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吴象同志是我们国家“三农”工作战线上的老人,也是我的老领导,他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是很有贡献的。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他很早便支持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大包干的家庭承包制,是长时间辅佐万里同志推进农村改革的得力助手,可以说他参与了农村改革的全过程,是农村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我知道吴象过去在山西的报社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末,万里同志在安徽任省委第一书记,搞农村改革,看上了他,把他要过去,做省委副秘书长。从这以后,很多人便都知道,吴象对安徽包产到户积极支持,写了很多东西。1980年3月万里调到中央书记处,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主管全国农村工作,吴象也随之调到北京。大家知道,80年代中央对农村改革有著名的五个“一号文件”,他都直接参与起草工作。其实不光是这个,在这之前,我印象很深的,是1980年中央75号文件的产生。这年9月,中央就农业责任制问题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在会上杜润生同志有个汇报的稿子,后来经过修改,作为75号文件下发,在那里面第一次提出贫困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会上对如何看待包产到户发生激烈争论,有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提出了走阳关道还是独木桥的问题。吴象同志就这个问题,以《阳关道与独木桥》为题写了文章,在《人民日报》整版刊登,影响很大。文章对包产到户,一是讲它的产生,是农业集体生产分配“大呼隆”“大锅饭”,平均主义,多劳不多得,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生产,以致不少农民穷得吃不上饭,逼出了包产到户;二是讲它的利弊,摆事实讲道理,说它责任具体,利益直接,联产如联心,消除“大锅饭”弊病,体现多劳多得,调动农民积极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农民欢迎;三是讲它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他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与他个人不认识,这文章大大加深了我对他的认知,接着又和他一起参与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

那几年,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发一个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每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筹备工作,吴象同志都全程参与。会议出文件,总的是杜润生同志领导,运作上刘堪牵头,我们文件组的众人做具体工作。领导的讲话稿都是由吴象起草。整个文件起草过程,是我们几个先分头搞,然后由刘堪合成,再来讨论,一个文件至少要讨论修改二三十稿。吴象同志只要在北京,一定会参加讨论。集体讨论时文件组的同志和大家相互议论,吴象既在那里记,也发表意见。讨论过后,有时他还打来电话继续说他的意见。记得有一次我负责起草有关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内容,他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我又翻来覆去地改。每个文件改二三十遍,改完拿去给杜老看,看后又拿回来改。对文件的讨论,杜润生同志要求,既要有赞成的,也要有反对的,没有反对的意见不开会。吴象同志的意见总是积极的、正面支持的。五个一号文件以及1980年75号文件,对于肯定实行家庭承包制的改革,让农民吃定心丸,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适应农业发展和向商品经济转变,适时提出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放活农村工商业,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等政策措施,起了统筹指导的作用。而这些指导农村改革从破局到逐步走向深入的文件的形成,他都全程参与、颇有建树。

吴象同志不仅重视调查研究,参与起草文件,给中央决策当参谋,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对农村问题不断思考,进行理论研究。他用了很大精力做调查研究、理论思考,在此基础上写了很多东西,为农民、为农村改革鼓与呼。对那些反对的意见,他能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给他们讲道理,做说服性工作。特别是对于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做深入思考,写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文章,而且很多都公开发表出来。这在我们做农村工作的领导当中,除了杜润生同志,可能只有他能做到这一点。当时写文件的人,基本不写文章。所以,我觉得把吴象同志的这些文稿整理出来出版,这是给农村改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很有价值。

整理和出版吴象同志的文稿,我认为意义有二:一是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了解当时农村改革的历史情况。现在很多人不知道那时是什么样子,很多东西,光看文件看不明白,因为不晓得背景,文件为什么提这个问题,讲这个话,可以说深奥得很。有吴象同志的文稿这样宝贵的历史资料,就可以帮助现在的人了解当时情况、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决策过程。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从这些宝贵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一辈“三农”战线领导的精神和品德。我觉得这是更重要或最重要的。虽然有些历史资料现在用不上了,但这些老一辈“三农”人的精神、品德,是长期管用的,特别是对在“三农”战线上工作的年轻人,需要好好地向老一辈学习,发扬他们的美德。在这方面,吴象同志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他的农民情怀。这种情怀从哪里来的我说不清楚,但我印象非常深。我们常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说农民,他总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农村人最多,我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不为农民为谁啊?!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认为革命能够成功,中国农民贡献太大了,江山是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出来的。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国家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农民群众,要想农民之所想。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悉心地做农村调查、研究,解决农村问题,为农民鼓与呼的原因。没有农民情怀做不好“三农”工作。

第二是他工作的深入、调查研究的深入。他在安徽十几个县的调查、在其他地方的调查,很多文章当时我都看过,从他开会发言讲下面的情况,可以看出他的调查非常深入。我还记得,他和我们说过一句话:“调查要让农民把心窝子的话掏给你。”你只有与农民交上朋友,他才能把真正的心里话、内心深处的话告诉你,你才能了解农民的实情、农民的愿望、农民的呼声。因此,他对农民的心声了解得透彻,他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三就是他的勇气。说老实话,我下去做调查也是很深入的。但我们很多人,有想法不敢说,他敢!都说我们国家农委很多人反对包产到户,其实我敢说,农委个别人可能是这样,而绝大多数人不是这样。吴象同志最可贵之处就是他有勇气。支持包产到户他敢讲出来,而且发表出来。现在的人不了解,以为包产到户这么简单的事,支持不支持说两句话,有什么?我们知道,在当时支持包产到户是要坐牢、开除党籍的!在这种情况下,吴象同志敢于说,是很需要勇气的。现在的人们理解不了,这有多大的风险?其实风险真的很大!包括我自己,在当时绝不会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为什么?怕变天抓小辫子。以往走过的路表明,改革是要有勇气和担当的。这勇气的背后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改革精神。

我认为,现在来看吴象同志的文稿,除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之外,还可以让现在的人看到他的精神和品格。从事农村工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情况在变化,但这种精神,包括农民情怀、深入了解农民心窝子里愿望的作风、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是很重要的。我相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出台一号文件时,聊起来是说,我们中国农民什么时候能吃饱肚子,什么时候不再要粮票。这愿望农村早做到了!至于现在一些农民开小车子,道路硬化到家门口,当时想都不敢想,如今我们不也做到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现在“三农”仍是短板,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过上差不多的好生活,任务仍然艰巨,老一辈“三农人”的基本品格、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发扬的。有感于此,写了这些话,以为序。

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段应碧

2019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