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保原文情调,传译著精灵

郭英剑

当看到《〈飞鸟集〉汉译七言诗》时,我想到了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先驱、著名文学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先生。

我们都知道,林纾先生并不懂外文,但他依靠懂外文的口译者,更仰仗他作为古文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将四十余种世界名著译介到了中国。由于他不懂外文,因而,人们很难拿原文与译文进行对照去评价其翻译,但今天的学术界大都承认林先生翻译的特色在于保原文情调,传人物之神——这,是文学翻译之魂。

在我看来,林纾先生事实上从一开始就为翻译界开辟了一条不追求语言对等的形似而向往文学精神通达的翻译之路。后来,翻译家们都在追求形似与神似相统一的这条看似完美的道路上狂奔,逐渐丢弃了林先生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应该说,林先生的翻译经验不能复制,后来懂外文的人越来越多,他所开创的翻译道路被人遗忘乃至遗弃在所难免。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的是,如果我们以他所追求的保原文情调、传人物之神的境界为最高目标,那么用何种形式去表达,则自然降为一个次要问题了——虽然这也不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

《〈飞鸟集〉汉译七言诗》并非语言对等的翻译之作,在我看来,译者选择了属于林先生所开创的不求语言对等但求文学精神通达的翻译之路,并在这条路上继续开拓。

我们知道,《飞鸟集》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英文诗集,全部为无题小诗,形式不拘,篇幅大都不过一两行或两三行。内容都是日常事物,如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这些只言片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同时展现出了一种明快隽永的风格。

《〈飞鸟集〉汉译七言诗》采用中国古代汉语传统诗歌的体裁形式来翻译《飞鸟集》,实际上是挑战或开拓了当代文学翻译之路。其无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对等与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努力追求两者之间相通的精神境界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译者的态度非常坦诚,不仅将泰戈尔小诗的英文原文附在后面,还将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郑振铎先生的散文诗式译文放在后面,有时也附有其他翻译家的译文,让读者既可以看到原文,看到过去名家的名译,自然也可以对照自己的翻译。这份坦诚与自信,令人敬佩。

我以为,这部译作,实际上向翻译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能否不去追求诗歌语言对等的准确,而采用我国古典乃至经典的诗词表达形式,力争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文学精神上的通达之路?

我并无意将译者与林纾先生相提并论(如是,译者想必也会感到惶恐),我想说的是,采用中国非常传统的诗词形式去翻译如此现代的自由体诗,或许也不失为一种翻译方法的新尝试。

对此新生事物,大家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2年3月7日下午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杰出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199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博士后(2001年),哈佛大学英语系高级研究学者(2013年)。曾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和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创办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首席专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是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郭英剑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英语教学、比较文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在国内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译)作如《重申解构主义》《赛珍珠评论集》《全球化与文化》《大瀑布》《斯皮瓦克读本》《神秘的河流》等近20部,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郭英剑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育部通讯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镇江赛珍珠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译林》杂志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杂志编委等。