此,作者立足于美国黑人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撰写了《走出非洲:美国黑人文学变奏曲》一书,对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讨美国黑人文学的创作主题与特点。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来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共有六章内容,除第一章从非洲文明与奴隶制、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与美国对非洲的殖民侵略、美国黑人早期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这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的萌芽之外,其余五章分别从历史背景,本时期美国黑人文学发展概况,本时期黑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具体创作情况等方面对内战前的美国黑人文学、内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二战结束前的美国黑人文学、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文学、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黑人文学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全书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叙述流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美国黑人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美国黑人文学研究方面的相关著作,也引用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与不妥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本书日后的修改与完善。

作者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